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犯罪與刑罰:刑事法學不朽法律專業必讀之書(完整全譯本)
- (意)切薩雷·貝卡里亞
- 562字
- 2025-05-14 15:59:08
第3章 前述原則之結論
只有法律才可決定對犯罪的懲罰;只有當立法者作為由社會契約結成的整個社會的代表時,才有權制定刑法。出于公正,法官(也是社會的一員)未經法律許可,不得對其他人施加刑罰。即使是正義的刑罰,一旦疊加就超出了法律規定的度量。因此法官不得以激憤或公共利益為借口,任意加重已經法律確定的刑罰。
每個人都對社會承擔義務,社會也通過契約對每個人負有責任。這契約本質上對雙方規定了相等的義務。從廟堂到布衣,均接受此種義務之約束。此種義務即全體人的利益,一切有利于最大多數人的規則都必須不折不扣地遵守此種義務。任何個體違背契約的行為都會導致無政府狀態。
君主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只能制定約束全體社會成員的普遍性法律,但他不能直接對個案是否違背社會契約、應否給予刑罰進行裁決。因為這時出現了兩方當事人:一方以君主為代表,堅稱契約遭到違背;另一方,被告人則否認這一指控。于是需要有第三方對爭端進行裁決,第三方就是法官或治安官。法官或治安官應對事實做出簡明扼要的裁決——肯定或否定,且不得就同一事端再次訴諸其他途徑。
如果有證據表明刑罰雖未直接與公共利益相抵牾,或未有悖預防犯罪的初衷,但實屬無用,則這種嚴酷有悖于善德。善德是理性啟蒙的產物,它指引君主不以奴隸制度御民,而基于民眾自由、快樂之心。當然,無用之嚴酷同時有悖于公正和社會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