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嫉賢章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拾遺子帶著弟子游歷至淮南,見百姓流離失所,不禁嘆息。弟子問道:“先生,為何這淮南之地如此蕭條?”拾遺子說:“皆因袁術嫉妒劉備之故。”
原來,當年劉備駐守徐州,仁厚之名遠播,百姓紛紛歸附。袁術據有淮南,兵強馬壯,卻見劉備聲望日高,心中甚是嫉妒。他想:“劉備不過一介織席販履之輩,怎能比我出身名門的聲望還高?”于是,袁術不顧手下勸阻,執意發兵攻打徐州。
劉備本無意與袁術為敵,只想守護一方百姓。但袁術大軍壓境,他只好領兵抵抗。這一仗打了數月,雙方死傷無數,淮南和徐州的百姓都遭受了戰火之苦。袁術最終兵敗,卻仍不知悔改,反而更加嫉恨劉備,后來又多次興兵,導致兩地民生凋敝。
拾遺子對弟子說:“人皆有七情六欲,嫉妒之心亦是本性。但作為領導者,若不能合理看待他人的才能,因嫉妒而隨意調配人員、發動爭斗,只會讓局面混亂。袁術若能與劉備攜手共抗外敵,又怎會落得如此下場?”弟子點頭,似有所悟。
二、妒能章
戰國時期,魏國有位將軍叫吳起,善于用兵,屢立戰功。拾遺子曾到魏國游歷,與吳起有過一面之緣。一日,拾遺子在街頭遇到一位唉聲嘆氣的士兵,便上前詢問。
士兵說:“將軍有個副將,嫉妒將軍的才能,常常在魏王面前說將軍的壞話。魏王原本很信任將軍,可聽得多了,也漸漸起了疑心。”拾遺子聽罷,便去拜見吳起。
吳起見到拾遺子,頗為高興,說道:“先生來得正好,我正有困惑。如今朝中有人嫉妒我,魏王對我不再像從前那般信任,不知如何是好。”拾遺子說:“將軍可知,嫉妒之心會讓人失去理智。您的副將因嫉妒而搬弄是非,魏王若不能明辨,隨意調整人員,必生禍端。”
正說著,有人來報,說魏王派了新的將領來接替吳起。吳起無奈嘆息。拾遺子說:“看吧,這就是不能合理安排人員的后果。副將嫉妒,主公偏信,最終只會讓軍隊離心離德,戰力大減。”后來,魏國在與他國的戰爭中接連失利,正是因為將領之間的嫉妒和主公的不當調配。
三、爭寵章
商朝末年,紂王寵信妲己,朝中大臣多有不滿。拾遺子曾在商朝都城見過比干,比干為人正直,深受百姓愛戴。
一日,比干來找拾遺子,面色憂慮地說:“如今妲己在紂王面前百般爭寵,那些阿諛奉承之臣也跟著附和,我屢次進諫,紂王都不聽。”拾遺子說:“爭寵之心,人皆有之,但過度則會壞事。紂王因寵愛妲己,對忠臣的話充耳不聞,隨意冷落賢能之人,這是在自毀根基。”
果然,后來紂王更加沉迷酒色,對忠臣大加迫害,比干被挖心而死。商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被周所滅。拾遺子對弟子說:“在宮廷之中,因爭寵而導致人員配置不當的例子太多了。紂王不能平衡各方,讓嫉妒之心蔓延,最終丟了天下。可見,合理安排人員,抑制過度的嫉妒,是多么重要。”
四、謗才章
南北朝時期,北齊有位大臣叫祖珽,才華橫溢,卻因嫉妒他人而屢生事端。拾遺子曾在北齊朝廷任職一段時間,親眼目睹了祖珽的所作所為。
當時,北齊有位名將斛律光,戰功赫赫,深受百姓愛戴。祖珽嫉妒斛律光的聲望,便在皇帝面前編造謠言,說斛律光有謀反之心。皇帝本就對斛律光有些忌憚,聽了祖珽的話,便決定除掉斛律光。
拾遺子得知后,連忙去勸說皇帝:“陛下,斛律光乃國之棟梁,怎會謀反?祖珽因嫉妒而誹謗賢能,您若輕信,隨意處置大臣,只會讓忠臣心寒。”但皇帝不聽,最終斛律光被殺。北齊失去了這位名將,國力大衰,不久后就被北周所滅。
拾遺子嘆息道:“嫉妒之心一旦被利用,就會像洪水一樣泛濫。祖珽因嫉妒而誹謗,皇帝因猜忌而濫殺,人員配置混亂,國家怎能不亡?”
五、怨能章
唐朝初年,房玄齡和杜如晦同為李世民的重要謀士,兩人配合默契,被稱為“房謀杜斷”。但當時朝中也有一些人嫉妒他們的才能,暗中使絆子。
拾遺子曾與房玄齡交談,房玄齡說:“先生,如今有人嫉妒我和如晦,在朝中散布謠言,說我們結黨營私。”拾遺子說:“嫉妒是人的本性,但你們為主公效力,行得正坐得端,不必過于在意。只是主公需要明辨是非,合理安排人員,不讓嫉妒之人影響大局。”
李世民果然明智,他對那些嫉妒房杜二人的大臣說:“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有大才之人,我依靠他們治理國家。你們若有才能,也可施展,何必嫉妒?”他不僅沒有聽信謠言,還更加重用房杜二人。在他們的輔佐下,唐朝很快迎來了貞觀之治。
拾遺子對弟子說:“看看李世民,他能抑制嫉妒,合理任用人才,所以成就了大業。這說明,只要領導者能正確看待嫉妒,合理安排人員,就能避免自相攻伐。”
六、憎賢章
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后梁,手下有位將領叫王彥章,勇猛無比。但朱溫的兒子朱友珪嫉妒王彥章的戰功,總想找機會除掉他。
拾遺子在梁國時,曾提醒王彥章:“將軍,朱友珪對您心懷嫉妒,您要多加小心。”王彥章卻不以為意,說:“我為梁國征戰沙場,問心無愧,他能把我怎樣?”
后來,朱友珪趁朱溫病重,發動政變,登上皇位。他一上臺,就免去了王彥章的兵權,派了自己的心腹將領去領兵。這些心腹將領并無真才實學,在與敵軍的戰斗中屢戰屢敗,后梁的地盤不斷縮小。
拾遺子嘆息道:“朱友珪因嫉妒而罷免賢能,任用無能之人,這是在拿國家的命運開玩笑。嫉妒之心若不能得到控制,人員配置混亂,國家就會走向衰敗。”
七、忌能章
宋朝時期,王安石推行變法,遭到了許多守舊派的反對。其中,有個叫司馬光的大臣,雖然與王安石政見不同,但起初并無惡意。后來,在一些人的挑唆下,司馬光對王安石的嫉妒之心漸漸滋生。
拾遺子曾在京城見過王安石,王安石說:“先生,如今變法受阻,不僅因為守舊派的反對,還有人因嫉妒而故意刁難。”拾遺子說:“政見不同很正常,但因嫉妒而阻礙變法,就是私心太重了。朝廷需要能容納不同意見的人,合理安排支持和反對的力量,才能讓變法順利進行。”
然而,宋神宗沒有處理好新舊派之間的關系,任由嫉妒和爭斗蔓延。后來,變法失敗,宋朝的國力也受到了影響。拾遺子說:“在朝廷中,不同意見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如果不能合理安排人員,讓嫉妒之心主導,就會導致內耗,影響國家的發展。”
八、妒功章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江南起兵,手下有徐達、常遇春等猛將。當時,有個叫趙鈞用的將領,嫉妒徐達的戰功,常常在朱元璋面前說徐達的壞話。
拾遺子在朱元璋的軍營中,曾對趙鈞用說:“徐達為大帥,屢立戰功,你應與他同心協力,為何要嫉妒呢?”趙鈞用卻不屑地說:“他不過運氣好罷了,我比他強多了。”
朱元璋得知趙鈞用的行為后,并沒有立刻處罰他,而是耐心地說:“我帶領大家起義,是為了推翻元朝的統治,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你們若因嫉妒而爭斗,只會讓敵人有機可乘。”但趙鈞用不知悔改,后來竟然暗中勾結敵人,企圖背叛朱元璋。朱元璋只好將他處死。
拾遺子對弟子說:“在軍隊中,嫉妒戰功是很危險的。朱元璋及時處理了趙鈞用,避免了軍隊的分裂。這說明,領導者必須及時制止因嫉妒引發的不良行為,合理安排人員,才能保證團隊的穩定。”
九、憎功章
明朝初年,藍玉是朱元璋的重要將領,戰功赫赫。但藍玉自己卻因功高而驕傲自滿,同時,也有一些大臣嫉妒他的功勞,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
拾遺子曾告誡藍玉:“將軍戰功卓著,卻要保持謙遜,否則會招來嫉妒和災禍。”藍玉卻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朱元璋漸漸對藍玉起了疑心,認為他有謀反之心。
后來,朱元璋借故誅殺了藍玉,并牽連了許多人。拾遺子嘆息道:“藍玉因驕傲而不知收斂,大臣因嫉妒而誹謗,朱元璋因猜忌而濫殺,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因為不能合理處理嫉妒和人員配置的關系。最終,導致了一場血腥的屠殺,對明朝的統治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十、忌賢章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吳佩孚和曹錕是直系軍閥的兩大巨頭。吳佩孚有勇有謀,曹錕卻嫉妒他的才能,總想壓制他。
拾遺子在北洋政府所在地見過吳佩孚,吳佩孚說:“先生,曹錕對我心懷嫉妒,處處為難我,讓我無法施展拳腳。”拾遺子說:“你們同為軍閥,本應攜手合作,為何要互相爭斗?嫉妒只會讓你們的勢力分裂,給百姓帶來更多的苦難。”
但曹錕不聽,依舊排擠吳佩孚。后來,直系軍閥內部矛盾激化,在與其他軍閥的戰爭中失利,勢力大減。拾遺子說:“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各勢力之間本就爭斗不斷,如果內部再因嫉妒而不和,人員配置混亂,只會加速衰敗。曹錕和吳佩孚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