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伐章
當風勢極其不對的時候,那就注定了船只遲早會翻。哪怕舵手是頂級神人,也無法避免翻船之禍。
拾遺子與弟子登武侯祠,望著諸葛亮《出師表》石刻。弟子嘆道:“丞相鞠躬盡瘁,為何六出祁山都功虧一簣?難道他真的算錯了?”拾遺子搖頭道:“他算準了人心,卻算不準時勢。”
弟子疑惑:“時勢是什么?”拾遺子說:“時勢就是‘風’。蜀漢偏安益州,人口不足曹魏十分之一,糧草靠‘木牛流馬’轉運,士兵連年征戰疲憊不堪,這就是‘逆風’。諸葛亮再聰明,也像在逆風里劃船,劃得越用力,船越容易翻。”
“但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是很可貴嗎?”弟子追問。拾遺子嘆道:“可貴是可貴,但改變不了結局。就像用雞蛋碰石頭,雞蛋再堅韌,還是會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國毫無防備,本有機會拿下隴西,卻因錯用馬謖失敗。之后魏國加強防備,‘風’越來越猛,就算他發明連弩、改造八陣圖,也擋不住‘魏國勢強、蜀漢勢弱’的大勢。”
拾遺子頓了頓又說:“真正的智者,要像范蠡一樣,知道什么時候該退。諸葛亮卻像抱著一根朽木想橫渡長江,不是他沒本事,是‘風’太急了。見風轉舵的前提,是風還能轉;如果風要掀翻船,再厲害的舵手也沒用。”
二、烏江章
拾遺子過烏江渡口,見江水奔騰。弟子指著江心說:“項羽當年要是渡江,能不能卷土重來?”拾遺子搖頭:“就算渡江,也難改敗局。他的‘風’早就停了。”
弟子問:“他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嗎?”拾遺子說:“力氣再大,也敵不過人心。項羽入關后燒殺搶掠,百姓怕他甚于怕秦軍;分封諸侯時又不公平,諸侯們人人自危。他以為靠武力就能征服天下,卻不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股‘風’他從來沒抓住。”
“那垓下之戰呢?”弟子追問。拾遺子答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不是韓信有多厲害,是項羽已經成了‘孤家寡人’。士兵們不想再打仗,紛紛逃亡,連虞姬都自殺了。這時候的‘風’,已經從‘反秦’變成‘求安定’,項羽卻還想靠打仗解決問題,就像在暴雨里打傘,傘早被吹破了。”
“所以他的失敗是因為沒看清‘風’?”弟子悟到。拾遺子點頭:“是的。項羽就像一個固執的船夫,非要逆著潮水劃船,就算他是姜子牙,也劃不回去。時勢變了,人心散了,再強的本事也沒用。”
三、復古章
拾遺子過漢代古墓,見“新朝”殘碑。弟子踢了踢碑角:“王莽好好的大司馬不當,為什么非要當皇帝,還搞那些亂七八糟的改革?”拾遺子苦笑道:“因為他把‘風’看錯了,以為自己能呼風喚雨。”
弟子疑惑:“他不是想改變漢朝的毛病嗎?”拾遺子說:“想改變是對的,但他用錯了方法。當時漢朝土地兼并嚴重,百姓流離失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的‘風’,可王莽偏要搞‘復古改制’,把土地收歸國有,禁止買賣,還發行幾十種貨幣,把經濟搞得一團糟。”
“難道他不知道這樣會亂?”弟子追問。拾遺子答道:“他知道,但他太自信了,以為靠一道命令就能改變天下。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跳進深水里還想教別人游泳,最后只能淹死。王莽的‘風’是他自己幻想出來的,不是真實的時勢,所以不管他怎么‘轉舵’,船還是會沉。”
四、弄權章
拾遺子在長安舊址,與士人論李林甫。士人說:“李林甫做宰相十九年,把唐玄宗哄得團團轉,為什么最后還是落得個抄家的下場?”拾遺子答道:“因為他把‘風’當成了自己的工具,卻不知道‘風’會反過來吹翻他。”
士人問:“他不是很會‘見風使舵’嗎?”拾遺子說:“他是會轉舵,但轉的是‘皇帝喜好’的小‘風’,沒看到‘朝政腐敗’的大‘風’。為了討好唐玄宗,他打壓忠臣,提拔庸才,讓安祿山這樣的野心家做大。等‘安史之亂’的‘大風’一來,他就算躲在墳墓里,也被挖出來鞭尸。”
“所以小聰明敵不過大時勢?”士人追問。拾遺子點頭:“是的。李林甫就像一個在船上偷東西的小偷,以為船不會沉,結果船真的沉了,他偷的東西再多也沒用。見風轉舵要是只看眼前的‘風’,不看遠處的‘風暴’,早晚要倒霉。”
五、靖康章
拾遺子在汴梁,與商人論宋徽宗。商人說:“宋徽宗書畫那么好,為什么會成為亡國之君?”拾遺子嘆道:“因為他把‘風’當成了‘玩物’。”
商人疑惑:“什么意思?”拾遺子說:“當時宋朝的‘風’是‘邊患嚴重、國庫空虛’,需要一個有本事的皇帝來整頓。可宋徽宗整天畫畫、寫詩、玩奇石,讓蔡京、童貫這些人胡作非為。他以為自己是‘風雅天子’,卻不知道‘風’早就變了——女真族崛起,金兵隨時南下。”
“難道他不知道危險嗎?”商人追問。拾遺子答道:“他知道,但他選擇逃避,就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里。靖康之變時,金兵圍城,他慌忙把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自己當太上皇想躲清靜。結果父子倆都被金兵俘虜,受盡屈辱。再大的‘風雅’,也擋不住‘亡國’的‘狂風’,就算他是神仙,也救不了自己。”
六、襄陽章
拾遺子在襄陽古城,與老叟談賈似道。老叟說:“賈似道在襄陽被圍時還在西湖玩樂,難道他不怕蒙古人打過來?”拾遺子答道:“他不是不怕,是‘風’已經把他吹糊涂了。”
老叟問:“什么風?”拾遺子說:“‘南宋末年,大廈將傾’的風。賈似道靠姐姐得寵上位,根本沒本事應對蒙古大軍。他推行‘公田法’‘打算法’,看似改革,實則損害了士紳和士兵的利益,讓大家都不支持他。襄陽被困六年,他卻隱瞞軍情,以為靠‘轉舵’討好皇帝就能沒事。”
“所以他最后被殺死,是活該?”老叟追問。拾遺子說:“是的。賈似道就像一個在快要沉沒的船上喝酒的人,別人都在拼命堵漏,他卻在搶別人的酒壺。時勢的‘大風’已經把船吹得千瘡百孔,就算姜子牙來當舵手,也救不了這艘破船。”
七、煤山章
拾遺子在北平煤山,與弟子論崇禎帝。弟子望著歪脖子樹說:“崇禎帝殺了魏忠賢,又那么勤奮,為什么還是亡了國?”拾遺子答道:“因為他把‘風’當成了‘敵人’,非要和‘風’對著干。”
弟子問:“什么風?”拾遺子說:“‘明末農民起義、后金威脅、小冰期災害’的風。崇禎帝一上臺,就想靠自己的‘勤政’扭轉乾坤,卻不知道‘風’太大了。他多疑猜忌,殺了袁崇煥,逼走了孫傳庭,讓忠臣們寒心;又加征‘三餉’,讓百姓活不下去,反而加入起義軍。”
“難道他一點機會都沒有?”弟子追問。拾遺子嘆道:“有機會,但他抓不住。比如和后金議和,先解決農民軍,再徐圖恢復。但他拉不下面子,非要‘天子守國門’,結果兩邊作戰,顧此失彼。就像一個人同時和兩個壯漢打架,就算他再強壯,也會被打死。時勢的‘風’太猛了,他越掙扎,越加速滅亡。”
八、天京章
拾遺子在南京,與士人論太平天國。士人說:“洪秀全打下半壁江山,為什么最后被清軍滅了?”拾遺子答道:“因為他沒看懂‘風’,還自己制造‘逆風’。”
士人問:“怎么說?”拾遺子說:“一開始,‘反清復明、百姓貧苦’的風幫了他,太平軍勢如破竹。但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就開始享樂,搞‘天兄下凡’的迷信,還和楊秀清、韋昌輝等人內斗,把好好的隊伍搞分裂。這時候的‘風’,已經從‘反清’變成‘盼安定’,可他還在搞屠殺、搶糧食,讓百姓失望。”
“所以湘軍一來,就兵敗如山倒?”士人追問。拾遺子點頭:“是的。洪秀全以為自己能控制‘風’,卻不知道‘風’是百姓的人心。他把人心搞丟了,就算有石達開這樣的名將,也擋不住清軍的‘大風’。見風轉舵要是轉錯了方向,只會讓船更快沉沒。”
九、洋務章
拾遺子在上海,與弟子論李鴻章。弟子望著黃浦江軍艦說:“李鴻章辦洋務,建海軍、修鐵路,為什么甲午戰爭還是輸了?”拾遺子答道:“因為他在‘逆風’里修船,船修好也是破的。”
弟子疑惑:“什么是‘逆風’?”拾遺子說:“‘清朝腐敗、制度落后、列強環伺’的風。李鴻章以為買幾艘軍艦、辦幾個工廠,就能讓清朝變強,卻不知道船的‘龍骨’已經爛了——官場貪污成風,士兵訓練廢弛,皇帝和太后還在挪用軍費修園子。”
“那他為什么還要堅持?”弟子追問。拾遺子嘆道:“因為他沒得選。就像一個醫生,面對已經病入膏肓的病人,只能開點止痛藥,沒法根治。李鴻章的‘轉舵’,是在‘風’里找一絲生機,可‘風’太大了,就算他是姜子牙,也治不好清朝的‘病’。甲午海戰,不過是把破船的真面目暴露出來罷了。”
十、復辟章
拾遺子在天津,與商人論袁世凱。商人說:“袁世凱有兵有槍,為什么當皇帝才八十三天就失敗了?”拾遺子笑道:“因為他把‘風’當成了‘自家的燈籠’,想掛就掛,想滅就滅。”
商人問:“怎么講?”拾遺子說:“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風已經吹遍全國,可袁世凱還想當皇帝,搞‘洪憲帝制’。他以為靠金錢和武力就能讓‘風’停下來,卻不知道‘風’是民心所向。蔡鍔、唐繼堯等人一起兵,各地紛紛響應,連他的北洋部下都不支持他。”
“所以他是被‘風’吹倒的?”商人追問。拾遺子答道:“是的。袁世凱就像一個在大街上強行關別人窗戶的人,大家都想透氣,他卻想把所有人關在黑屋子里。時勢的‘風’太強大了,就算他有再多軍隊,也擋不住‘民主’的潮流。見風轉舵要是逆著風走,最后只能被風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