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創新之處

本書契合最新立法,以發展通說為目的,采取了解釋論的研究進路,采用法律評注的研究方法,不求宏大敘事、架梁立柱,但求小心求證、添磚加瓦,雖無四梁八柱之宏力,但愿能夠打造一塊有用的磚頭,為中國法治建設貢獻綿薄之力。本書雖然力求有所創新,但也只是謹慎地追求有限創新。

(一)研究視角新:從立法論到解釋論的轉向

本書的研究視角,是環境法學界較少采用的解釋論視角。本書沒有采用環境法學目前通常采用的立法論的研究視角,而是采用了解釋論的視角,以服務法律適用、發展通說為目的。

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是民法學和環境法學的交叉領域。民法學具有解釋論的研究傳統,在《民法典》制定之后,更是以解釋論研究為重點。與民法學稍有不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環境法學主要以立法論為研究進路,以服務環境立法為目的,為建立和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環境法律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50]但是在經過四十多年的立法論研究之后,環境法學也應當轉變研究視角,從立法論研究為主轉向解釋論研究為主,并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法進行法律解釋操作。[51]這一方面是因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以憲法為核心的環境法律體系已經建立,立法論研究的迫切程度已經相對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環境執法總體上落后于環境立法,推進環境法治,發展“環境法治學”乃至“環境法理學”都需要加強解釋論研究,加強對法律規則與法律實踐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實踐表現出很強的司法能動性,不僅走在理論的前面,也走在實體法的前面。《民法典》有關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的規定,夯實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實體法基礎。“法律未經解釋不得適用。”解釋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推動形成通說。對于《民法典》第1235條提供的請求權基礎,還需要加強解釋論研究,推進形成學理通說和司法通說,滿足司法實踐的需求。

(二)研究方法新:法律評注式研究方法的嘗試

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我國此前甚少采用的法律評注式研究方法。法律評注,既可以作為一種法學研究方法、學術作業方式,也可以作為一種文體,產出以法律適用為導向、兼具學理辨識的法學學術產品。[52]法律評注是德國近代法學從法學實證主義到制定法實證主義的轉向的重要體現和成果。[53]無論是作為研究方法的法律評注還是作為研究成果的法律評注,都以德國民法的法律評注影響最大,并對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其他大陸法系法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法律評注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在中國仍然具有探索性,民法學大家也承認目前在中國開展法律評注研究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邊干邊學”階段。[54]《法學家》發表的法學評注論文,集中在合同法領域,其次是物權法領域,在侵權責任法領域,特別是生態環境侵權領域尚無法律評注論文發表。因此本書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創新。

在開展法律評注式研究時,本書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類案檢索的最新要求,融合了類案分析思維,開展案例分析。比如,本書對“國家規定”等問題,檢索了司法解釋的適用、《民法典》其他含有“國家規定”的條款的適用、原《民法通則》第124條中的“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的適用,探討《民法典》第1234條、第1235條中的“國家規定”的規范含義和適用問題。

(三)研究對象新:對新法新規適用的探討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立法文件規定的一項新的法律規則。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問題既面向龐雜的現實生活,也涉及理論、原則和規則的創新。在《民法典》之前,對于包括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在內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富有真知灼見的理論探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也通過司法解釋、司法政策、典型案例等方式推進規則建構,檢察機關、社會組織提起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開拓性的訴訟,公益律師為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了創造性的法律服務,為《民法典》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規則、救濟社會公共利益奠定了基礎。在后《民法典》時代,此前的理論成果、司法解釋、典型案例對于《民法典》第1234條、第1235條的適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民法典》第1235條畢竟是新立法文本語境下的新規則,需要研究立法文本本身,并將前《民法典》時代的理論成果、司法解釋、典型案例放在《民法典》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分析哪些理論觀點、裁判方法被《民法典》采納,哪些沒有被采納,以便發現、揭示、發展通說。

正是基于這一考慮,本書首先分析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的規范定位(第一章),其次將其放在侵權責任編乃至整個民法典中分析(第二章),再次探討以條款為請求權基礎的裁量性賠償問題(第三章),最后將該條款放在我國法律體系的總體中比較分析,發現公法、私法互動協力的問題(第四章)。

第一章通過對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規范定位的研究,提出生態環境服務功能作為一項社會公共利益,可以被解釋為直接作為請求權基礎的公共利益。以社會公共利益本身直接作為民事請求權的基礎,是我國“綠色”《民法典》的創新和貢獻。在第二章民法典內的研究部分,本書考察了“國家規定”的含義及其對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責任成立的意義、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作為一種損害的性質、因果關系及其證明、抗辯事由等問題。第三章在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責任成立的基礎上,探討裁量性賠償。第四章在分析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與其他法律制度的關系時,本書重點從程序發動者的視角,分析程序發動者“兵器庫”中的各種“兵器”以及各種“兵器”的長短優勢。通過比較分析,發現對于程序的發動者來說,代履行和罰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刑事責任與《民法典》第1235條之間具有一定的補充、替代、加強作用,是否選擇以《民法典》第1235條為請求權基礎發動民事訴訟,在法律實踐中可能是程序發動者在比較其他“兵器”之后的選擇。這種比較研究,有助于進一步反思《民法典》第1235條的適用。

本書的觀點創新主要有三點:其一,本書提出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價值定位的二元性,體現在目標的公益性和手段的私法性。其二,提出《民法典》第1235條法條性質是不完全規范,其功能不僅在于與其他私法規范結合成為完全規范,更在于通過“違反國家規定”要件,引公法規范進入私法適用。其三,從制度協動的角度進一步反思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制度。


[1] 《民法典》第1235條 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下列損失和費用:
(一)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
(二)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
(三)生態環境損害調查、鑒定評估等費用;
(四)清除污染、修復生態環境費用;
(五)防止損害的發生和擴大所支出的合理費用。

[2] 參見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魯民四終字第193號民事判決書,載中國裁判文書網。

[3] 我國環境立法長期實行陸地和海洋二分的立法模式。除非特別說明,“環境”“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生態環境損害”等詞語都僅指陸地生態環境。本書采取相同的做法,除非特別指明,本書所說的“生態環境”,都僅指陸地生態環境。為使語言簡潔,本書很多地方省去了“陸地”二字。

[4] 當時對于《環境保護法》第64條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因為原《侵權責任法》第65條至第68條只規定了環境污染責任,所以原《侵權責任法》無法適用于生態破壞。另一種觀點認為,雖然原《侵權責任法》第65條至第68條不適用于生態破壞,但是原《侵權責任法》總則條款可以適用于生態破壞。

[5] 韓秀義、閆明明:《憲法性法律:黨章之規范定位》,載《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6] 姚明斌:《〈合同法〉第114條(約定違約金)評注》,載《法學家》2017年第5期;金晶:《〈合同法〉第111條(質量不符合約定之違約責任)評注》,載《法學家》2018年第3期。

[7] 呂忠梅、張忠民、熊曉青:《中國環境司法現狀調查——以千份環境裁判文書為樣本》,載《法學》2011年第4期;呂忠梅:《環境侵權訴訟證明標準初探》,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5期;張寶著:《環境侵權的解釋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193頁。

[8] [奧]恩斯特·A.克萊默著:《法律方法論》,周萬里譯,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55—57頁。

[9] [奧]恩斯特·A.克萊默著:《法律方法論》,周萬里譯,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55頁。

[10] 呂忠梅:《〈民法典〉“綠色規則”的環境法透視》,載《法學雜志》2020年第10期。

[11] [奧]恩斯特·A.克萊默著:《法律方法論》,周萬里譯,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55頁。

[12] 尤明青著:《中國轉型時期的環境侵權救濟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5—22頁。

[13] 張文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法學體系構建》,載《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10期。

[14] 呂忠梅:《〈民法典〉“綠色規則”的環境法透視》,載《法學雜志》2020年第10期。

[15] 劉超:《〈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綠色制度創新》,載《法學雜志》2020年第10期。

[16] 呂忠梅、吳一冉:《中國環境法治七十年:從歷史走向未來》,載《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5期。

[17] 歐陽志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載《科學新聞》1999年第15期。

[18] 靳芳、魯紹偉、余新曉等:《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價》,載《應用生態學報》2005年第8期。

[19] 相關研究專著成果參見車輝著:《非財產損害賠償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陳晧著:《侵權法的矯正正義論》,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程嘯著:《侵權責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楊立新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楊會:《論侵害生命權的損害賠償——以及時死亡與間隔死亡的區分視角》,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57卷)》,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姚輝、邱鵬:《侵權行為法上損害概念的梳理與抉擇》,載陳小君主編:《私法研究(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相關期刊文獻成果參見常鵬翱:《論物的損壞與精神損害賠償的關聯——一種功能主義的詮釋》,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奧]庫奇奧:《歐洲損害賠償法的立法模式與不法行為的歸責要件》,朱巖譯,載《北航法律評論》2011年第1期;李友根:《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中國模式研究》,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年第6期;魯曉明:《論純粹精神損害賠償》,載《法學家》2010年第1期;覃有土、晏宇橋:《論侵權的間接損失認定》,載《現代法學》2004年第4期;薛軍:《民法典編纂如何對待司法解釋》,載《中國法律評論》2015年第4期;張新寶、張小義:《論純粹經濟損失的幾個基本問題》,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4期;張新寶、李倩:《純粹經濟損失賠償規則——理論、實踐及立法選擇》,載《法學論壇》2009年第1期;朱廣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演進與適用》,載《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

[20] 程嘯:《試論侵權行為法之補償功能與威懾功能》,載《法學雜志》2009年第3期。

[21] 呂忠梅:《環境侵權的遺傳與變異——論環境侵害的制度演進》,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1期;呂忠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法律辨析》,載《法學論壇》2017年第3期;呂忠梅、竇海陽:《修復生態環境責任的實證解析》,載《法學研究》2017年第3期。

[22] 鞏固:《民法典物權編“綠色化”構想》,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23] 徐祥民、鞏固:《環境損害中的損害及其防治研究——兼論環境法的特征》,載《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5期。

[24] 相關研究主要是2015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出臺以前,包括李鈺:《環境污染健康損害賠償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王輝:《煤炭開采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中國礦業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陳方淑:《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宮小偉:《海洋生態補償理論與管理政策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粟榆:《大規模侵權責任保險賠償制度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黃秀蓉:《海洋生態補償的制度建構及機制設計研究》,西北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龔思敏:《論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江西理工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明智:《論我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之構建》,南京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史升偉:《生態損害賠償額司法確定問題研究》,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石蕊:《美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浙江農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曲富國:《遼河流域生態補償管理機制與保障政策研究》,吉林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蔣琳:《船舶油污損害的國際法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田景杰:《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請求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25] 相關研究成果參見趙丹:《中國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浙江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李會蘭:《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范圍研究》,海南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滕海風:《我國海洋油污生態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東北林業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曾旭:《我國船舶油污損害海洋環境賠償范圍研究》,大連海事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范慶容:《海洋環境污染損害司法救濟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閆吉順、張廣帥、蔡悅蔭等:《淺析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載《海洋開發與管理》2020年第2期;蔡先鳳、林潔:《海洋生態損害賠償:鑒定評估與制度保障》,載《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19年第4期;陳惠珍:《國家機構改革背景下海洋生態環境損害政府索賠體制研究》,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梅宏:《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新問題及其解釋論》,載《法學論壇》2017年第3期。

[26] 參見《某市海洋局、某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訴某航運有限公司、某船東互保協會船舶碰撞油污損害賠償糾紛案——環境涉外索賠第一案(2004)》,載正義網,http://www.jcrb.com/xztpd/ZT2018/fogang/fzjs/dayaoan/201812/t20181218_1943975.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3年5月5日。

[27]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1637號民事裁定書,載中國裁判文書網。

[28] 相關研究成果參見張靈犀:《我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研究》,天津工業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李金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的法律規制》,甘肅政法學院2018年碩士論文;張慧穎:《行政機關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研究》,鄭州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陳殿棟:《生態損害賠償資金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曾麗渲:《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整合》,甘肅政法學院2019年碩士論文;趙莉:《環境公益訴訟損害賠償金制度研究》,山西財經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王蔚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請求權研究》,江西理工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謝春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追償制度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盧秋怡:《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制度研究》,浙江農林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凌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請求權主體制度研究》,華僑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羅又:《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銜接》,甘肅政法學院2019年碩士論文;倪菊紅:《新時代背景下的生態利益損害侵權責任制度研究》,寧夏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馮雪:《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方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向春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

[29] 相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救濟的研究成果參見湯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適用范圍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王本強:《生態環境犯罪恢復性司法研究》,中南民族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趙俊博:《環境公益訴訟賠償數額的司法認定》,西南科技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廖永彬:《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使用法律規制研究》,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李清、文國云:《檢視與破局: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評估制度研究——基于全國19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典型案件的實證分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19年第6期;李國平、劉生勝:《中國生態補償40年:政策演進與理論邏輯》,載《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王社坤、吳亦九:《生態環境修復資金管理模式的比較與選擇》,載《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張玉慧:《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制度之實證分析及其完善》,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徐以祥、王宏:《論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賠償數額的確定》,載《法學雜志》2017年第3期;周杰普:《論公司參與人的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載《政治與法律》2017年第5期;李興宇:《論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賠償損失”》,載《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10期。

[30] 相關研究成果參見王曦:《論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立法順序》,載《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3期;王明遠:《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方向:基于行政權與司法權關系理論的分析》,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1期;李艷芳、吳凱杰:《論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角色與定位——兼評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王旭光:《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若干基本關系》,載《法律適用》2019年第21期;竺效:《論生態損害綜合預防與救濟的立法路徑——以法國民法典侵權責任條款修改法案為借鑒》,載《比較法研究》2016年第3期;梅宏、胡勇:《論行政機關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正當性與可行性》,載《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胡靜、崔夢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框架探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全面試行兩周年回顧(理論篇)》,載《中國環境報》2019年12月19日第8版;張寶:《生態環境損害政府索賠權與監管權的適用關系辨析》,載《法學論壇》2017年第3期。

[31] 相關研究成果參見張梓太、席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糾紛解決機制分析與重構》,載《江淮論壇》2018年第6期;何燕、李愛年:《生態環境損害擔責之民事責任認定》,載《河北法學》2019年第1期;寧清同:《生態修復責任之內涵探究》,載《學術界》2018年第12期;朱凌珂:《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資格的制度缺陷及其改進》,載《學術界》2019年第12期;薛沛沛、周強、陳道靜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探討》,載《四川林業科技》2016年第4期;賀震:《復盤首起省政府作為單獨原告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江蘇省政府訴海德公司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親歷者說》,載《環境經濟》2019年第22期;王世進、王蔚中:《論環境請求權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載《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衛草源:《草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研究》,載《中國畜牧業》2016年第24期;陳泉生:《環境侵害及其救濟》,載《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鞏固:《2015年中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實證分析》,載《法學》2016年第9期;侯佳儒:《生態環境損害的賠償、移轉與預防:從私法到公法》,載《法學論壇》2017年第3期;李承亮:《損害賠償與民事責任》,載《法學研究》2009年第3期;李摯萍:《生態修復案件中的責任承擔和法律適用——以廣州市白云區魚塘污染公益訴訟案為例》,載《環境保護》2015年第8期;劉超:《環境修復審視下我國環境法律責任形式之利弊檢討——基于條文解析與判例研讀》,載《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呂忠梅、張寶:《環境問題的侵權法應對及其限度——以〈侵權責任法〉第65條為視角》,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呂忠梅:《環境司法理性不能止于“天價”賠償:泰州環境公益訴訟案評析》,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3期;呂忠梅:《論環境侵權的二元性》,載《人民法院報》2014年10月29日第8版;呂忠梅:《論環境侵權糾紛的復合性》,載《人民法院報》2014年11月12日第8版;呂忠梅:《論環境侵權責任的雙重性》,載《人民法院報》2014年11月5日第8版;童光法:《環境損害概念辨析——兼論〈環境保護法〉相關條文的理解》,載《清華法治論衡》2016年第1期;吳鵬:《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對生態修復制度的誤解與矯正》,載《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張忠民:《環境司法專門化發展的實證檢視:以環境審判機構和環境審判機制為中心》,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6期;張梓太、王嵐:《我國自然資源生態損害私法救濟的不足及對策》,載《法學雜志》2012年第2期;竺效:《論環境侵權原因行為的立法拓展》,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2期;徐本鑫、劉清軒:《制度需求與供給視角下生態損害賠償的法律進路》,載《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32] 相關研究成果參見李思璇:《論我國海洋油污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河北經貿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蘇青著:《鑒定意見證據規則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吳在存、劉玉民、于海俠編著:《民事證據規則適用》,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郭華著:《鑒定意見爭議解決機制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周彬彬著:《侵權因果關系不確定的解決路徑——以美國侵權法為考察對象》,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郭金霞:《鑒定結論適用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孫佑海:《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如何依法有序發展?》,載《環境保護》2016年第24期;張新寶:《美國有害物體侵權行為法介評》,載《環球法律評論》1994年第1期;朱晉峰:《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若干問題探索——基于環境損害責任糾紛實踐的分析》,載《證據科學》2017年第1期;李路陽、陳醒:《盡早制定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意見質證認證規則》,載《國際融資》2017年第4期。

[33] 張雙根、朱芒、朱慶育等:《對話:中國法律評注的現狀與未來》,載《中國應用法學》2017年第2期;黃卉:《法律技術抑或法律文化?——關于中德合作編纂中國法律評注的可能性的討論記錄》,載王洪亮、田士永等主編:《中德私法研究(第11期)·占有的基本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33—356頁。

[34] 張雙根、朱芒、朱慶育等:《對話:中國法律評注的現狀與未來》,載《中國應用法學》2017年第2期。

[35] 姜濤:《認真對待法學通說》,載《中外法學》2011年第5期。

[36] 王劍一:《德國法律評注的歷史演變與現實功能》,載《中國應用法學》2017年第1期。

[37] 本書寫作時檢索到的最早的譯介外國法的法律評注類文獻是董璠輿教授1990年翻譯出版的《日本國憲法精解》。[日]宮澤俊義著,蘆部信喜補訂:《日本國憲法精解》,董璠輿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版。

[38] 朱慶育:《〈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評注》,載《法學家》2016年第3期。

[39] 徐滌宇:《〈合同法〉第80條(債權讓與通知)評注》,載《法學家》2019年第1期。

[40] 王澤鑒著:《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41]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7月15日公布)。

[42]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建立類案強制檢索報告制度的規定(試行)》(2020年7月14日第17次審判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通過)。

[43] 陳瑞華:《從經驗到理論的法學研究方法》,載《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2期;王姝彥:《回望與反思:實證主義之于科學哲學的影響》,載《晉陽學刊》2015年第6期。

[44] 侯猛:《實證“包裝”法學?——法律的實證研究在中國》,載《中國法律評論》2020年第4期。

[45] [美]艾爾·巴比著:《社會研究方法(第十一版)》,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6頁。

[46] [美]艾爾·巴比著:《社會研究方法(第十一版)》,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頁。

[47] 劉樹德、胡繼先:《〈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理解與適用》,載《人民司法》2020年第25期。

[48]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民申1919號民事裁定書,載中國裁判文書網。

[49] 李楯主編:《環境公益訴訟觀察報告(2015年卷)》,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50] 呂忠梅、吳一冉:《中國環境法治七十年:從歷史走向未來》,載《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5期。

[51] 呂忠梅:《環境法的裁判解釋初論》,載《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52] 黃卉:《法律技術抑或法律文化?——關于中德合作編纂中國法律評注的可能性的討論記錄》,載王洪亮、田士永等主編:《中德私法研究(第11期)·占有的基本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33—356頁。

[53] 王劍一:《德國法律評注的歷史演變與現實功能》,載《中國應用法學》2017年第1期。

[54] 本書寫作時檢索到的最早的譯介外國法的法律評注類文獻是董璠輿教授1990年翻譯出版的《日本國憲法精解》。 [日]宮澤俊義著,蘆部信喜補訂:《日本國憲法精解》,董璠輿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版;張雙根、朱芒、朱慶育等:《對話:中國法律評注的現狀與未來》,載《中國應用法學》2017年第2期;徐滌宇:《〈合同法〉第80條(債權讓與通知)評注》,載《法學家》2019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乐县| 屯留县| 闻喜县| 彰化县| 敖汉旗| 乌拉特前旗| 尉犁县| 新平| 游戏| 嘉禾县| 加查县| 饶平县| 香河县| 绥江县| 遂宁市| 浠水县| 西丰县| 革吉县| 洛南县| 华安县| 阳泉市| 彭山县| 乌鲁木齐县| 普定县| 济宁市| 五大连池市| 抚州市| 上栗县| 晋宁县| 承德县| 新平| 封丘县| 区。| 利辛县| 三穗县| 龙泉市| 宣恩县| 慈溪市| 沁阳市| 府谷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