一、利變章
拾遺子帶著弟子在樹蔭下休息,弟子望著遠處的城池,忍不住問道:“先生常說人性復雜,這世間可有那始終如一、不會背叛的人?”
拾遺子輕輕搖頭,說道:“你可聽說過呂布的故事?當年呂布在并州時,認丁原為義父,丁原對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可董卓進入京城后,用一匹赤兔馬、無數金銀珠寶和高官厚祿相誘,呂布便毫不猶豫地殺了丁原,投靠董卓,又認董卓為義父。”
弟子插嘴道:“呂布如此反復,難道就沒有一絲愧疚之心?”
“利益當前,愧疚往往就被拋諸腦后了。”拾遺子繼續說道,“后來,司徒王允想除掉董卓,知道呂布貪財好色,便將貂蟬許配給呂布,又把貂蟬獻給董卓,挑起他們之間的矛盾。呂布為了得到貂蟬,為了自己的利益,再次背叛,殺了董卓。”
“呂布一生,為了利益,多次背叛義父,背叛主公,他的行為雖然為世人所不齒,但也讓我們看到,在利益面前,人性中的貪婪和背叛可能會被激發出來。這不是個例,而是人性中潛在的一面,為了利益當叛徒,也是本性之一啊。”
二、權爭章
在春秋時期的魯國,拾遺子與一位魯國的大夫交談。大夫滿臉愁容地說:“先生,我們魯國如今動蕩不安,慶父之亂讓國家不得安寧,這是為何呢?”
拾遺子嘆了口氣,說:“慶父此人,對權力和利益充滿了渴望。魯莊公去世后,魯國的君位繼承出現了問題。慶父為了自己能掌握權力,先是殺了繼位的子般,后來又殺了閔公,試圖自己登上君位。”
“他難道就不顧及魯國的百姓和祖宗的基業嗎?”大夫疑惑地問。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會被沖昏頭腦。慶父眼中只有權力帶來的好處,為了得到它,不惜背叛國家,背叛自己的親人。他的行為導致魯國陷入混亂,百姓流離失所。這就是為了利益而背叛的后果,可見利益對人的誘惑有多大,讓人不惜做出危害國家和他人的事情。”
三、叛楚章
拾遺子在楚國的集市上,遇到一位曾經在英布麾下的士兵,士兵正唉聲嘆氣地講述著英布的事情。
“英布原本是項羽的部下,項羽對他不薄,封他為九江王。”拾遺子對旁邊的人說道,“可劉邦為了拉攏他,派使者去勸說,許以更多的利益和好處。英布權衡之后,覺得跟著劉邦能得到更多,便背叛了項羽,投靠了劉邦。”
“后來劉邦稱帝,封他為淮南王,他本可以過上安穩的日子,可他又擔心劉邦會削弱他的權力,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于是,他再次起兵反叛,最終落得個失敗被殺的下場。”
“英布的兩次背叛,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第一次為了更大的權力和地盤背叛項羽,第二次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背叛劉邦。這說明在利益的驅使下,人很可能會做出背叛的行為,哪怕曾經有過恩情,在利益面前也可能不堪一擊。”
四、降魏章
在三國時期的荊州,拾遺子與一位當地的老者閑聊,話題聊到了孟達。
老者說:“孟達這人,反復無常,先是投靠劉備,后來又背叛劉備投靠曹魏,真是讓人不齒。”
拾遺子點點頭,說:“孟達最初在劉璋手下,后來投降劉備,被派去駐守上庸。關羽北伐時,曾向他求救,他卻因為與劉封有矛盾,拒絕出兵,導致關羽兵敗被殺。”
“劉備對他心懷不滿,他害怕劉備追究責任,便投降了曹魏。在曹魏,他得到了曹丕的重用,被封為新城太守。可曹丕死后,他又覺得自己在曹魏的地位可能不保,于是又想背叛曹魏,重新投靠蜀漢。”
“孟達的多次背叛,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危。他在不同的勢力之間周旋,哪方對他有利就投靠哪方,完全不顧及忠誠和信義。這體現了在利益面前,有些人會把背叛當作保全自己、獲取利益的手段。”
五、亂唐章
在長安城的街頭,拾遺子向一群百姓講述安祿山的故事。
“安祿山出身低微,卻善于逢迎,得到唐玄宗的寵愛,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拾遺子說道,“他看到唐朝內部腐敗,認為有機可乘,為了自己的權力和野心,便起兵反叛,發動了安史之亂。”
“他背叛了唐玄宗對他的信任,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百姓流離失所,國家元氣大傷。”
“安祿山的背叛,就是為了爭奪天下最高的權力和利益。他不顧百姓的死活,不顧君臣的情義,只想著自己的野心能夠實現。這表明,當利益足夠大時,有些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包括背叛自己的君主和國家。”
六、投清章
在明末清初的山海關附近,拾遺子與一位曾經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老人交談。
老人回憶道:“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真是讓人痛恨,他這是背叛了明朝啊。”
拾遺子說:“吳三桂當時駐守山海關,面對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清軍的雙重壓力。李自成的軍隊攻打BJ,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吳三桂原本打算投降李自成,可聽說自己的家人在李自成軍中受到虐待,財產被沒收,他又轉而投靠清軍。”
“他以為投靠清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于是與清軍合作,打敗了李自成。但他沒想到,自己從此成為清朝的臣子,后來雖然被封為平西王,可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定,朝廷開始削弱藩王的權力。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又起兵反叛,最終失敗。”
“吳三桂的背叛,先是為了家人和自己的利益背叛明朝投靠清軍,后來又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背叛清朝。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利益在驅動,可見利益對人的影響之大,能讓人在不同的陣營之間反復背叛。”
七、附袁章
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天津,拾遺子與一位年輕的學生談論起陳宦的事情。
學生問道:“先生,陳宦曾經是袁世凱的親信,為何后來又背叛袁世凱呢?”
拾遺子解釋道:“陳宦早年投靠袁世凱,得到袁世凱的重用,被派去四川擔任都督。袁世凱稱帝后,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各省紛紛獨立。”
“陳宦看到袁世凱的勢力逐漸衰落,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便在四川宣布獨立,背叛了袁世凱。他的這一行為,對袁世凱的打擊很大,加速了袁世凱帝制的失敗。”
“陳宦的背叛,是因為他看到跟隨袁世凱已經無法獲得利益,甚至可能會帶來危險,所以選擇了背叛。這說明在利益面前,所謂的忠誠有時候是很脆弱的,當形勢對自己不利時,有些人就會為了利益而背叛曾經的主子。”
八、背齊章
在戰國時期的齊國,拾遺子與一位齊國的謀士討論淖齒的事情。
謀士說:“淖齒作為楚國的將領,被派去救援齊國,卻反而背叛齊國,殺害了齊湣王,這是為何呢?”
拾遺子說:“淖齒來到齊國后,看到齊國的混亂和齊湣王的昏庸,便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想在齊國獲取更大的利益和權力,于是與燕國等勢力勾結,背叛了齊國。”
“他殺害齊湣王,掌握了齊國的部分權力,試圖在齊國分一杯羹。但他的行為遭到了齊國百姓和大臣的反對,最終也沒有好下場。”
“淖齒的背叛,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和權力,不顧自己作為救援者的身份,反而趁機謀取私利。這體現了在利益的誘惑下,有些人會背叛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做出損害他人和國家的事情。”
“他殺害齊湣王,掌握了齊國的部分權力,試圖在齊國分一杯羹。但他的行為遭到了齊國百姓和大臣的反對,最終也沒有好下場。”
九、離漢章
在漢初的長安,拾遺子與一位宮廷侍從說起英布的另一段經歷。
侍從說:“英布后來背叛劉邦,是不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
拾遺子回答道:“沒錯。英布被劉邦封為淮南王之后,看到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先后被劉邦誅殺,心中惶恐不安。他擔心自己也會落得同樣的下場,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權力,便決定起兵反叛。”
“他認為只有通過背叛,才能對抗劉邦,才能保全自己。于是,他聚集軍隊,與劉邦對抗。但最終,他還是被劉邦打敗,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局。”
“英布的這次背叛,是出于對自身利益和安全的考慮。他看到同類的下場,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所以選擇了背叛。這說明在面臨利益威脅時,有些人會為了自保而背叛,哪怕曾經是同一陣營的伙伴。”
十、叛吳章
在三國時期的東吳,拾遺子與一位東吳的老臣談論步闡的事情。
老臣感嘆道:“步闡世代在東吳為官,深受朝廷恩寵,卻為何要背叛東吳投靠西晉呢?”
拾遺子說:“步闡擔任西陵都督,鎮守邊境。后來,朝廷對他產生了懷疑,有召回他的跡象。他擔心自己回到朝廷后會遭到迫害,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便決定背叛東吳,向西晉投降。”
“他打開西陵城的城門,迎接西晉的軍隊,給東吳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但最終,東吳派陸抗率軍討伐,步闡兵敗被殺。”
“步闡的背叛,是因為他感受到了自身利益受到威脅,為了避免可能的災禍,選擇了投靠敵國。這表明,當個人的利益受到威脅時,哪怕是深受恩寵的大臣,也可能會做出背叛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