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孔融傳典籍 文化傳承興太平
- 黃巾漫卷
- 云夢澤祭者
- 1565字
- 2025-04-24 22:00:25
巨鹿城的暮春,槐花簌簌落在太平學堂的青瓦上。孔融手持一卷新刻的《詩經》,在講堂前來回踱步,袍袖掃過廊下懸掛的竹簡,發出沙沙輕響。堂內百余名學子屏息凝神,目光緊隨著他翻動的書頁。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此句并非僅寫男女之情!”孔融突然將竹簡重重拍在案上,驚得前排學子身子一顫,“亂世之中,君子求賢若渴,正如男子思慕淑女!太平道廣納天下英才,不正是踐行此道?”
“夫子!”一名寒門學子舉手發問,“《春秋》中尊王攘夷,與太平道‘蒼天已死’之說是否相悖?”
“問得好!”孔融撫須大笑,從袖中抽出另一卷泛黃的典籍,“看這《太平經》殘卷——‘天地共生,無有貴賤’,此乃大道至理!我們重編儒家典籍,正是要讓‘仁義禮智信’與太平教義相融!”他突然瞥見堂外閃過一道身影,“何人在外窺視?”
槐樹下,一個身著粗布短打的少年局促不安地搓著手,懷中還抱著半塊啃了一半的麥餅。“我……我叫劉備,路過此處,聽先生講得精彩……”少年嗓音清亮,卻難掩眼中的渴望。
孔融上下打量著少年,見他耳大垂肩,雙手過膝,雖衣著破舊,卻自有一股氣度。“你可識字?”
“略識一二。”劉備從懷中掏出片樺樹皮,上面歪歪扭扭刻著幾個字,“這是我在村口私塾偷偷學的。”
“有趣。”孔融眼中閃過一絲笑意,“明日辰時,若你還能站在此處,便準你旁聽。”
而此時的張角剛從許昌歸來,正在議事廳聽許攸匯報各地局勢。案幾上攤滿密報,其中一張標注著“幽州劉備,母子相依,織席販履為生”的字條,讓他的瞳孔微微收縮。
“子遠,”張角將字條推過去,語氣看似隨意,“此人出身微末卻被單獨上報,可有特殊之處?”
許攸展開竹簡查閱:“回教主,此人在幽州集市常與人議論天下大勢,雖無官職在身,卻頗有號召力。當地密探認為其言行舉止異于常人,故著重記錄。”
張角摩挲著字條上的字跡,心中翻涌著驚濤駭浪。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歷史上的劉備不該在此時出現。表面卻不動聲色道:“記下了,幽州需多加留意。”待眾人退下,他獨自望著輿圖上幽州的位置,低聲呢喃:“又一個變數......”
“報!”一名親兵闖入,“孔融先生求見,帶著個少年!”
片刻后,孔融領著劉備踏入廳內。少年見到高臺上的張角,不自覺挺直了脊背,行禮時竟有幾分大將之風。“草民劉備,見過太平道教主。”
張角凝視著少年明亮的雙眼,聲音不自覺放柔:“聽聞你愛讀書?”
“是!”劉備眼中亮起光芒,“我在集市聽過《高祖斬蛇》的故事,若能像高祖皇帝那般……”他突然住口,意識到失言。
“好志向!”張角大笑,轉頭對孔融,“讓他入太平學堂,一應費用由我承擔。”他又取出一本《太平要義》遞給劉備,“此書通俗易懂,可先研習。”
劉備雙手接過書冊,激動得聲音發顫:“謝教主!備雖貧寒,日后定為太平道效犬馬之勞!”
待劉備隨孔融離開,沮授忍不住道:“教主,這少年身份不明,是否......”
“他會是個變數。”張角望著少年遠去的方向,目光深邃,“但太平道需要變數。”他轉身指向墻上的天下輿圖,“派人密切關注劉備,同時加快研究院的進度。這天下局勢,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加復雜。”
另一邊,孔融正帶著劉備參觀學堂。夕陽為二人的身影鍍上金邊,穿過一排排整齊的書閣。“記住,讀書不是為了取悅權貴。”孔融將一卷《孟子》塞進劉備懷中,“是為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氣!”
劉備撫摸著書頁,突然問道:“先生,太平道真能讓天下太平嗎?”
孔融望著遠處正在操練的太平道士兵,馬鈞新制的器械在暮色中泛著冷光。“會的。”他語氣堅定,“當《詩經》的教化、《墨子》的兼愛、《太平經》的大道融為一體,這亂世終將迎來曙光。”
夜色漸深,張角獨自在書房攤開泛黃的史書。燭光搖曳中,他將現實與記憶中的事件反復比對,最終在空白竹簡上寫下一行字:“既來之,則改之。”窗外,學堂的燈火仍在閃爍,少年劉備正就著月光研讀《太平要義》,而整個太平道,也在這錯位的時空中,悄然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