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梟雄之姿
-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藩鎮割據
- 逍遙七葉
- 2063字
- 2025-05-11 14:42:45
姜天驕看著裴士淹渾身顫抖走了出去,他跟眾將來到節度使府拜見安祿山。
“不知節帥急召我等有何要事?”
姜天驕率先站出來問道。
安祿山用手撐著肥胖身子站了起來,他有些耐人尋味說道:“天驕,你不是剛好班師回朝嗎?我本想帶著眾將去城門迎接你,不曾想到裴士淹急著宣讀詔書,這才讓你跟眾將前來節度使府?!?
“這次你帶兵打服契丹真是替我揚眉吐氣,我本以為遙輦楷落會死戰不降,沒想到他最后還是選擇歸附于我,并且答應把兒子送到薊城為質,看來他是真心想要歸降?!?
“如今奚人和契丹兩蕃已經平定,諸位認為接下來朝廷會怎么對待我們呢?是會論功行賞加官進爵,還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這話一出,現場氣氛壓抑起來,眾將眼神變得陰冷可怕。
現在安祿山對于大唐朝廷的態度已經發生一百八十度轉變,他再也不需要跟李隆基虛與委蛇,只是礙于家人還在長安為質,這才不敢輕舉妄動舉兵造反。
這次安祿山干脆把手底下這幫大將召集起來,他想要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跟自己清君側。
史思明攥緊拳頭不服說道:“莫非我們就不能自救嗎?難道我們三鎮將士只能等死不成?”
在這些將領中以史思明的資格最老,他跟安祿山都是柳城郡人,自小相識,關系密切,通曉多種番語,就像孿生兄弟一樣。
安守忠同樣跟著氣憤不已,他接話補充道:“這天底下誰不知道楊國忠把持朝政,這狗東西出身市井無賴,無寸功于天下,卻能居于廟堂之上。”
“我等將士浴血奮戰拿命拼搏,反倒屢屢遭受陷害清算,有功不賞,無罪卻罰,這世間還有這樣不公平的事嗎?”
安祿山三言兩語就把眾將給激怒起來,他隨即冠冕堂皇說道:“諸位將軍,我等投身軍旅到底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報效國家封妻蔭子嗎?”
“可如今廟堂之上盡是奸臣,朝廷大政完全由楊國忠這奸佞之臣在把持,陛下又是聽信楊賊讒言,任其陷害忠良,我等絕不可坐以待斃。”
安祿山旋即朝著旁邊的嚴莊使眼色。
嚴莊立刻命人押上來一個披頭散發的中年男人,他對著在場諸將大聲說道:“諸位將軍,這廝是奉了楊國忠之命前來誣陷我們?!?
“他偷偷把偽造的通敵文書和殺良冒功的罪證放入節度使府,用以構陷我等將士欺君通敵之罪。”
中年男人一臉桀驁不馴對著在場諸將辱罵道:“呸!你們這群安祿山的走狗,果然聚集在一起圖謀造反,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其心可誅罪不可?。 ?
“以前陛下不治你們的罪,那是因為有安祿山這狗賊擋在前面,再加上你們年輕力壯還有可用之處?!?
“等到你們年老體衰,跨不上馬拿不起刀的時候,你們一個個就等死吧!啊哈哈哈?。?!”
中年男人歇斯底里狂笑出聲。
安祿山拔出腰間彎刀砍下中年男人的頭顱。
“噗呲!”
中年男人的頭顱便被砍下來,他的腦袋滾落在眾人面前,滾燙鮮血噴灑到諸位將領的腳底下。
一時之間,這些將領潛移默化中散發著濃郁殺氣。
安祿山就是要把這群將領綁上賊船,他趁熱打鐵煽動仇恨:“諸位將軍隨我征戰殺伐,這些年來不知為大唐朝廷立下多少戰功,無一不是傷痕累累。”
“我等為大唐朝廷盡忠拼命,可是朝廷三番五次濫殺武將,就連皇甫惟明和王忠嗣這種功臣都先后死于非命?!?
“而我不惜以妻兒留在長安為質換取信任,可是陛下依舊不相信我,自始至終一直聽信楊國忠的讒言,三番五次派人前來試探我等虛實,這明顯是要把我們全部誅殺殆盡。”
“如若奮起反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否則皇甫惟明和王忠嗣兩人下場就擺在那里,即使死后還要烙上莫須有的罪名,就連后代子孫都會跟著抬不起頭?!?
眾將聽聞這番言論開始滋生出反意。
因為楊國忠和韋見素以法責眾大肆清算河東軍,這股恐慌浪潮也波及到范陽藩鎮和平盧藩鎮,所以導致很多將領本來就心懷怨念。
尤其是這些年來安祿山擔任著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一人身兼數十個重要官職,導致大量將領始終升不上來,大家對此早就心生不滿。
安祿山也是在這時候才驟然醒過神來,他猛然意識到只有自己才能把三鎮將士從多災多難的困境中搭救出來。
尤其是吉溫被貶后仍然遭到誅殺,安祿山原本在河東軍的親信將領全部論罪處死。
只要把這些事情疊加在一起,以安祿山為首的三鎮將士若是不想家破人亡,那就只能走上造反之路。
蔡希德面露悲傷說道:“節帥,您的家人都在長安,難道您不怕楊國忠拿他們作為人質嗎?”
“砰?。?!”
安祿山怒發沖冠踢翻案桌,他歇斯底里怒吼道:“如若放任楊國忠繼續禍亂天下,就連我們三鎮將士全部都要死無葬身之地,衡量輕重之下,我的妻兒又有什么不可犧牲的?。?!”
在這一刻,在場諸將終于意識到安祿山這是真要拼命了。
田乾真立刻站出來表示態度:“既然節帥已經下定決心,那我田阿浩自當誓死相隨,縱使失敗我也心甘情愿承受這反賊的罪名?!?
“是啊!至少我們現在還有兵馬,沒有必要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對于我們這些刀口舔血的人,沒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
蔡希德跟著下定決心誓死相隨。
眾將抱著必死決心團結在安祿山的身邊,同心協力齊聲吶喊:“愿以節帥馬首是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姜天驕總算在安祿山身上看到梟雄之姿,他也逐漸明白為什么在安史之亂中有那么多叛軍名將死戰不降,原來他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烽火將至。
大唐王朝的太平盛世從此再無可能,這場影響歷史走向的安史之亂即將爆發,已露衰敗氣象的中唐大幕正式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