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適用研究
- 王海晶
- 3204字
- 2025-05-12 17:04:47
五、研究方法
(一)法律評注式研究方法
法律評注,是以立法文本為工作對象,以法條為中心、以法律適用為主要目的的體系化研究。法律評注以服務法律適用為主要目的,注重梳理司法實踐情況,將法條規范研究與案例實證研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法律評注,既是一種法學研究方法、學術作業方式,也是一類以法律適用為導向、兼具學理辨識的法學學術產品。[33]
法律評注融合了規范分析、案例研究、文獻綜述,是整理各家學說、比較司法判例,彼此砥礪,形成通說的過程。法律評注以立法文本為工作對象,必須以對立法文本的分析為邏輯起點。對于立法文本的分析,應當以規范分析方法為主。法學是以處理規范性意義下的法規范為主要任務的學問。自凱爾森提出規范分析法學后,規范分析方法就成為法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主要標志所在。拉倫茨曾言,法學主要是探討規則的意義,所關注的是實證法的規范效力、規范的意義內容,以及法院判決書包含的裁判準則。本書收集整理了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的法律法規并分析了大量裁判文書,通過對這些法律文本的分析和整理,試圖發現法律適用時的考量因素,發現司法通說,研究司法實踐與法學理論之間的異同和互動。通過檢索、分析在基本事實、法律適用方面具有相通性的案例,發現司法通說,是撰寫法律評論的必經之路。
按照德國法學界有關“法學通說”的定義,法學通說包括學理通說、司法通說兩個部分,兩者并不必然統一。[34]法學通說,包含理論上的學術共識和實踐中的重復可驗證性兩個方面的要求。[35]規范分析、案例研究,一方面離不開法學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比較各種理論學說,發現學理通說和司法通說以及學理通說和司法通說之間的差異、互動。整理司法實踐,對其中的事項要件類型化,并將立法目的等相關論述納入其中。這種探討一方面揭示了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之間的互動和差異,另一方面也方便法官之間互相借鑒。通過分析案例,從背景、審判過程、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判決執行方案、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等方面進行研究,一方面可以驗證法學理論對于司法實踐的智識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構建理論、完善司法的路徑。通過這種研究方式,本書堅持法學的實踐科學屬性,試圖發現隱藏在法律技術背后的思想,在法律技術層面追求安置價值判斷的科學性和學術性。
法律評注,以德國民法的法律評注影響最大。法律評注是德國近代法學從法學實證主義到制定法實證主義的轉向的重要體現和成果。[36]《施陶丁格民法典評注》《慕尼黑法律評注》就是重要代表性成果。德國的法律評注對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法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與德國相似,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也出版了相當數量的法律評注。在其他大陸法系法域,也有法律評注的傳統,并對理論研究和法律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作為民法法系法域,也出版了自己的法律評注,并定期更新。近年來,我國也譯介了其他法域的法律評注,[37]探討了法律評注的研究方法,并產生了一定數量的法律評注作品。《法學家》雜志自2016年第3期起開辟了法律評注專欄,發表了朱慶育教授有關原《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評注[38]、徐滌宇教授有關原《合同法》第80條債權讓與通知的評注[39]等文章,對于推廣法律評注這種研究方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由于對法律評注這種研究方法、學術文體尚未有系統的認識,本書的寫作過程也是一個邊干邊學的過程。本書選取了《法學家》期刊上近年來發表的法律評注文章作為范本,擬定框架、分析案例、比較學說。本書采取“面向事物本身”的態度,順著概念的邏輯和問題的輻射面逐步展開分析。
本書在對司法判決進行匯總和類型化時,結合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類案檢索的要求。案例分析是最能訓練法律人的方法。[40]案例分析,不僅具有學理意義,對于保障法律統一適用也有重要意義。開展類案檢索,已經成為法院保障法律正確適用、實現同案同判的重要抓手。最高人民法院明確地對類案檢索提出了要求[41],有些高級人民法院已經建立了類案檢索報告制度[42]。在選擇案例時,首選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案例,然后是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批復的案例、指導案例、公報案例,再然后是按照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的順序尋找代表性案例。本書寫作時檢索的案例來源主要包括中國裁判文書網、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等。
(二)實證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也被稱為經驗研究,其哲學來源于社會實證主義。[43]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是法學研究中的兩個重要研究路徑,[44]前者偏重邏輯推理,后者強調社會觀察。法學研究應當將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有機結合,因為觀點的成立,需要邏輯(logical)和實證(empirical)兩方面的支持,既要言之成理,又要符合社會實際。[45]
經驗研究包括個案式(idiographic)解釋和通則式(nomothetic)解釋兩種模式。[46]法學上的個案式解釋研究,也被稱為個案研究(case study),包括法解釋學意義上的案例分析和法社會學意義上的個案研究。將法解釋學的個案分析與數據分析相結合,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個案研究方法。本書針對《民法典》第1235條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的適用情況,以案件的審級、時期為變量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出法條的適用規則。同時,本書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理解與適用》[47]中數據分析方法,比對分析在基本事實、爭議焦點、法律適用等方面有實質相似性的案例,探尋法官在適用法條時的考量因素。
本書通過律師實務、調研訪談、查閱案卷、借閱律師工作底稿,開展實證研究,了解到判決書之外的更多案情,加深了對判決的理解。在筆者讀書期間,作為律師助理參與了四川省某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饒某均污染環境罪案,親歷了該案從一審到二審的整個過程,通過當事人家屬和企業法律顧問了解到該案從日常行政執法、“公眾”舉報、中央環保督察、行政強制到刑事審判的整個過程。本案被告公司是一家從事廢機油回收、再利用的企業,于2000年6月20日成立,于2001年至2013年,以廢機油、白土、硫酸、燒堿等為原料,將廢機油提純為燃料油并銷售。該公司將作為吸附介質使用后的白土渣堆放在廠區的一個未經防滲處理的土坑中。2013年停工之后,該企業未繼續從事廢機油回收提煉業務,僅將廠區出租給物流公司使用。2017年在被人舉報之后,某市環境保護局委托檢測機構對土壤、周圍地下水進行檢測,然后以檢測結果為基礎委托某省地勘院編制了應急清運處置方案,組織清運處置。本案一、二審均開庭兩次,二審第二次開庭還有證人出庭作證。在辦案過程中,親眼看到環境污染,也親眼看到被告人被帶走時,家屬的倉皇無助、撕心裂肺,更加體會到程序發動者將“十八般兵器”的排列組合、綜合運用之后對人身自由、家庭財產、政府機關、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產生的不同影響。
筆者還訪談了多個案件的承辦法官、檢察官、代理律師、當事人、當事人家屬、社會組織,查閱了多個案件的全套案卷,借閱了多個案件的律師工作底稿。通過調研,筆者從北京市某環境研究所、福建省某環境友好中心訴謝某某、倪某某等侵權責任糾紛案[48]中了解到謝某某等人的案件從招商引資到壓礦關停,從刑事訴訟到公益訴訟,從政府給予行政補償到法院判決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從一審到二審、再審的全過程。通過調研,筆者從福建省某環境友好中心訴蘭某水污染責任糾紛案[49]中了解到蘭某從當地政府“菜籃子”工程的積極響應者,到當地政府表彰的養豬先進個人,再到法院公開審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公眾旁聽,電視、報紙公開報道的水污染責任糾紛這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被告。諸如此類案例還有很多,通過對此類案件的實證研究,筆者知道了判決書之外的很多案情,加深了對案件的理解,提高了對司法判決的解讀能力。
筆者注重通過復盤案件,推演程序啟動者的不同路徑選擇、被告不同的應對策略對于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規則適用的影響,發現不同制度之間的潛在競爭、競合關系。本書第四章有關公私協動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案件復盤反思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