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爭議指導案例、典型案例與企業合規實務:糾紛解決、風險防范、合規經營、制度完善
- 周斌 韓琰
- 8476字
- 2025-05-14 15:34:02
前言
什么是典型案例?從字面上理解,“典”字本義就是標準、法則。“典型”作為形容詞,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為名詞,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即足以代表某一類事物特性的標準形式。典型案例就是具有某種典型意義且可以形成社會影響的法律糾紛實務案例。從學理上理解,判斷案例是否典型,主要是看兩點,一是案件的疑難性,二是案件的新型性[1]。我們也可以從廣義和狹義上理解“典型案例”概念。廣義上理解,權威部門發布的案例,都可以理解為“典型案例”,具體有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以下簡稱指導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以下簡稱《公報》案例)以及各地各級人民法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等組織或機構發布的其他典型案例(以下簡稱典型案例)。
本書首次嘗試整體解析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梳理人力資源管理中涉及的法律規則,歸納解析各類典型案例呈現的裁判要點,謹慎提示規范用工的實務建議。
一、勞動爭議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的發布情況
1999年,根據黨的十五大推進司法改革的要求所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編選典型案例,供下級法院審判類似案件時參考。2005年,根據黨的十六大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2008年12月,《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將案例指導制度作為國家司法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通過案例指導司法實踐,統一法律適用標準。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開始著手開展案例指導工作,制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標志著中國特色案例指導制度的正式建立。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制度,檢索的類案一般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在實務工作中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具有較明顯的司法約束性。在對裁判進行檢索時,如果檢索到的類案為指導性案例的,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案例作出裁判[2]。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指導性案例,需經過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然后統一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人民法院報》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網站上以公告形式發布,各級人民法院在審判類似案例時參照。經查,自2013年最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第五批指導性案例時涉及的第1例勞動爭議指導性案例后,將近十年未再有新的勞動爭議類指導性案例出現。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在2022年7月4日發布第三十二批7件、2022年12月8日發布第三十四批1件勞動爭議類指導性案例。可見,目前社會比較關注勞動糾紛及處理規則。以下目錄列明了最高人民法院歷年發布的所有勞動爭議類指導性案例:

除指導性案例外,《公報》案例也是各級法院經常引用和參考適用的重要案例類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由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主辦,創辦于1985年,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外公布司法解釋、文件以及刑事、民事、行政、國家賠償、執行等各類案例的國家重點學術期刊。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在1985年至2019年已發布278期,《公報》案例1324 例。據“北大法寶”案例研究組統計,勞動爭議、人事爭議案件在上述期間有17篇,占比為2.4%。而據筆者統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在2009年至2021年已公布案例中,涉及勞動爭議類案件(不包括工傷認定案和工傷保險待遇案)有16篇。以下為2009年以后的《公報》案例目錄:

隨著時代發展,勞動爭議案件呈現出總量大、形式新及疑難案件多的趨勢。勞動爭議類案例在《公報》案例中發布的體量與各地各級法院、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裁審需求之間還存在缺口。在互聯網或自媒體上,一些關于勞動糾紛的話題層出不窮,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被反復討論。此時,適時適當發布通俗易懂的典型案例,方便社會大眾借此閱讀學習,顯得十分有必要。
各地各級人民法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也適時不定期發布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其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兩次聯合發布了典型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還明確“各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在辦案中予以參照”。[3]
我們發現,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以及江蘇、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的高級人民法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發布典型案例較多。各省會城市、發達地區城市,如廣州、深圳、蘇州、成都、青島等地中級人民法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發布典型案例情況也不少。各地基層法院、區縣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偶有發布典型案例,但總體上數量較少,周期性不強。
從發布機構層級來看,典型案例可以分為四種層級: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或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典型案例。2020年、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聯合發布兩批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2016年、2020年、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三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其中有1例勞動爭議案例,2例勞動人事爭議相關的人格權糾紛。

二是各地高級人民法院或省市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總工會發布的典型案例。以2021年為例:

三是各地中級人民法院或地市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以江蘇省2021年為例:

四是各地基層法院或區縣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以2022年為例:

從發布的典型案例內容來看,典型案例除以上列舉的綜合性案例(年度案例)外,還包括專題性案例。特別是隨著疫情爆發、平臺經濟興起、三孩政策實施等環境因素變化,典型案例的專題還涉及了超時加班、新業態用工、競業限制、高管、女職工權益保護、涉外用工、帶薪年休假等領域。

續表

二、勞動爭議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四個主要功能
功能一:宣傳普法
一般來說,成文法條款比較抽象。人們在理解法律條文的時候,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適用法律規則時,特別在使用法言法語進行溝通交流時,會有一定分歧。所以,在適用法律規范方面,需要正確理解法律規范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典型案例,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法律內涵。大量優秀案例中的裁判依據就是現行法律規范的最好的應用場景,尤其在成文法律規范難以覆蓋所有社會活動的情況下,典型案例的裁判依據能闡釋和延伸法律適用性。典型案例有利于人們通過案件理解法律,通過法律評價案件,從而架起法律與案件之間的橋梁,使法律更加明確化、具體化,為實現法律條文的可操作性提供范例。[4]
當然,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與各地典型案例在宣傳普法的作用方面各有側重。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之所以能夠指導工作和參考使用,主要是此類案例的發文層級較高,發布的目的是對類似案件的裁判起到“指導作用”“參照作用”。按王利明教授的看法[5],主要是看兩點,一是案件的疑難性,二是案件的新型性。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更注重“法律適用指導性”功能,幫助專業人士適用法律,發揮“準司法解釋”功能,事實上承擔著彌補立法滯后的作用。指導性案例和《公報》案例幫助大眾在實操維度解決適用法律、司法解釋的基礎問題。
從最高人民法院已發布的全部8個勞動爭議類指導性案例來看,除指導、參考作用外,普法宣傳作用較為明顯。其中,第18號案例(2013年)明確用人單位通過“末位淘汰”的考核方式解除勞動合同屬于違法行為。第179號—185號案例(2022年)以集中發布方式明確保護勞動者權益,指出用人單位不得掩蓋用工事實、負有保護員工免受性騷擾之職責、誠信履約發放各類獎金、禁止就業歧視等,在社會上達到了較好的普法宣傳效果。
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兩批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屬性來看:第一批案例(2020年發布)具有時代性、典型性;第二批案例(2021年“996”“加班”熱點期間發布)具有原則性、宣示性。總體而言,上述兩批案例均屬于“社會廣泛關注”的領域,發布后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各地有關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則比較側重現行法律規范、法規政策的具體理解適用,案例中普遍適用的通說觀點為當地普法宣傳起到作用。所以,典型案例的主要作用就是宣傳普法,引導社會公眾了解、遵守法律、信賴法律。在典型案例的題材選取上,新型案件、疑難案件、多發常發案件得到較高關注。
2012年4月13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發布了北京市首份勞動爭議審判情況白皮書。白皮書是國際上公認的正式官方文書。在勞動爭議白皮書正文中,一般會回顧一段時間以來的勞動爭議案件基本態勢和特點,分析裁審工作突出問題,梳理用人單位用工風險,提示勞動維權訴訟風險,最主要是提出預防、化解勞動爭議的意見和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典型案例常常作為勞動爭議白皮書附件的形式發布,白皮書通過加入典型案例形式加強普法宣傳作用。一方面是直觀反映當地勞動爭議處理的情況和勞動關系狀況,另一方面以典型案例呈現真實的社會活動場景,引導社會正向化解勞動關系矛盾,達到建設和諧勞動關系之目的。所以,白皮書及其典型案例,可以比較清楚地反映當地實際情況。
功能二:規范司法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人民法院辦理缺乏明確裁判規則或者尚未形成統一裁判規則等案件時,應當進行類案檢索。類案檢索范圍除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外,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典型案例及裁判生效的案件、本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參考性案例及裁判生效的案件、上一級人民法院及本院裁判生效的案件。
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指導性案例的選定程序來看,最高人民法院專門成立案例指導辦公室負責案例的征集、遴選、審查、發布、研究和編撰等工作。經該辦公室嚴格審查及提出審查意見后,再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指導性案例,統一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人民法院報》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網站予以公告發布。
如前所述,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在人民法院的司法過程中具有一定效力,雖然在審判工作中不作為裁判依據引用,但應當將指導性案例的裁判理由予以引述[6]。
效力按照實現方式來劃分,分為法律上的效力和事實上的效力。在一些判例法國家,真實判例依照法律規定直接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事實上的效力是指法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在實際運行中所具有的效力,又可分為指導性效力和權威性效力。前者包括司法解釋相聯系的案例的指導作用;后者包括由案例發布的機關本身地位決定的事實上的權威。
總之,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勞動爭議典型案例與指導性案例一樣具有參照作用,廣大從事勞動人事仲裁工作、法院工作的同人,可以在工作中對照典型案例要點,領會蘊含的裁判理由。考慮到其他各級組織、專業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實際上也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不同典型案例所指向的正當性,在整個裁審系統中,對于同案同判、同法同解、統一裁判尺度產生一種“事實上的拘束力”。
眾所周知,無論是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還是典型案例,都是經過層層遴選,具有較高的審判質量。正如梁慧星所說:“參照的含義,不是說必須這樣辦。參照的結果,即如果你認為公報上那個判決是合理的,就可以依照它那個規則裁判你的這個案件;如果你認為不合理,則當然可以不按照它那個規則裁判。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刊登的判例,或者對于公報上刊登的判例相反的判決,則法官一定要說出一定理由來。”[7]
我們還發現,一些典型性較強的案例都經過了二審改判。雖然案件被改判不一定意味著原審案件存在重大過錯,一些案例的改判屬于裁審系統不斷順應新環境,產生形成了新的審判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些改判案件的裁判觀點在實務中具有較高的參考意義。學習典型案例的過程中,大家要善于發現判斷規則,這比了解案件事實本身以及裁判結果更為重要。
據《北大法寶》統計,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700 例民商事案例中,改判的案例總體占比為37.98%。相比之下,勞動爭議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改判率則較低。在2009年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16 例勞動爭議類《公報》案例中,只有2 例改判,占比為12.50%。不過,在一些細分領域,勞動爭議案件的改判率仍可能較高,如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涉高管勞動爭議10 例典型案件中,二審改判有4 例,占比為40%。通過學習這類改判案例,我們能夠較快掌握一些高管的裁審規則。比如,關于法定代表人確認勞動關系之訴,需要評估實際履行勞動義務以及接受管理的事實情況;關于高級管理人員主張業績獎金時,需要查明真實意思表示,同時區別股東分紅;關于高級管理人員提供的證據,應加重舉證責任,嚴格審查蓋具公章的書證材料等等。
那么,如何運用典型案例來規范司法活動,正確處理工作?
首先,把握“層階”。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典型案例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權威性。各地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的影響力則有相當廣闊的地域性,要充分考慮各地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性,各地立法機關會根據當地情況出臺地方性法律條例,導致法律法規適用在具體細節方面存在差異,特別是一些地區的政策因素需要重點考量。比如,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發布的勞動爭議典型案例三的裁判要點“最低工資標準包含勞動者個人應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不包含支付給勞動者的加班加點工資,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和條件下的津貼,以及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該觀點與上海、北京等地不同。
其次,把握“時效”。《公報》案例、典型案例并沒有像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那樣建立失效制度[8]。然而,我們在實際參考時仍需要判斷適用性,部分典型案例因年代久遠,與新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產生沖突,也可能被新的典型案例所取代,從而失去參考價值。比如,2009年第11期《公報》案例:王云飛訴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勞動爭議糾紛案,認為“未約定給予勞動者競業禁止經濟補償,或者約定的競業禁止經濟補償數額過低、不符合相關規定的,該競業禁止條款對勞動者不具有約束力”。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新司法解釋,上述觀點即不再具有參考意義。近年,蘇州中級人民法院發布涉競業限制勞動爭議十大典型案例提到“即使競業限制補償數額約定缺失的,仍可依法填補,而不宜徑行認定競業限制協議無效”,符合新司法解釋觀點。對此,我們需要更新“過時”觀點,予以釋明,讀者也需要留意。
功能三:補充立法
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究其性質,也是法律解釋的形式之一。真實案例之所以能夠成為指導性案例,不取決于判決結果,而是取決于其中蘊含的法律原則,這些原則性的東西才是其他同類案件在遵循先例時應當吸收的內容。它是以案例形式體現的法律解釋。[9]
在司法實踐中,的確存有法律概念不明確、原則性條款不夠具體化等情況,也的確存在不同規則之間有漏洞等情況。在邏輯判斷上,三段論之大前提暫時無法確定的情況時有發生,法官、仲裁員只能運用法律基本原則,進一步推導適用于特定案件的裁審規則,作為法律準繩,從而保證所承辦案件中查明的法律事實有法可依。因此,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等生效案件中歸納出的裁審規則,就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發文明確,各級人民法院在辦理案件時,對于“缺乏明確裁判規則或者尚未形成統一裁判規則的”,“應當進行類案檢索”,類案檢索范圍包括指導性案例、典型案例、參考性案例以及裁判生效案件。這樣,法官、勞動爭議仲裁員在裁審過程中遇到待決案件,經過比對案件事實,確實存在相似性的,應當參照、參考,簡化了適用法律的過程,提高法律運用的準確性,保障了裁審結論的公正性。
舉個例子,關于如何確定停工停產期間“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起算點問題,實踐中有不同理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第一批)案例4指出“該周期的性質應屬緩沖期,主要目的是體現風險共擔和疫情期間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只有理解為一個時間長度,才符合相關規定的內涵”,該觀點被經常引用,有當事人甚至在上訴理由中予以援引[10]。
王利明教授指出:“指導性案例中所做出的價值判斷,可以為類似案件提供基本的價值判斷的準則。”[11]“法官要參考指導性案例進行利益衡量”[12]在價值發生沖突的時候,裁判者應當尋求應當優先保護的價值。
梁慧星教授認為:如果法庭按照指導性案例的裁判方法進行裁判,應當在判決書的裁判理由部分引述指導性案例的編號和裁判要點,但不能引用指導性案例作為判決依據,而應當引用指導性案例的同一判決依據,作為本案的判決依據。例如,該指導性案例以誠實信用原則作為裁判依據,則本案也同樣引用誠信原則作為裁判依據。[13]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第二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民事案例四中,某公司在招聘活動中因“××省人”這一地域事由對閆某某實施了差別對待,用人單位是否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一方面,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權;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依法享有用工自主權。當兩種權益發生沖突時,公認的價值位階是人格平等優先于營業(用工)自由,人格利益也優先于財產利益。典型案例據此明確“對平等就業權的侵害會損害勞動者的人格尊嚴,受害人有權依照民事法律規定,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責任”。裁判者對同類案件進行比較和驗證時,也應得出類似結論。
又如,勞動者享受了用人單位為其辦理的北京戶口,違約跳槽后是否應當支付違約金的問題,實踐中一直有爭議。《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有意見認為該規則明顯存在法律漏洞,故應類推適用《合同法》相關條款。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發布勞動爭議典型案件明確“用人單位為其招用的勞動者辦理北京戶口,雙方據此約定了服務期,勞動者本應恪守誠實信用原則,全面兌現合同承諾,因勞動者違約提前離職,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勞動者應當予以賠償”。
功能四:引導善法
《禮記·經解》載明“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進一步延伸、延續了法院、仲裁的裁審效果和社會影響。典型案例的公開性,讓社會公眾周知,讓廣大從業者學法普法,讓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正確規避法律風險,從而預防和緩和勞動關系矛盾,節約社會成本和司法成本,達到審判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
學習典型案例時,應注意“點面結合”。既要正確理解案例要點,也要學習各類白皮書正文建議。各地典型案例在普法宣傳、明確規則,反映社會關注的法律問題、社會事件方面也功不可沒,有效引導了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履職,合法合理行使社會主體行為。比如,針對超齡勞動者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問題,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法院2021年度勞動爭議審判白皮書提出了具體建議:建議加強完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超齡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的制度依據;建議用人單位為超齡勞動者購買雇主責任險等防范措施;建議超齡勞動者在簽署勞務協議時特別注意工作內容、報酬、勞動保護、合同解除及終止條款等。
難能可貴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發布程序嚴謹、數量有限、質量較高。公告案例、典型案例的搜索關鍵詞“防疫”“新業態”“競業限制”成為近年來的高頻詞,適時適當發布典型案例可以積極有效回應社會關切,“對癥下藥”解決實際問題,引領社會輿論,發揮“輕騎兵”作用。近年來,一些企業家捧吹“996工作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即于2021年適時發布超時加班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第二批),十個案例的裁判結果全部為用人單位敗訴,從而清晰表明了有關部門的否定態度。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勞動者權益保護問題,于7月、12月發布第三十二批7件、第三十四批1件指導性案例,全部為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類案例,引導社會重視民生,“善法良治”。
“書中自有顏如玉”,祝您閱讀愉快!
[1] 王利明:《法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319頁。
[2]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第九條。
[3]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聯合發布第一批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62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聯合發布第二批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的通知》(人社部函〔2021〕90號)。
[4] 江必新等:《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2頁。
[5] 王利明:《法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319頁。
[6] 根據2015年5月13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實施細則》第十一條規定,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案件承辦人員應當查詢相關指導性案例。在裁判文書中引述相關指導性案例的,應在裁判理由部分引述指導性案例的編號和裁判要點。
[7] 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138頁。
[8] 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自2021年1月1日起,9號、20號指導性案例不再參照。但該指導性案例的裁判以及參照該指導性案例作出的裁判仍然有效。
[9] 王利明:《法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324頁。
[10] 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遼01民終2545號。
[11] 王利明:《法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615頁。
[12] 王利明:《法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653頁。
[13] 梁慧星:《民法總則講義》,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