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犯罪與刑罰:刑事法學不朽法律專業必讀之書(完整全譯本)
- (意)切薩雷·貝卡里亞
- 1281字
- 2025-05-14 15:59:09
第4章 法律解釋
刑事法官并非立法者,因此無權解釋刑法。法律既不是祖先傳下來的家族傳統,也不是繼承人和執行人必須遵守的遺囑。法官從真實存在的社會及其代理人,即君主手里接掌法律。法律的權威性不以妄稱的義務或古老的規則立基。這些規則沒有效力,因為法律無法約束在其轄區內并不存在之人;它們也絕非正義,因為這樣的規則將使人淪為毫無判斷力和行動力的烏合之眾。活在世上的臣民或明言或暗許,發誓效忠其君主,法律便從這誓言中獲得力量和權威,防止個人私利暗中發酵。法律真實、自然的權威皆來源于此。那么誰是法律的合法解釋者呢?是代表社會的君主,而不是法官。法官的職責僅限于考察某人是否做了有違法律的行為。
法官對每樁刑事案件都應進行三段式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所涉行為合法或違法,結論則是無罪或者刑罰。如果法官因法律的不完善而受責罰,或者選擇做出不同于此或多于此的三段論推斷,便會導致不確定性。
“法律精神值得商榷”,這種觀點一旦成為公理,則危險之至,各種雜說將大行其道。凡夫俗子或認為我的話自相矛盾。他們會對眼前最細微的失序大驚失色,卻看不到國家的一個錯誤政策就將導致最危險之后果——雖然不會立刻發生。
知識伴隨靈感而生。知識和靈感越復雜,思考的立場也越多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并且在不同時間對同一事物產生迥異看法。于是法律的精神產生于法官或是或非的邏輯,而法官的邏輯取決于他或高或低的理解力、他的激情,取決于受害人的地位和條件或其與法官的關系,取決于一切使事物在人起伏的心緒中產生變化的環境。于是我們看到在不同法庭上,同一個違法者的命運幾經改變,法官或想法有誤,或情緒不佳,把自己不當推理得出的糊涂結論,誤認為是對法律的公正解釋,由此葬送了違法者的人生和自由。我們看到同一法庭在不同時期對相同的犯罪做出不同的裁決,這是因為法官沒有遵從法律的恒久不變,而是錯誤地依從了不穩定的隨意解釋。
嚴守刑法條文所引發的失序,與解釋條文所引發的失序,不能相提并論。前者是暫時的不便,會促使立法者修訂法律條文,修正引發失序的那種不準確和不確定,杜絕致命的自由解釋,堵住徇私枉法的源頭。法典一旦制定,就應嚴格按照字面執行,法官的職責僅限于裁定某一行為是否符合成文法。權利規則應引導人的行為,對哲人和群氓一視同仁。一旦這一規則不再是既定之事,而成為爭議對象,人便淪為法官的奴隸。這種眾多暴君的專制越是不堪忍受,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距離就越近。而且,眾多暴君的專制比單一暴君的專制更為可怕,因為欲擺脫前者,唯有訴諸后者。因為必將遭到更多的抵抗,所以眾多暴君的專制也更為殘暴。單一暴君的專制殘暴并非取決于其一人之力,而是取決于他遇到了多少阻礙。
以上為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最佳手段,也是正當手段,因為它是社會團結的目的所在;也是有效手段,因為每個人都能精確預見每種犯罪之成本。不論那些膽敢以美德之圣名妄稱盲目屈從其肆意、徇私言論的軟弱之人待之如何,臣民都將借此獲得獨立和自由之精神。
上述原則會讓某些人不悅,他們的嘴臉是對上忍氣吞聲,對下頤指氣使。倘若暴君們讀了我的書,我可就要遭殃了。不過暴君們從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