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段章
當國庫不夠充盈時,有的君王就會動起歪心思,運用權術來變相奪取臣下的財產。
拾遺子帶著弟子走到新鄭舊地,看見殘破的城墻邊有農民在種地。弟子指著田地問:“聽說鄭莊公當年奪了弟弟共叔段的封地,到底是怎么用計的呢?”拾遺子坐在地上,給弟子講起了這段歷史。
當年鄭武公的夫人武姜偏愛小兒子共叔段,想立他做太子沒成。等莊公即位,武姜給段申請封在京邑,莊公答應了。段到了京邑,擴建城墻,囤積糧食,偷偷招兵,想奪君位。莊公的臣子祭仲提醒:“京邑的城墻超過了規定,段這是有反心,得早點動手。”莊公卻說:“壞事做多了自己會倒霉,等著看吧。”
拾遺子對弟子說:“莊公不是不知道段的陰謀,而是想縱容他驕橫,讓他多做違法的事,才有借口奪他的財產。”果然,段征發百姓開墾私田,強占周邊村莊的田地,百姓怨聲載道。等段起兵時,莊公親自帶兵征討,段敗逃到共地,他在京邑的田產、倉庫全歸了莊公。
弟子問:“莊公為什么不早制止,反而任他擴張呢?”拾遺子說:“帝王想奪臣下的財產,直接硬奪會遭反抗。得讓對方先犯眾怒,再以正義之名沒收。莊公縱容段貪占田地,就是要坐實他的罪名,讓天下人都心服。這就是‘欲擒故縱’,借別人的過錯達成自己的目的。”
二、啟田章
夏朝初年,拾遺子做夏啟的謀士。當時有扈氏占據肥沃土地,不肯臣服,首領說:“我有上萬畝良田,百姓富足,何必向夏王納貢?”啟問拾遺子:“有扈氏田產豐富,硬奪怕引發戰亂,怎么辦?”
拾遺子回答:“可以向天下宣告,說有扈氏不遵守大禹定下的規矩,私占肥沃土地卻不養百姓。大王親自帶大臣到他的封地,召集百姓說:‘你們耕種的田地,本是上天所賜,該讓天下人共享。有扈氏獨占好地,讓你們吃不飽穿不暖,我現在為你們均分田地。’”啟照做,百姓聽了都高興,有扈氏首領想阻止,卻發現百姓都歸附夏啟。
拾遺子接著說:“啟借‘天命均分’的名義,奪了有扈氏的田產分給百姓,既得民心,又斷了對方根基。有扈氏沒了田產帶來的利益,勢力大減,最終臣服。帝王奪財產,要以‘公義’為旗號,讓百姓覺得奪的不是私利,而是為天下公,這樣阻力自然就沒了。”
三、葛伯章
商湯時,葛伯不好好種地,田產漸漸荒蕪,卻盯著鄰國的良田。湯問拾遺子:“葛伯不管農事,還想強占鄰田,要是放任下去,諸侯都效仿,怎么治理天下?”
拾遺子說:“大王可以先派人幫葛伯耕種,顯示仁德。等他的田有了收成,葛伯必定貪功搶奪,大王就以‘侵奪助耕之田’為由,沒收他的封地。”湯照做,派亳地百姓幫葛伯耕田,還送牛羊糧食助他祭祀。葛伯果然私吞了助耕的收成,還殺了護糧的孩子。
湯于是昭告諸侯:“葛伯背德,搶奪助耕的糧食,殺害無辜之人,他的田產該收歸商邦,用來供養百姓。”諸侯都說:“湯德行高尚,討伐葛伯是正義之舉。”商軍到了葛地,百姓迎接,葛伯的田產全歸商邦,湯把田地分給周邊沒地的百姓,諸侯都信服。拾遺子對弟子說:“借助人的名義,引誘對方犯錯,再以罪名奪產,這就是‘以仁設餌,以法收網’,讓被奪者無話可說,旁觀者都說好。”
四、管蔡章
西周初年,管叔、蔡叔聯合武庚叛亂,想奪周公的封地。成王問拾遺子:“管蔡是我的叔父,占有東土良田,現在起兵反叛,怎么既能奪他們的田產,又不失親情?”
拾遺子說:“大王可以下旨:‘管蔡二叔,本應輔佐王室,如今受奸人蠱惑,暫居東土反省。他們的田產暫由王室代管,等悔悟之后,仍歸其子孫。’這樣名正言順沒收田產,又留余地安撫宗親。”成王照做,命周公平叛后,把管蔡的封地收歸王室,設“東土田官”管理,卻封他們的兒子為大夫,賜少量田產。
拾遺子對諸侯使者說:“帝王奪宗親的財產,不能趕盡殺絕,要留三分薄田顯示仁厚。管蔡的田雖然被奪,但他們的兒子還有封賜,天下人見大王不私貪,就會信服他的公正。這辦法在于‘奪而有恩,收而有讓’,讓被奪者怨不得,旁觀者敬服他的德行。”
五、桓田章
齊桓公和管仲商議改革,想奪貴族多余的田產充公。桓公說:“貴族占田無數,百姓沒地種,但奪他們的田肯定遭反對,先生有什么辦法?”
拾遺子回答:“可以頒布‘均田令’,規定貴族占田的上限,超過的收歸國有。再召集貴族說:‘我不是要奪你們的財產,是怕田太多管不過來,反而拖累你們。現在國家設“田倉”,幫你們管理多余的田地,每年只收十分之一的租,其余仍算你們的。’”貴族們知道反抗不了,又見租稅不重,還保全面子,就同意了。
管仲問拾遺子:“這計策妙在哪里?”拾遺子說:“以‘改革’為名,以‘限田’為法,既奪了實際利益,又保留名義。貴族雖然失去多余田產,卻省了管理的麻煩,還保全體面。百姓得到田地耕種,國家增加稅收,一舉三得。帝王奪產,要借‘變法’的勢頭,讓奪之有理,反對沒借口,這就是‘明修法令,暗奪其田’。”
六、漢文章
漢文帝時,淮南王劉長驕橫,侵吞百姓田產無數。文帝問拾遺子:“我想治淮南王,又怕傷了兄弟情,怎么既能奪他的非法田產,又保全兄弟之義?”
拾遺子說:“大王可以派使者到淮南,登記百姓的田契,凡是被劉長強占的,都由王室贖回。再下詔給劉長:‘聽說弟弟治下有官吏苛奪民田,我已命人贖回,弟弟應當嚴治下屬。’這樣就奪了他私占的田地,把責任推給下屬,不傷兄弟情。”文帝照做,派大臣到淮南,把劉長強占的上萬畝良田按價贖回還給百姓,劉長雖然不滿,卻無話可說。
拾遺子對近臣說:“帝王奪親貴的財產,要分‘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百姓的,奪之要以‘護民’為名;私田是他們應得的,不能亂動。淮南王奪的都是民田,借‘治吏’之名收回,既合正義,又留余地,這就是‘借責下吏,實奪其貪’。”
七、玄德章
三國時,劉備占據益州,想奪劉璋舊臣的田產賞賜功臣。法正勸諫:“剛入蜀地,強奪田產怕失人心。”劉備問拾遺子:“先生曾是劉璋的幕僚,現在該怎么辦?”
拾遺子說:“可以頒布‘屯田令’,凡是無主的田、荒廢的田,都收歸官府,讓士兵和百姓一起耕種。劉璋舊臣的田地,要是地契不明、多占超過規定的,登記造冊,允許他們留一半,多余的充公。再召集舊臣說:‘蜀地剛安定,需要共耕共養,你們的田產雖然減少,但賦稅也輕了,還有官府保護地契,可保子孫無憂。’”舊臣見劉備不強行奪產,還減稅賦,就安心了。
拾遺子對諸葛亮說:“新主奪舊臣的財產,不能急,要分步驟:先收無主田立威,再查逾制田顯公正,最后允許留半田安人心。這樣舊臣知道無法反抗,又感新主的仁慈,這就是‘先公后私,分步而奪’。”
八、匡胤章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想奪石守信等功臣的田產。召拾遺子問計:“以前我‘杯酒釋兵權’奪了他們的兵權,現在想奪田產,怎么讓功臣不抱怨?”
拾遺子說:“可以賜給功臣‘免稅田券’,允許他們現有的田產免稅,但規定‘子孫傳三代后,田產歸國家’。再跟他們說:‘你們功勞大,我賜田券保你們富貴,但國家田制最終要統一,三代之后,子孫若沒能力管理田地,我幫你們收回,免得他們被田產拖累。’”石守信等人知道太祖想奪田,卻見眼前有免稅的好處,而且三代還很遙遠,就接受了。
拾遺子對趙普說:“奪功臣的田產,不能直說,要以‘保其富貴’為名,實則設下時限。免稅田券看似恩賜,其實是緩奪之計。功臣貪眼前利益,忘了長遠損失,這就是‘以恩餌之,以時奪之’,柔中帶剛,不動刀兵就收回田產。”
九、成租章
明代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想奪豪強隱瞞的田產。有豪強聚眾抗稅,神宗問拾遺子:“我想清丈田畝,豪強阻攔,怎么破局?”
拾遺子說:“可以派御史到各地,說‘清丈不是奪田,是為了定賦稅,讓良田多的多交稅,瘠田少的少交’。再選豪強中貪婪殘暴的作為典型,查出他隱瞞上萬畝田,收歸官莊,賜給他同等面積的瘠田。公告天下:‘某豪強隱瞞田地欺騙君主,本應全部沒收,念其祖上有功,只換田百頃,以示薄懲。’”其他豪強見狀,不敢再隱瞞,紛紛上報田產。
拾遺子對張居正說:“奪豪強的田產,要先樹典型,以‘懲貪’立威,再以‘換田’示仁。以清丈田畝為名,實則收回隱瞞的田產,讓豪強知道反抗就重罰,順從就保產,這就是‘殺一儆百,以仁迫從’,田產自然歸國家。”
十、軍閥章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某督軍想奪本地士紳的田產充軍餉。召拾遺子做幕僚,問:“士紳聯名告發我奪他們的田產,怎么應對?”
拾遺子說:“將軍可以召開士紳會議,說:‘現在戰亂不止,敵軍馬上就到,你們的田產如果不并入“軍墾農場”,必定被掠奪。農場由將軍府代管,收成三七分,你們得三成,軍餉得七成,等太平后歸還。’再派兵駐守士紳的莊園,名義上是‘保護’,實則接管田產。士紳見大軍壓境,反抗的話田產全失,順從至少得三成,只好被迫同意。”
督軍照做,士紳雖然不滿卻無可奈何。拾遺子對副官說:“亂世奪產,要借‘戰亂威脅’之名,行‘代管強收’之實。以‘保護’為借口,以‘分利’為誘餌,讓被奪者不得不從。這就是‘借勢壓人,迫其就范’,在槍桿子面前,田產之爭不過是一紙命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