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均平章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有個叫王老二的農民來向拾遺子請教。他說:“早年聽老一輩人講,太平天國那時候說要均貧富,田地糧食都平分,可為啥最后鬧得那么慘呢?”
拾遺子坐在老槐樹下,慢慢說道:“你想想,人都有個貪懶的心。太平天國剛開始,大家覺得有飯同吃,都高興。可時間長了,勤快人發現自己多干活也不多得,慢慢就懶了;懶惰人反正有人養,更不想動了。地里的莊稼沒人好好種,倉庫的糧食坐吃山空。”
“就好比一家幾兄弟分家,說好每人每天分一樣的米。老大起早貪黑種地,老二整天曬太陽。日子久了,老大想反正分的一樣,何必累自己;老二覺得不干活也有吃,更自在。最后家里米缸空了,兄弟幾個都餓肚子。太平天國就是沒明白,人都愛偷懶,光靠嘴上說均平不行,得有個法子讓勤快人有好處,懶惰人受點罰。”
王老二點點頭:“原來是這樣,光講平均,不考慮人性,制度沒定好,難怪會失敗。”拾遺子笑著說:“對呀,食色是人的本性,愛偷懶也是人之常情,關鍵是要把制度定得巧妙,讓懶人想偷懶也難,讓勤快人愿意多干。”
二、井田章
西周時期,有個村子按井田制分地,中間是公田,周圍是私田。村長找到拾遺子,發愁地說:“如今公田里的活總沒人好好干,私田倒是種得不錯,這可怎么辦呢?”
拾遺子問:“公田的收成怎么分呢?”村長說:“公田收成全部上交,私田收成歸自己。大家都想著先種好自家私田,公田就隨便應付。”
拾遺子說:“這就是制度的問題。人都是先顧自己,愛偷懶也正常。要是把公田的收成和大家的利益掛鉤,比如規定公田收成達到一定數量,每個人私田可以少交些糧食,這樣大家就會用心種公田了。”
“就像一家人一起干活,要是干多干少一個樣,誰都不想多出力。但要是說清楚,家里活干完了,剩下的時間干自己的事,大家就會抓緊時間把家里活做好。井田制里的公田,也得讓大家覺得把公田種好對自己有好處,才不會偷懶。”
村長恍然大悟:“原來是要讓大家在公田里也能看到自己的利益,這樣制度才合理。”拾遺子點頭:“沒錯,順應人性,巧妙安排制度,才能讓大家都愿意出力。”
三、器作章
春秋戰國時,有個手工業作坊主來請教拾遺子。他說:“我作坊里的工匠,有的干活快,有的干活慢,總是完不成訂單,該怎么管呢?”
拾遺子問:“你怎么給工匠算工錢呢?”作坊主說:“不管干多干少,每月工錢都一樣。”拾遺子笑著說:“問題就在這兒。人都愛偷懶,要是干多干少一個樣,誰還愿意多干呢?你得按件計酬,干得多的多給錢,干得少的少給錢,這樣大家就有干勁了。”
“比如打獵,大家一起去,打到獵物多的人分得多,打到少的分得少,這樣每個人都會努力去打獵。作坊里的工匠也是一樣,定個合理的制度,讓勤快的、手藝好的能多掙錢,懶惰的、手藝差的少掙錢,他們自然就會好好干活了。”
作坊主皺著眉說:“可這樣會不會有人為了多干而不顧質量呢?”拾遺子說:“那你就再定個質量標準,質量好的額外獎勵,質量差的要懲罰。制度要周全,既鼓勵多干,又保證質量,這樣才能把作坊辦好。”
作坊主回去后按拾遺子說的做,果然訂單按時完成,生意越來越好。
四、鹽鐵章
漢代有個管理鹽鐵官營的小吏,向拾遺子抱怨:“現在鹽鐵官營,工匠們干活沒勁頭,鹽鐵質量差,產量也低,這可怎么改善呢?”
拾遺子問:“工匠們在官營作坊里,日子過得怎么樣?”小吏說:“他們拿固定的口糧,干多干少一個樣,也沒有什么獎勵,所以都懶得用心。”
拾遺子說:“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愛偷懶是本性。你得給他們一些好處,比如規定產量提高了,多出的部分可以按一定比例分給工匠,質量好了也有獎勵。這樣他們就會覺得多干多掙,自然就有積極性了。”
“就像種地的農民,自己種的糧食除了交租,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所以會用心種。鹽鐵官營的工匠也需要有這樣的激勵制度,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能帶來好處,才不會偷懶。同時,也要有監督制度,防止有人偷工減料。”
小吏回去后嘗試改革,給工匠制定了獎勵制度,還加強了質量監督。沒過多久,鹽鐵的質量和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
五、均田章
唐代初年,有個地方官來向拾遺子請教均田制的問題。他說:“朝廷分了地給百姓,可有些百姓不好好種地,田地荒蕪,該怎么辦呢?”
拾遺子問:“分地之后,有沒有規定百姓必須種多少糧食,交多少賦稅呢?”地方官說:“只是分了地,沒有明確的獎懲制度,百姓覺得種多種少都行。”
拾遺子說:“人都有偷懶的心思,沒有制度約束可不行。你可以規定,百姓每年必須種滿一定數量的田地,收獲的糧食除了自己吃,按比例上交賦稅。如果種得好,產量高,上交后剩下的更多;如果偷懶不種,田地荒蕪,就要受到懲罰,比如多交賦稅或者服勞役。”
“就像家里養的雞,按時喂食喂水,雞就長得好;要是不管不顧,雞就會瘦弱。百姓種地也需要制度來引導,讓他們知道好好種地有好處,偷懶不種有壞處,這樣才能把田地利用好。”
地方官按照拾遺子的建議,制定了詳細的獎懲制度,百姓們紛紛用心種地,荒蕪的田地漸漸變得綠油油的。
六、商市章
宋代有個開商鋪的老板,向拾遺子訴苦:“如今商市上,有的商人賣假貨,有的缺斤少兩,顧客都不愿意來,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拾遺子問:“商市上有沒有統一的管理制度呢?”老板說:“沒有,大家各自為政,全憑良心做事。”拾遺子說:“這怎么行呢?人都有貪財的心思,愛偷懶不想守規矩,必須有制度來約束。”
“你可以和其他商鋪老板商量,成立一個商市行會,制定規矩:賣假貨的要罰款,缺斤少兩的要賠償顧客,多次違規的就不讓在商市開店。同時,對誠實守信、貨真價實的商人給予獎勵,比如在商市顯眼的位置展示他們的商鋪。”
“就像一個村子里,大家約好不能偷別人家的東西,違反的人要受罰,這樣村子才能安寧。商市也需要這樣的制度,讓商人知道遵守規矩有好處,違反規矩要付出代價,才能讓商市繁榮起來。”
商鋪老板照做,成立了行會,制定了制度,商市上的不良風氣逐漸好轉,顧客又多了起來。
七、賦役章
明代中期,有個農戶向拾遺子哭訴:“賦稅徭役太重,家里實在負擔不起,好多人都逃荒去了。”
拾遺子問:“當地的賦稅徭役是怎么征收的呢?”農戶說:“不管家里有沒有錢,有沒有勞動力,都按一樣的標準征收,有錢有勢的人能躲就躲,窮苦百姓只能硬扛。”
拾遺子嘆了口氣說:“制度不合理,苦了百姓。應該按照家里的財產和勞動力來定賦稅徭役,有錢有地的多交,窮苦人家少交或者不交。同時,規定好征收的時間和數量,不能隨意增加,讓百姓心里有數。”
“就像分東西,多拿多占的人應該多承擔責任,少有的少承擔。這樣的制度才公平,百姓才不會覺得負擔太重而偷懶或者逃荒。而且,征收的賦稅徭役要用在該用的地方,比如修水利、建學堂,讓百姓看到好處,他們也會更愿意配合。”
后來,這個地方的官員聽說了拾遺子的建議,慢慢調整了賦役制度,百姓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八、漕運章
清代有個管理漕運的官員,向拾遺子請教:“漕運途中,經常有官吏貪污糧食,押運的士兵偷懶,導致糧食損失嚴重,該怎么解決呢?”
拾遺子問:“現在對押運的官吏和士兵有什么獎懲制度嗎?”官員說:“沒有,全靠他們自覺,所以很多人趁機撈好處。”
拾遺子說:“人都有貪便宜、愛偷懶的本性,沒有制度約束可不行。你可以把每艘船上的糧食數量登記清楚,規定到達目的地后,糧食沒有損失的,押運的人有獎勵;如果有損失,查明原因,是貪污的嚴懲,是偷懶導致損失的也要懲罰。”
“就像護送貨物的商隊,規定好貨物安全到達有賞,丟失損壞要賠,護送的人就會盡心盡力。漕運也需要這樣的制度,讓押運的人知道做好了有好處,做不好要倒霉,自然就會認真負責。”
官員按照拾遺子的建議,制定了嚴格的獎懲制度,加強了監督,漕運中的糧食損失大大減少。
九、軍閥章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有個小軍閥的謀士向拾遺子請教:“我們的軍隊士氣低落,士兵們打仗不積極,搶掠百姓倒是很起勁,該怎么整頓呢?”
拾遺子問:“士兵們為什么會這樣呢?”謀士說:“當兵的待遇差,又沒有明確的紀律,打贏了沒獎勵,打輸了沒懲罰,所以大家都只顧自己。”
拾遺子說:“軍隊需要好的制度來管理。首先,要規定好士兵的待遇,按時發餉,立功有獎勵,比如升官、發獎金;違反紀律搶掠百姓的,要嚴懲,比如鞭打、關禁閉。其次,要讓士兵知道為誰而戰,給他們一些保家衛國的道理,讓他們有歸屬感。”
“就像一群人干活,有明確的分工和獎懲,大家才會齊心協力。軍隊也是一樣,制度好了,士兵知道努力有回報,犯錯要受罰,就會認真訓練、勇敢打仗,而不是去搶掠百姓。”
謀士回去后,勸說小軍閥改革軍隊制度,賞罰分明,整頓紀律,軍隊的面貌漸漸有了改觀。
十、水利章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村子要修水渠,可村民們總是互相推諉,工程進展緩慢。村長請拾遺子來出主意。
拾遺子問:“修水渠是為了大家灌溉田地,可為什么沒人愿意出力呢?”村長說:“大家都想著別人會干,自己偷懶,反正水渠修好了自己也能用。”
拾遺子說:“這是因為沒有合理的制度。你可以把修水渠的任務按每家的田地數量分配,規定每天必須出多少勞動力,完成任務的有獎勵,比如優先使用水渠灌溉;完不成的要受罰,比如最后使用水渠或者承擔更多的維護費用。”
“就像一起蓋房子,每家出多少材料、多少人力都定清楚,蓋好了大家都能住,這樣就沒人會偷懶。修水渠也需要這樣的制度,讓大家知道自己的責任,也能看到自己的利益,自然就會積極參與。”
村長按照拾遺子的建議,制定了詳細的分工和獎懲制度,村民們紛紛主動出力,水渠很快就修好了,田地得到了灌溉,收成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