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電信網絡詐騙實務指引與關聯犯罪追訴、量刑標準
- 郭旨龍編著
- 2929字
- 2025-05-14 15:50:57
第二節 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形態
一、既遂的認定標準
由于借助了現代通訊和網絡技術,電信網絡詐騙突破了地域、空間和目標群體的限制,相對于普通詐騙犯罪來說,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更加嚴重。基于此,我國對電信網絡詐騙采取了區別于普通詐騙的立案追訴和量刑標準,且采取全國統一標準。
《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一)普通詐騙的立案追訴和量刑標準
根據《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和“數額特別巨大”的標準分別對應3000元至1萬元以上、3萬元至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上。另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前述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拿廣東來舉例,一類地區比如廣州、深圳詐騙數額6000元以上屬于“數額較大”,“10萬元以上”屬于“數額巨大”;二類地區比如揭陽、汕頭“數額較大”和“數額巨大”對應的標準分別為4000元以上、6萬元以上。普通詐騙之所以由各地在此幅度內各自確定具體數額標準,是因為考慮到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對詐騙這一財產犯罪的量刑必然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電信網絡詐騙的立案追訴和量刑標準
電信網絡詐騙與普通詐騙不同,其具有跨區域的特點。實踐中,一個電信網絡詐騙窩點往往長期進行電信詐騙,犯罪對象具有不特定性,犯罪行為實施地和犯罪結果發生地較多,且分布于全國各地。而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各地所確定的數額存在較大差距,如詐騙“數額巨大”的標準,有的省份設置在10萬元,有的省份則設置在5萬元,那么就會出現一個案件被指定在不同的省份審理,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會影響司法公正和法律全文,埋下訴訟隱患,而且難以把從嚴懲處的要求落到實處。[5]
基于此,《意見》在《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刑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規定,統一入罪門檻并就低設定。[6]《意見》規定不再由各地自行確定詐騙數額標準,而是實行全國統一的數額標準和數額幅度底線標準。根據《意見》及《指引》的規定,電信網絡詐騙的追訴標準要低于普通詐騙的追訴標準,且全國統一無地域差別,即犯罪數額達到“3000元以上”“3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這樣規定,一方面是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從嚴懲處的貫徹,設立最低入罪門檻;另一方面是考慮電信網絡詐騙突破了傳統犯罪的空間地域范疇,跨地區乃至跨國境的特征非常突出,地域化差異相對較小,應該盡量統一法律適用。
在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中,檢察機關一般會根據詐騙數額先確定一個量刑檔次,再結合其他犯罪情節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議,如果庭審沒有出現很強烈的對抗,法院一般會采納檢察院的量刑建議,在檢察院提出的量刑幅度內對相關被告定罪量刑。因此,在此類案件中,詐騙數額的認定是影響裁判結果的重要因素,作為辯護律師,在定罪證據確實充分的情況下,理應通過細心審查證據來盡量爭取降低量刑檔次,為當事人爭取最大化的合法權益。
(三)電信網絡詐騙的既遂認定標準
根據《指引》的規定,電信網絡詐騙應以被害人失去對被騙錢款的實際控制為既遂認定標準。一般情形下,詐騙款項轉出后即時到賬構成既遂。
電信網絡詐騙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別達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處罰;達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詐騙罪既遂處罰。
二、可以查證詐騙數額的未遂
由上可知,電信網絡詐騙應以被害人失去對被騙錢款的實際控制為既遂認定標準。一般情形下,詐騙款項轉出后即時到賬構成既遂。但隨著銀行自助設備、第三方支付平臺陸續推出“延時到賬”“撤銷轉賬”等功能,被害人通過自助設備、第三方支付平臺向犯罪嫌疑人指定賬戶轉賬,可在規定時間內撤銷轉賬,資金并未實時轉出。
此種情形下被害人并未對被騙款項完全失去控制,而犯罪嫌疑人亦未取得實際控制,應當認定為未遂。
三、無法查證詐騙數額的未遂
電信網絡詐騙往往依托現代化智能通訊工具及互聯網,犯罪對象具有不特定性和廣泛性,即“點對面”式的傳播,受害者往往難以全部發現。在這種“非接觸”式的詐騙中,犯罪分子也往往難以明確所有犯罪對象的身份。因此,詐騙數額有時確實無法或者難以全部查清。如果像普通詐騙要求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達到一一對應,必然導致認定的詐騙數額小于實際查獲的金額,甚至可能是遠遠小于,可能導致打擊不力,也不符合對電信網絡詐騙從嚴打擊的要求。
考慮到辦案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意見》采取了數額標準和數量標準并行的方式,既可根據犯罪分子的詐騙數額,也可根據其實際撥打詐騙電話、發送詐騙信息的數量來定罪量刑,確保準確、全面、客觀地反映犯罪分子的罪行,實現罪責刑相適應。因此,《意見》規定,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詐騙數額難以查證,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以詐騙罪(未遂)定罪處罰:(1)發送詐騙信息5000條以上的,或者撥打詐騙電話500人次以上的;(2)在互聯網上發布詐騙信息,頁面瀏覽量累計5000次以上的。具有前述情形,數量達到相應標準10倍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其他特別嚴重情節”,以詐騙罪(未遂)定罪處罰。前述“撥打詐騙電話”,包括撥出詐騙電話和接聽被害人回撥電話。反復撥打、接聽同一電話號碼,以及反復向同一被害人發送詐騙信息的,撥打、接聽電話次數、發送信息條數累計計算。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故意隱匿、毀滅證據等原因,致撥打電話次數、發送信息條數的證據難以收集的,可以根據經查證屬實的日撥打人次數、日發送信息條數,結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犯罪的時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等相關證據,綜合予以認定。同時,《意見(二)》規定,有證據證實行為人參加境外詐騙犯罪集團或犯罪團伙,在境外針對境內居民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行為,詐騙數額難以查證,但1年內出境赴境外詐騙犯罪窩點累計時間30日以上或多次出境赴境外詐騙犯罪窩點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以詐騙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證據證明其出境從事正當活動的除外。
此外,對數額標準和數量標準并行下可能出現的既遂、未遂交叉現象,《意見》也作出了規定。《意見》規定,電信網絡詐騙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別達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處罰;達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詐騙罪既遂處罰。例如,同一被告人,在數額標準下,查明其實際騙得了5000元,構成既遂,應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內量刑。同時在數量標準下,還查明其累計撥打了詐騙電話5000多次,構成未遂,但屬于“其他嚴重情節”,應在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內量刑。對于此種既遂、未遂交叉且分別達到不同量刑幅度的情形,應按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處罰,即對于此被告人,應以撥打電話次數為依據來認定為詐騙未遂,在3年以上10年以下幅度內量刑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