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跑吧孩子:兒童運動心理及實踐手冊
- 燕子
- 1177字
- 2025-05-14 15:27:18
運動促進社會化的發展
體育運動的另外一個特點是促進社會化。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受到父母的萬千寵愛:每一聲啼哭都會得到父母的關注,每一個訴求都會得到父母的回應。這樣的愛不僅給了孩子身體上的呵護,也讓孩子建立起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孩子幼小時,對自己和環境的認識都是基于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己是太陽,而周圍的人都像行星一樣圍著自己旋轉。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幼兒需要逐步社會化,需要在和其他人的互動中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并學會參與社會活動。而體育活動為孩子的社會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比如,從1歲多開始,小朋友就開始探索自己的社交技能了。剛開始只是簡單地和小伙伴“平行玩耍”——也就是各玩各的。慢慢地,孩子就會開始和小伙伴互動玩耍。一方面,小朋友動作技能的良好發展可以幫助他們和同齡人進行更多互動,促進社會技能;另一方面,良好的社會技能也能促進孩子在和同伴互動中通過觀察學習,促進自己的動作技能發展。運動有助于孩子增加人際交往的機會,學會認識、尊重自己和他人。研究表明,在嬰兒18個月時,其運動能力和溝通技能高度相關,并且此時的運動技能可以預測其3歲時的溝通技能。[5]這表明運動技能可能是人際溝通能力發展的基礎。
又如,通過參與足球隊的練習和比賽,孩子可以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團隊的中心,如果想要得到隊友的傳球,那么自己得付出努力變得更優秀;體育比賽還可以教會孩子理解什么是“贏”和“輸”,如何面對“贏”和“輸”。贏總是讓孩子興奮激動,但在進入更高水平的比賽中,贏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難。輸總是讓人沮喪,但在一次次輸和贏中,孩子就會體會到付出和收獲的關系,體會到“總有人比自己更厲害”“事情的結果不會總像自己希望的那樣”。最重要的是,在贏了之后,學會不驕不躁;輸了之后,嘗試調整自己,重新出發——就像在未來的生活中無數次在經受挫折后依然能重新振作一樣。
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孩子通過觀察、交流,學會和他人共處,學會看到并欣賞自己和其他小伙伴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并取長補短,達到共同的目標——贏。多年之后孩子如果再回顧這些經歷,往往就會發現在輸贏之外,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社會化水平也得到了發展。此外,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學會怎么和隊友相處。怎樣跟隊友搞好關系,有矛盾了怎么處理,什么時候要解決“內部矛盾”,什么時候要“一致對外”。
一個運動隊就是一個小集體、小社會,會教會孩子怎樣處理人際關系,也會讓孩子交到朋友。在很多國家,學校里最受同學歡迎的往往就是各個運動隊的運動員。每次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我都會讓本科生介紹一下自己。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到自己現在在練或者曾經練過的運動項目。顯然,運動經歷已經是他們自我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甚至在還沒懂得籃球規則時,孩子們就自發地玩起來。重要的不是球技,而是在這樣的互動中,社會化的發展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