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法度篇·戊·導引經

  • 拾遺子
  • 拾遺士
  • 5279字
  • 2025-04-28 08:00:00

一、立信章

堵不如疏,強迫不如引導。

拾遺子路過咸陽,看見南門口立著一根木桿。學生好奇問怎么回事,旁邊有人說:“這是商鞅為了讓大家相信新法律,說‘把木桿搬到北門的人,獎勵五十金’。”

學生笑了:“搬個木桿這么簡單的事,怎么可能給這么多錢?肯定是騙人的。”

拾遺子搖頭說:“這其實是引導大家的辦法。當年商鞅剛到秦國,老百姓都懷疑他的法律太嚴厲,所以他先用重金獎勵來證明說話算話。如果只是用嚴刑逼老百姓遵守法律,大家肯定害怕但心里不服;現在用金錢引導,讓老百姓知道官府說到做到,才會愿意服從命令。”

過了一會兒,有個壯漢試著把木桿搬到北門,真的拿到了五十金,老百姓都議論紛紛。拾遺子對學生說:“你只看到金錢的誘惑,沒看到信用的重要性。強迫的法律就像用鞭子抽馬,馬雖然走但心里怨恨;引導的法律就像用草料引牛,牛自己愿意走還覺得開心。商鞅這么做,不是看重搬木桿這件事,而是看重‘講信用’這個道理。如果秦國國君用殺人來立威,老百姓肯定會聯合起來反抗;現在用利益引導,大家才知道遵守法律能得到好處,這才是變法的根本啊。”

學生問:“那法律一定要用利益來吸引人嗎?”

拾遺子說:“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會治理國家的人,就順著人的本性來引導,就像順著水劃船一樣輕松;不會治理國家的人,違背人的本性來強迫,就像逆著水拉車一樣費勁。以前大禹治水,用疏通的辦法而不是堵塞;現在商鞅治理百姓,用引導的辦法而不是強迫,道理是一樣的。”

二、化俗章

拾遺子在鄭國游玩,看到鄉村的學校里,老百姓聚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學生擔心地說:“這種批評君主的事,為什么不禁止呢?”

拾遺子說:“子產不拆毀鄉村學校,這正是引導的辦法啊。以前鄭國經常發生動亂,子產知道老百姓有怨氣,如果強行禁止大家議論,就像把洪水堵在堤壩里,早晚會決堤;現在開放學校讓老百姓說話,就像開溝渠引水,反而能知道政策的弊端在哪里。”

正好有個老頭在學校里說:“子產把法律條文鑄在鼎上,讓大家都能看到,我們種田交稅心里更清楚了。”另一個人說:“但是集市上的稅太重了,希望能減輕點。”

拾遺子指著他們說:“這不是抱怨,是老百姓的愿望啊。強迫的法律不讓人說話,引導的法律讓民意暢通。子產聽到有人說稅重,就下令清查豪強隱瞞的田產,讓稅賦公平,老百姓的怨氣自然就消了。如果用‘亂議論國家大事’的罪名抓人,大家肯定不敢說話但心里積恨,最后一定會出事。”

學生問:“放任大家議論,不怕損害君主的威嚴嗎?”

拾遺子說:“君主的威嚴在于品德,不是靠禁止言論。以前周厲王禁止百姓批評他,讓大家路上遇到都不敢說話,只用眼神交流,最后導致他被趕到彘地;子產允許百姓議論并修改政策,鄭國反而治理得很好,這就是‘聽到過錯就高興’的引導辦法啊。法律不是困住老百姓的牢籠,而是引導老百姓的船,大家知道法律的方向,才會一起往那里走。”

三、勸農章

拾遺子到了魏國,看見田野里農民都很積極地耕作,官府還搭了棚子施粥,獎勵勤勞的人。學生問:“魏國地方這么小,為什么農民都愿意努力種田呢?”

拾遺子說:“李悝當魏國宰相時,推行‘盡地力之教’,不是用刑罰逼農民,而是用獎勵引導大家。他下令說:‘耕種收獲多的人,賞賜酒肉;土地荒蕪的人,罰去做官府的勞役。’農民看到勤勞耕種有好處,懶惰耕種會丟臉,自然都爭著好好種地。”

不一會兒,看到官吏拿著冊子到田里,丈量收成,對一個農民稱贊說:“你家的糧食比去年增產三成,可以到縣府領獎勵。”農民笑著感謝。

拾遺子對學生說:“如果李悝用‘不種地就處死’的法律來強迫,農民可能會逃到山林里;現在用‘種得多就有獎勵’來引導,大家都樂意在田里干活。以前晉文公想讓百姓勇敢作戰,先給大家看好處:‘明天打仗,有功的人封上卿,賞賜田宅;后退的人斬首。’百姓就奮勇爭先。可見老百姓追求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會治理國家的人順著這個趨勢引導,何必用嚴刑峻法呢?”

學生問:“可是貪財的老百姓,如果獎勵不夠就會偷懶,怎么辦呢?”

拾遺子說:“引導的辦法不只是用利益,還要用道義。李悝除了獎勵,還推行‘平糴法’,豐收年官府收購糧食存起來,災荒年平價賣給百姓,讓農民知道官府和自己同甘共苦,所以即使沒有重刑,大家也自愿歸附。強迫的法律就像走夜路只用棍棒防身;引導的法律就像舉著火把一起走,大家自然愿意跟著。”

四、省刑章

拾遺子在長安,聽說監獄里空蕩蕩的,獄卒都閑著坐在那里曬衣服。學生奇怪地問:“漢朝法律很嚴格,為什么犯人這么少呢?”

拾遺子說:“漢文帝廢除了肉刑,用鞭打代替砍腳,用服勞役代替死刑,這就是用教化代替懲罰的引導辦法啊。以前齊國的太倉令淳于意犯了罪,按規定要受肉刑,他的女兒緹縈上書說愿意代替父親做奴婢,漢文帝被她的孝心感動,就修改了法律。”

正好有個老獄卒路過,拾遺子問他,老獄卒回答說:“以前砍斷腳的人一輩子殘疾,現在鞭打三百下可以免死,老百姓知道犯法不一定會死,所以敢于改過自新。而且官府每年春天派人到鄉里,教大家孝順父母、努力耕種,大家懂了禮儀,犯法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拾遺子對學生說:“秦朝法律‘誤了期限就斬首’,逼得陳勝吳廣起義;漢朝法律‘罪不至死就寬恕’,反而讓老百姓敬畏法律又親近官府。強迫的法律像鋒利的刀,見血就讓人害怕;引導的法律像春天的雨,滋潤萬物讓人改變。”

學生問:“放寬刑罰恐怕會助長壞人,怎么辦呢?”

拾遺子說:“引導的關鍵,是在人們犯法前就讓他們明白善惡,而不是在犯法后施加刑罰。漢文帝讓地方設置三老,負責教化百姓,大家沒犯法時就知道對錯了,何必嚴厲打擊呢?以前魯國人擅長打獵,很久抓不到野獸,后來訓練狗幫忙就收獲很多。強迫的法律像空手抓野獸,引導的法律像馴狗指路,哪個難哪個容易,不是很清楚嗎?”

五、屯田章

拾遺子路過許昌,看見大片良田,農民都穿著軍裝,一邊種地一邊訓練。學生問:“這是曹操的屯田兵,為什么愿意為曹操種地呢?”

拾遺子說:“曹操推行屯田制,不是強行征用百姓,而是承諾‘耕種的人得收成的一半’:官府給種子和耕牛,收成各分一半,農民知道種得多賺得多,自然賣力干活。”

看到一個屯長巡查田地,對農民笑著說:“今年蝗災不嚴重,你們要是能多收十石糧食,我向上頭申請賞你們酒肉。”農民們都歡呼起來。

拾遺子說:“以前袁紹在河北,強行征收‘桑椹稅’,老百姓餓得人吃人;曹操在這里,用‘分糧食的好處’引導,大家爭著開墾荒地。強迫的法律斷絕百姓的活路,引導的法律給百姓希望。而且屯田兵戰時當兵,閑時種地,官府又設立‘軍功爵’,打仗和種地都有晉升的機會,這是雙重引導啊。”

學生問:“如果遇到懶惰的人,不肯種地打仗,怎么處理呢?”

拾遺子說:“懶惰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因為有利益而勤勞,懶惰的人也會不好意思落后。曹操下令‘屯田滿三年,表現好的可以當郡縣官吏’,這是用榮耀來引導。老百姓的需求,不只是錢財利益,也看重面子,會治理國家的人兩者一起引導,何必每天用刑罰責打呢?”

六、輕賦章

拾遺子到了沛縣,看見鄉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喝酒,唱著“大風起兮云飛揚”。學生問:“漢高祖剛平定天下,為什么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呢?”

拾遺子說:“因為他定下‘約法三章’:‘殺人的人處死,傷人的人和小偷按情節治罪’,廢除了秦朝的苛捐雜稅,這就是用簡化政策引導民心啊。而且下令‘十五分之一的田租’,老百姓知道負擔輕,愿意擁護漢朝。”

有個老人喝醉了說:“以前秦二世征收糧食,拉車的草都要檢查車輪印,稍微淺一點就治罪;現在漢朝量糧食,斗裝滿就停止,我們怎么能不擁護呢?”

拾遺子對學生說:“秦朝用‘征收一大半的賦稅’來強迫,老百姓活不下去;漢朝用‘輕徭薄賦’來引導,老百姓自然歸附。強迫的法律像緊緊勒住韁繩,馬疼了就會受驚;引導的法律像輕輕握住韁繩,馬舒服了就走得穩。”

學生問:“可是簡化法律、減輕賦稅,恐怕會導致豪強兼并土地,怎么辦呢?”

拾遺子說:“漢朝初年雖然有這個問題,但漢文帝、漢景帝繼續推行引導的辦法,下令‘貴粟政策’,老百姓交糧食可以封爵位、免罪,既抑制了商人,又鼓勵了農業。引導的辦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形勢調整,就像琴師轉動琴弦,音調變了但曲子不亂。”

七、興學章

拾遺子進入蜀地,看見孩子們都穿著青色的衣服,在學宮里背誦《論語》。學生說:“文翁治理蜀地,為什么教化推行得這么成功呢?”

拾遺子說:“文翁設立官學,選拔郡縣的子弟入學,學成的人可以做官,這就是用仕途引導大家學習啊。一開始蜀地風氣野蠻,老百姓不懂禮儀,文翁就讓官府子弟帶頭入學,老百姓看到讀書能獲得功名,爭相送孩子拜師。”

遇到一個學童的父親,他笑著說:“我兒子在學宮,不僅認識字,還能參加鄉里的飲酒禮,鄰居們都叫他‘小儒生’,我們家臉上也有光。”

拾遺子點頭說:“強迫的法律規定‘老百姓不能私自辦學’,就像關著門趕走光線;引導的法律設立‘學習好就能做官’,就像打開窗戶迎接風景。以前蜀地有‘衣襟向左開’的習俗,文翁沒有用‘改變習俗就獎勵’來強迫,而是用學宮的禮儀慢慢影響,老百姓自然就放棄了舊習慣。”

學生問:“如果老百姓愚笨,不愿意學習,怎么辦呢?”

拾遺子說:“老百姓不是不愿意學習,而是不知道學習的好處。文翁在學宮旁邊設立‘集市店鋪’,讓學生當眾講解法律,老百姓圍觀聽案,漸漸就懂得法律和禮儀了。引導的辦法,貴在讓老百姓自己領悟,而不是強行灌輸。就像醫生治療未發作的病,疏導氣血在經脈中運行,何必動刀剖開皮膚呢?”

八、恤囚章

拾遺子路過洛陽,聽說監獄里的犯人都稱贊“曹攄是青天大老爺”。學生問為什么,路人說:“前任太守曹攄放犯人回家祭祖,約定時間自己回來,結果沒有一個人逃跑。”

拾遺子說:“這是用信任引導人的良知啊。強迫的法律把犯人鎖在枷鎖里,把他們當畜生看待;引導的法律給犯人尊嚴,喚醒他們的本心。”

找到曹攄以前的下屬,下屬說:“當時年底了,曹太守對犯人說:‘你們雖然犯了罪,但也有父母妻兒,我放你們回家,年后某天一定要回來。’犯人感動得哭了,到了約定的日子果然都回來了,還有犯人說‘蒙受太守恩德,死也不敢辜負’。”

拾遺子對學生說:“以前唐太宗放三百九十名犯人回家,一年后他們自己回來,天下人都稱贊他仁德。可見人都有羞恥心,引導得法,即使是犯人也知道守信用。”

學生問:“萬一有人逃跑了,豈不是壞事?”

拾遺子說:“曹攄放犯人時,下屬們都勸他不能這么做,曹攄說:‘我用誠心對待百姓,百姓怎么會用欺詐對待我呢?’這就是引導的根本:對百姓講信用,百姓就會對法律講信用。強迫的法律像拿著武器防賊,賊也會拿武器反抗;引導的法律像開門請客人,客人也會整理衣服進來。”

九、通商章

拾遺子到了齊國,看見臨淄的集市非常熱鬧,各地商人都聚集在這里。學生說:“管仲治理齊國,為什么貨物流通得這么好呢?”

拾遺子說:“管仲設立‘輕重九府’,不是禁止商業、打壓商人,而是用政策引導商業流通啊。他下令‘關卡和市場只檢查不征稅’,商稅很輕;又建造‘邸店’供商人存放貨物,設立‘質人’掌管契約,讓商人沒有后顧之憂。”

看到一個胡商和齊國人交易,官府派“駔儈”在中間定價,公平不欺騙。拾遺子說:“強迫的法律‘重視農業打壓商業’,老百姓像怕老虎一樣怕商人;引導的法律‘促進商業造福百姓’,老百姓知道商業對國家有好處。以前鄭國的子產和商人約定‘不強行搶奪,不苛刻勒索’,商人就愿意為國家效力。現在齊國設立‘女閭’(妓院)、‘平準’(調節物價),都是引導商人的辦法,不只是為了賺他們的錢,也是為了疏通民情。”

學生問:“商人追求利益,恐怕會擾亂國家政策,怎么辦呢?”

拾遺子說:“管仲設置‘賈人’這個官職,定期考核商人,擅長經商的人賞賜‘束帛’,差的人進行訓誡,這是用獎懲來引導。商路就像人的血脈,堵塞了身體就會衰弱,疏導了身體就會健康。強迫的法律像筑壩斷河,河水一定會泛濫;引導的法律像疏通溝渠導流,河水自然平靜。”

十、緩刑章

拾遺子住在南陽,聽說鄉里很少有打架斗毆的,打官司的也很少。學生問:“光武帝中興,為什么民風這么淳樸呢?”

拾遺子說:“劉秀推行‘緩刑簡政’,不是廢除法律不用,而是用寬厚來引導啊。他即位后,連續下達‘釋放奴婢令’‘減輕刑罰令’,把王莽時期的苛捐雜稅全部廢除,老百姓知道新朝不追究過去的過錯,都安心種地。”

遇到一個鄉老,他說:“以前鄰居們爭田地,縣官不著急判案,而是把雙方叫到祠堂,讓他們一起讀‘孝經’,又讓族里的長輩調解,最后用交換田地的辦法解決了爭端。”

拾遺子感嘆說:“這就是‘用禮儀引導法律’的辦法啊。強迫的法律‘簡單判案’,老百姓雖然服從但心里不服氣;引導的法律‘先講禮儀再用刑罰’,老百姓心里高興,官司自然就少了。以前孔子當魯國司寇,先教老百姓互相禮讓,三個月后‘賣羊羔小豬的人不哄抬物價’,這不是引導的效果嗎?”

學生問:“寬厚刑罰時間長了,法律就會松弛,怎么辦呢?”

拾遺子說:“光武帝雖然寬厚,但對于‘貪污腐敗’的罪行一定嚴厲懲罰,這就是‘寬恕小過錯,嚴懲大惡行’。引導的法律就像農民除草:除去雜草,保護禾苗。如果看到草就燒,禾苗也會被毀掉;如果任由草生長,田地就會荒蕪。善于引導的人,在小事上辨別善惡,在合適的時候調整寬嚴,這才是法律的精髓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靖西县| 两当县| 民权县| 天水市| 惠来县| 灌云县| 新乐市| 务川| 永仁县| 新建县| 辰溪县| 肃北| 乐至县| 吴江市| 宁南县| 额尔古纳市| 梁河县| 长子县| 舞阳县| 三穗县| 繁峙县| 新干县| 江油市| 通海县| 清徐县| 六盘水市| 称多县| 离岛区| 鄂托克旗| 衢州市| 潜江市| 崇左市| 股票| 论坛| 彰化市| 镇原县| 启东市| 绥滨县| 屯门区| 临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