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帝王篇·己·開枝經

  • 拾遺子
  • 拾遺士
  • 4780字
  • 2025-05-08 12:54:03

一、權變章

帝王權術大多數時候是陰謀,但有的時候也可以是陽謀,讓你明知如此,卻躲也躲不掉。

有一天,拾遺子帶著弟子在集市閑逛。他們看到幾個小孩分梨,都搶著要大的,只有個別小孩愿意拿小的。弟子忍不住問:“老師,怎么分東西才能讓大家都滿意?”拾遺子笑著說:“這就像漢武帝當年面對強大的諸侯。那時候諸侯地盤大、軍隊多,皇帝要是直接搶他們的土地,肯定會引發叛亂。后來漢武帝問主父偃怎么辦,主父偃就想出了‘推恩令’這個辦法。”

弟子聽得一頭霧水:“推恩令是什么?”拾遺子解釋道:“以前,諸侯死了,只有大兒子能繼承王位和所有土地,其他兒子什么都得不到。推恩令下了以后,諸侯必須把土地分給所有兒子,每個人都能封個小官。表面上看皇帝對諸侯的兒子們特別好,其實暗藏玄機。”他接著說:“諸侯的土地就那么大,分給兒子們后,大國就變成了小國,強國也慢慢變弱。比如齊國原來有七十座城,分給十個兒子,每人就只有七座城了,再傳幾代,勢力就更弱了。”

弟子又問:“那諸侯不生氣嗎?”拾遺子說:“生氣也沒用!那些分到土地的兒子們都感謝皇帝,反而幫著皇帝削弱自己父親的勢力。所以說,皇帝管理國家,不能只靠硬搶,要學會用巧妙的辦法分化對手,用利益和名聲讓他們自己內部鬧矛盾,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弟子這才明白,做事不能太死板,靈活變通才是關鍵。

二、謀勢章

拾遺子路過周國郊外,看見農民正在用水渠灌溉農田。高高的堤壩、深深的水渠,水順著渠道自然流淌。他對弟子說:“管理國家就像治水一樣,聰明的人不會硬和水流對著干,而是引導水流到該去的地方。周朝剛建立的時候,分封了很多諸侯,后來周王室慢慢衰落,諸侯的勢力卻越來越大。到了戰國時期,秦孝公想讓秦國強大起來,商鞅就給他出了個主意。”

弟子好奇地問:“商鞅出了什么主意?”拾遺子說:“不是直接去攻打諸侯,而是先把秦國自身的實力搞上去。秦孝公鼓勵百姓種地、打仗,訓練新軍,制定法律,對外還和其他國家結盟來制衡諸侯。那些諸侯表面上聯合起來,但各自都有小心思,所以聯盟很容易破裂,秦國就趁機一個個收拾他們。”弟子說:“這就是借著形勢辦事吧?”

拾遺子點頭說:“沒錯!皇帝想要削弱諸侯,得先把大形勢謀劃好。自己不夠強大就貿然行動,肯定會吃大虧。就像漢景帝的時候,晁錯著急削藩,結果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經過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的積累,國家實力強了,才能順利推行推恩令。形勢就像高處的水,順著它走就容易,逆著它就難。”弟子記住了,做事之前先看清形勢,再行動。

三、分化章

拾遺子和弟子觀察螞蟻搬家,看到螞蟻分成好幾撥,有的運食物,有的守洞口,分工明確。拾遺子說:“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東西分散了就弱,聚在一起就強。諸侯要是團結起來,皇帝根本管不住;但要是讓他們內部鬧矛盾,一個個變弱,就好對付了。以前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開會,稱霸天下,但那些諸侯心里各有算盤。”

弟子問:“怎么才能讓諸侯鬧矛盾呢?”拾遺子說:“給他們一點小好處,讓他們自己爭起來。比如戰國時,魏國太強大,其他國家都害怕。齊威王就派孫臏帶兵,假裝攻打魏國來救趙國,結果魏國和趙國打起來,齊國坐收漁翁之利。還有漢朝初期,劉邦封韓信、彭越當王,后來用陳平的計謀,挑撥他們和皇帝的關系,把這些異姓王一個個除掉了。”

弟子又問:“這就是用利益讓他們分裂嗎?”拾遺子說:“對!諸侯家里兒子多,都想多分點土地;手下的大臣也都想升官發財。皇帝就利用這一點,答應給諸侯的兒子們分封,給大臣們封官,這樣諸侯內部自己就會產生矛盾。就像推恩令,讓諸侯的兒子們都盼著分地,自己就破壞了家族的團結。分化對手的辦法,就像用刀劈木頭,表面看不出來,其實已經深入內部。”弟子明白了,要想削弱對手,從內部瓦解是個好辦法。

四、制衡章

拾遺子到了趙國,在集市上看到商人用秤稱貨物,兩邊的秤砣挪來挪去,保持平衡。他對弟子說:“管理國家就像稱東西,要讓諸侯之間互相制衡,不能讓某一個勢力獨大。以前周王室東遷后,諸侯紛紛崛起,齊桓公、晉文公先后稱霸,但周天子還能保住王位,就是因為諸侯之間互相牽制。”

弟子問:“怎么才能讓諸侯互相制衡呢?”拾遺子說:“皇帝可以扶持弱小的諸侯,打壓強大的諸侯,讓強大的諸侯有后顧之憂。比如漢武帝的時候,除了推恩令,還讓諸侯進獻黃金祭祀祖先,要是黃金分量不夠或者成色不好,就直接削掉他們的爵位。同時,皇帝對弱小的諸侯好一點,給點小恩小惠,這樣強大的諸侯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弟子又問:“要是諸侯聯合起來怎么辦?”拾遺子說:“他們聯合肯定是為了利益,皇帝就用更大的利益去誘惑他們,破壞他們的小聯盟。就像戰國時,張儀推行連橫策略,用土地和錢財誘惑諸侯親近秦國,把六國的合縱聯盟拆散了。制衡的關鍵,就是讓諸侯都有自己的算盤,沒辦法真正團結起來。”弟子聽懂了,平衡各方勢力,才是管理國家的妙招。

五、懷柔章

拾遺子游歷楚國,看到楚國人招待遠方的客人,又是唱歌跳舞,又是擺宴席,特別熱情。他對弟子說:“皇帝想要削弱諸侯,不能只靠武力,也要學會用溫和的手段。武力用來威懾,溫和的手段用來收服人心,剛柔并濟才能長久。就像唐太宗剛當上皇帝的時候,東蠻族很強大,他就先答應和親,送金銀財寶,等自己實力變強了,再一舉消滅東蠻族。”

弟子問:“對諸侯好有什么用呢?”拾遺子說:“這樣能讓諸侯放松警惕,慢慢變得驕傲自大。比如漢朝初期,匈奴經常來侵犯,漢高祖劉邦在白登被圍困后,就和匈奴和親,送財物換和平,爭取時間發展自己。同時,皇帝對那些聽話的諸侯,封他們更高的爵位,給更多的賞賜,讓其他諸侯看到后,心里也想投靠皇帝。”

弟子又問:“要是諸侯不領情怎么辦?”拾遺子說:“懷柔只是緩兵之計,不是最終目的。等他們放松警惕,或者內部出問題的時候,再找機會動手。就像漢武帝的推恩令,表面上是給諸侯恩惠,實際上是計謀,諸侯一開始沒察覺危害,等反應過來,勢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懷柔就像用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中就把對方的勢力消弱了。”弟子記住了,溫和的手段也是一種厲害的策略。

六、明法章

拾遺子路過韓國,看到韓國制定了明確的法律,老百姓都嚴格遵守。他對弟子說:“法律是皇帝管理國家的重要工具,用好了能在不知不覺中削弱諸侯的勢力。以前商鞅在秦國當丞相,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其他諸侯的百姓聽說秦國的法律嚴厲,都很害怕;諸侯的大臣也得按照秦國的法律辦事,這樣就慢慢把諸侯的權力奪過來了。”

弟子問:“法律怎么能削弱諸侯呢?”拾遺子說:“皇帝可以給諸侯制定規矩,比如諸侯手下官員的任命,必須上報朝廷批準;稅收也要按照國家統一的法律來收。要是諸侯違反了,就依法處罰。像漢武帝的時候,制定了附益之法,規定諸侯不能私自結交門客,不能隨意聚斂財富,違反了就要治罪。”

弟子又問:“法律的威力在哪里呢?”拾遺子說:“在于公平和說到做到。法律不會偏袒有權有勢的人,就算是諸侯犯法,一樣要受到懲罰。這樣一來,諸侯就不敢胡作非為,權力自然就慢慢回到中央手里了。就像周亞夫的兒子私自買鎧甲盾牌,漢景帝依法處置,周亞夫最后被關進監獄,他的封國也慢慢衰落了。用法律管理,就像用鋒利的刀,表面上是懲罰不法行為,實際上是在削弱諸侯的根基。”弟子明白了,法律是管理國家的正道。

七、虛尊章

拾遺子到了魯國,看到魯國人特別尊敬孔子,雖然孔子沒有實際權力,但名聲卻傳遍天下。他對弟子說:“皇帝削弱諸侯,還可以用‘虛尊’的辦法,就是表面上給諸侯很高的地位,實際上把他們的權力拿走。以前周朝分封諸侯,給他們禮樂待遇,諸侯看起來很尊貴,其實都得聽周天子的。就像宋襄公想稱霸,空有虛名,最后被楚國打敗了。”

弟子問:“怎么虛尊諸侯呢?”拾遺子說:“給諸侯很高的爵位,賞賜很多錢財,但把他們的兵權、財政權收回來。比如漢武帝的時候,諸侯雖然有王的稱號,但沒有管理百姓的實際權力,官員都由中央派遣,稅收也要上交朝廷。諸侯只能享受富貴,不能參與政事,勢力自然就慢慢變小了。”

弟子又問:“這樣做不怕諸侯怨恨嗎?”拾遺子說:“就算他們怨恨也沒關系!沒有實權的諸侯,就像鳥沒了翅膀,野獸沒了爪子,就算抱怨幾句,也翻不起浪花。而且皇帝表面上對他們很尊重,諸侯也不好輕易造反。就像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曹操掌握著實際權力,漢獻帝只是個名義上的皇帝。虛尊的辦法,就是在不激怒諸侯的情況下,慢慢奪走他們的勢力。”弟子領悟到,這真是個高明的手段。

八、蠶食章

拾遺子看到蠶寶寶一點一點啃食桑葉,最后把整片葉子都吃光了。他對弟子說:“削弱諸侯的勢力,也可以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慢慢來,不能著急。就像秦國消滅六國,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花了上百年時間,一點一點吞并。秦孝公拿下河西之地,秦惠文王奪取巴蜀,秦昭襄王打敗趙國、魏國,到了秦始皇,才統一了天下。”

弟子問:“具體怎么慢慢削弱諸侯呢?”拾遺子說:“先從小處入手,得到一點小利益,再慢慢圖更大的。就像漢武帝的推恩令,每次讓諸侯分一點土地給兒子,幾代之后,大的封國就變成小地方了。還可以找借口,比如諸侯犯了錯,就削掉他們一個縣、一個郡,積少成多。”

弟子又問:“要是諸侯反抗怎么辦?”拾遺子說:“蠶食的關鍵就是要慢,讓諸侯察覺不到自己勢力在減弱。每次削地都要有借口,要么說他們違反禮法,要么說他們觸犯國法,這樣諸侯很難聯合起來反抗。就像漢景帝的時候,先削掉吳國的會稽、豫章郡,吳國和楚國雖然造反了,但七國各自為戰,最后還是被平定了。蠶食的辦法,就是要有耐心,找好借口,一步一步來。”弟子記住了,做事不能心急,慢慢積累才能成功。

九、輿論章

拾遺子在齊國,看到大街小巷的人都在討論國家大事。他對弟子說:“輿論的力量很大,能幫助皇帝削弱諸侯。會用輿論,就能給自己做事找到正當理由,還能造出聲勢,讓諸侯失去民心,皇帝贏得人心。以前商湯討伐夏桀,先到處說夏桀的暴行;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也是列舉紂王的罪狀,這都是用輿論來證明自己討伐的正當性。”

弟子問:“怎么用輿論削弱諸侯呢?”拾遺子說:“把諸侯做的壞事都宣揚出去,比如驕奢淫逸、欺壓百姓,讓天下人都討厭他們。像漢武帝的時候,淮南王劉安想謀反,消息泄露后,漢武帝就昭告天下他的罪行,然后再發兵攻打,這樣出兵就名正言順了。同時,多宣傳皇帝的好,比如推行仁政、愛護百姓,讓諸侯顯得很壞。”

弟子又問:“怎么制造輿論呢?”拾遺子說:“重用賢能的大臣,多了解民間情況,讓百姓自發討論,官員也幫忙宣傳。諸侯做了壞事,不掩蓋直接曝光;皇帝做了好事,不用刻意夸大,自然就會顯現出來。這樣一來,百姓都擁護皇帝,諸侯就孤立無援了。就像周厲王不讓百姓說話,最后被趕走了;周宣王愿意聽百姓意見,周朝又重新興盛起來。輿論就像不流血的武器,能輕松削弱諸侯。”弟子明白了,輿論引導非常重要。

十、強本章

拾遺子回到家鄉,看到家鄉土地肥沃,房屋漂亮,百姓生活富足。他對弟子說:“皇帝想要削弱諸侯,最根本的是要把自己的根基打牢。中央強大了,地方勢力自然就弱了,地方就會服從中央。以前商鞅在秦國變法,鼓勵百姓種地養蠶,訓練軍隊,秦國根基打牢了,才有能力削弱山東六國。”

弟子問:“怎么才算打牢根基呢?”拾遺子說:“就是要增強中央的實力,包括錢、軍隊和民心。錢足夠多,就能養軍隊、賞賜功臣、救濟百姓;軍隊強大,就能震懾諸侯、對外征戰、保衛國家;百姓擁護,諸侯就不敢輕易造反。像漢武帝,對內興修水利,對外開辟西域,國庫充實,軍隊強大,這樣才能推行推恩令,攻打匈奴,削弱諸侯。”

弟子又問:“打牢根基和削弱諸侯有什么關系呢?”拾遺子說:“根基不牢,就像拆危房的柱子,肯定會塌。得先把中央實力搞上去,有足夠的力量壓制諸侯,再用各種手段削弱他們,才能成功。就像漢朝初期,漢文帝、漢景帝減輕百姓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花了幾十年打牢根基,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能順利削藩。打牢根基是削弱諸侯的根本,千萬不能忽視。”弟子終于明白,基礎穩固,做事才能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屏| 慈溪市| 中宁县| 永州市| 阿拉善左旗| 菏泽市| 东兴市| 黄骅市| 宜兴市| 漠河县| 修文县| 克拉玛依市| 定南县| 鹤岗市| 房产| 漳浦县| 伊宁县| 巴里| 大竹县| 嵩明县| 客服| 保靖县| 东丰县| 平邑县| 凤凰县| 神农架林区| 博湖县| 远安县| 上虞市| 蓝山县| 永州市| 西充县| 西林县| 沂源县| 上饶县| 襄垣县| 孝感市| 渭源县| 弋阳县| 犍为县|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