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京章
哪怕順利地見風使舵,但不料水中有暗礁,變舵后反而不可避免的撞上了,也會導致船只的沉沒。所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拾遺子與弟子過居庸關,見長城蜿蜒。弟子指關內方向問:“李自成打進北平,為什么只做了四十多天皇帝?”拾遺子嘆道:“因為他進城后做了三件觸礁的事,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弟子疑惑:“哪三件事?”拾遺子說:“第一,縱容士兵燒殺搶掠,搶明朝官員的錢,搶老百姓的糧食,把‘義軍’變成了‘匪軍’。第二,逼反吳三桂,抓了吳三桂的父親,搶了他的小妾陳圓圓,讓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放清兵入關。第三,沒做好打硬仗的準備,以為天下已定,天天在皇宮里辦登基大典,卻不管清軍和吳三桂的聯軍已經殺過來了。”
“那他該怎么做?”弟子追問。拾遺子答道:“該像劉邦進咸陽那樣,約法三章,安撫百姓,拉攏吳三桂這樣的關鍵人物。李自成以為‘見風轉舵’就是進城當皇帝,卻忘了‘民心’和‘信義’是不能碰的礁石。他的船本來順風順水,卻因為觸礁太快沉沒了。”
二、失德章
拾遺子在朝歌故地,遇老叟談商紂王。老叟說:“紂王力能舉鼎,為什么會亡國?”拾遺子答道:“因為他把‘殘暴’當‘風’,最后撞到了‘民心’的礁石。”
老叟問:“他不是很有本事嗎?”拾遺子說:“本事再大,沒德行也不行。紂王喜歡喝酒打獵,建‘酒池肉林’,讓百姓沒飯吃;發明‘炮烙’等酷刑,把忠臣比干挖心,把箕子關起來當奴隸。他以為靠武力就能壓服天下,卻不知道百姓早就恨透了他。”
“所以周武王伐紂,大家都支持?”老叟悟到。拾遺子點頭:“是的。周武王起兵時,商朝的士兵臨陣倒戈,幫周軍打紂王。紂王兵敗自焚,不是輸給了周武王,是輸給了自己的暴行。見風轉舵不能碰‘傷民害義’的礁石,否則船開得再快,也要沉。”
三、背約章
拾遺子與弟子論楚漢相爭,弟子說:“項羽分封諸侯,為什么最后眾叛親離?”拾遺子答道:“因為他把‘背信棄義’當‘轉舵’,觸了‘信義’的礁。”
弟子問:“他不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嗎?”拾遺子說:“神勇沒用,得講信用。項羽殺了楚王熊心,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把劉邦趕到漢中,又隨意改封諸侯,把好好的分封變成了‘搶地盤大會’。諸侯們人人自危,自然跟著劉邦反他。”
“所以劉邦能贏,是因為項羽失約?”弟子追問。拾遺子答:“是的。劉邦雖然沒項羽能打,但他遵守約定,入咸陽不搶百姓,還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項羽卻像一個亂轉舵的船夫,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把乘客都晃到水里去了。見風轉舵可以變策略,但不能變底線,否則船會翻。”
四、篡逆章
拾遺子過漢代古墓,見“新朝”碑刻。弟子撇嘴道:“王莽篡漢,為什么很快就失敗了?”拾遺子答道:“因為他把‘復古改制’當‘風’,卻撞了‘現實’的礁。”
弟子疑惑:“他不是想做好事嗎?”拾遺子說:“想做好事沒錯,但方法錯了。他把土地收歸國有,禁止買賣,說是學周朝的‘井田制’,卻不管現在是漢朝,土地早就不是貴族的了,農民和地主都反對。他發行幾十種貨幣,連烏龜殼都當錢用,把市場搞得一團糟,商人沒法做生意,百姓也拿不到真錢。”
“所以綠林軍起義,他擋不住?”弟子問。拾遺子點頭:“是的。王莽以為‘見風轉舵’就是換制度,卻不知道制度要適合時代。他的船是用‘空想’做的,一碰到‘現實’的礁石,馬上就沉了。”
五、多疑章
拾遺子在洛陽,與士人論曹操。士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么不自己當皇帝?”拾遺子笑道:“因為他知道有些‘礁’不能碰,比如‘忠君’的民心。”
士人問:“他不是‘奸雄’嗎?”拾遺子說:“曹操是聰明的‘奸雄’。他迎漢獻帝到許昌,給了自己‘奉天子討不臣’的正當性,但始終沒稱帝,只當魏王。他知道漢朝雖然衰落,但‘忠君’思想還在百姓心里,稱帝會觸礁,引來天下人反對。”
“那曹丕為什么能稱帝?”士人追問。拾遺子答:“因為曹操已經打好了基礎,曹丕繼位時,漢朝的民心已經差不多沒了,而且曹操的舊部都支持改朝換代。曹操不稱帝,是避開了‘篡逆’的礁石;曹丕稱帝,是因為礁石已經被搬開了。見風轉舵要看清哪里有礁,什么時候能過。”
六、叛亂章
拾遺子過潼關,與老叟談安史之亂。老叟說:“安祿山那么會打仗,為什么叛亂還是失敗了?”拾遺子答道:“因為他觸了‘民心’和‘忠義’兩塊礁。”
老叟問:“怎么說?”拾遺子說:“安祿山是胡人,靠阿諛奉承當上三鎮節度使,卻起兵反唐,百姓說他‘忘恩負義’。他打下洛陽、長安后,縱容士兵燒殺搶掠,比唐朝的貪官還狠,百姓都盼著唐軍收復失地。”
“所以郭子儀能打敗他?”老叟悟到。拾遺子點頭:“是的。安祿山的叛軍就像一艘裝滿炸藥的船,他自己就是點火的人。見風轉舵如果靠背叛和殘暴,就算一時順利,最后也會撞上‘正義’的礁石,炸得粉碎。”
七、激進章
拾遺子在汴梁,與商人論王安石變法。商人說:“王安石變法為什么失敗?不是為了國家好嗎?”拾遺子答道:“因為他太急了,沒看清前面有‘官僚腐敗’和‘百姓習慣’的礁。”
商人疑惑:“變法不是要快嗎?”拾遺子說:“快不一定好。‘青苗法’讓官府借錢給農民,本來是好事,但地方官為了政績,強迫農民借錢,利息比高利貸還高;‘免役法’讓百姓交錢免勞役,卻讓窮人更窮了。王安石以為‘轉舵’就是換方向,卻沒看到船上的人還沒準備好。”
“所以司馬光廢除新法,百姓反而高興?”商人追問。拾遺子答:“不是高興,是無奈。變法觸了‘官僚執行’和‘民生實際’的礁,再好的想法也會變成壞事。見風轉舵要慢慢來,先試探水深水淺,別一下子就往礁石上撞。”
八、奢腐章
拾遺子在南京,與弟子論太平天國。弟子說:“洪秀全打下南京,為什么很快就敗了?”拾遺子嘆道:“因為他進了南京就忘了‘初心’,撞上了‘貪圖享樂’的礁。”
弟子問:“他不是要‘平均分配’嗎?”拾遺子說:“一開始是這么說的,但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蓋豪華宮殿,選很多妃子,和楊秀清、韋昌輝等人爭權奪利,甚至發生‘天京事變’自相殘殺。士兵們在前線打仗,他們在城里享受,百姓看出他們和清朝皇帝沒區別,自然不支持了。”
“所以曾國藩的湘軍能打敗他們?”弟子追問。拾遺子答道:“是的。太平天國的船本來是靠‘民心’推動的,卻因為觸了‘腐敗’的礁,慢慢沉了。見風轉舵不能丟了根本,否則風再大,船也會漏。”
九、誤斷章
拾遺子在天津,與士人論袁世凱。士人說:“袁世凱有兵有槍,為什么復辟帝制失敗了?”拾遺子笑道:“因為他以為‘皇帝夢’是‘風’,卻不知道‘民主共和’才是真的風,他撞了‘時代潮流’的礁。”
士人問:“他不是很會投機嗎?”拾遺子說:“投機沒錯,但不能逆著大勢。辛亥革命后,百姓好不容易推翻皇帝,袁世凱卻想自己當皇帝,搞‘洪憲帝制’。蔡鍔、唐繼堯等人起兵‘護國’,連他的北洋部下都反對,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已經過時了。”
“所以他只當了八十三天皇帝?”士人悟到。拾遺子點頭:“是的。袁世凱就像一個在高鐵時代還想推廣馬車的人,不管他怎么吆喝,大家都不會買賬。見風轉舵要跟著時代走,否則就是自尋死路。”
十、貪權章
拾遺子在武昌,與老叟論張之洞。老叟說:“張之洞辦洋務,為什么最后沒救活清朝?”拾遺子答道:“因為他不敢碰‘制度’的礁,只在表面‘轉舵’。”
老叟問:“他不是建鐵廠、修鐵路嗎?”拾遺子說:“這些都是‘船’的裝飾,不是‘船’的龍骨。清朝的問題是制度腐敗,官員貪污,科舉埋沒人才,張之洞卻只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意思是‘舊制度’是根本,只學西方的技術。結果鐵廠管理混亂,鐵路被官僚把控,和沒學一樣。”
“所以洋務運動是‘觸礁’了?”老叟追問。拾遺子答:“是的。張之洞的船在‘舊制度’的礁石群里打轉,看似在轉舵,其實一直在原地繞圈子。見風轉舵如果不解決根本問題,再怎么轉也出不了險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