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可采取證明方式認定主觀故意時不必采取推定方式
- 走私犯罪判例釋解與辯點分析(第二版)
- 晏山嶸
- 2901字
- 2025-05-09 16:02:31
案件名稱
陳某走私普通貨物(汽車)案[1]
裁判要點
法院認為本案可采用推定方式認定被告人存在主觀故意。
案情簡介
陳某伙同他人,于2011年至2013年5月間,通過隱瞞進境機動車輛實際所有人不是外國駐中國使館和使館人員的事實真相,以向海關虛假申報的方式,逃避海關監管,走私進口賓利轎車等6臺機動車輛,經北京海關關稅處計核,偷逃應繳稅款共計人民幣2928萬余元。一審法院認為陳某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且系從犯,判處有期徒刑1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萬元。二審法院對此予以維持。
裁判理由
在案證據能夠證實,涉案車輛均由陳某委托航運公司通過輪船運輸進境,陳某使用同案另一當事人提供的外交人員身份信息制作虛假的貨運提單,將提單實際收貨人更改為外交人員后交由他人報關,陳某等人系交運貨物的境內收貨人,且明知貨物屬性;根據相關規定,進口貨物的收貨人、出口貨物的發貨人應當向海關如實申報,陳某在明知涉案車輛的真實收貨人的情況下,通過他人以虛假收貨人、虛假進境物品性質向海關進行申報,系以偽報的方式逃避海關監管。
在案證據能夠證實,涉案車輛均以一般貿易方式從境外購買,并由陳某幫助報關進境;根據相關規定,以一般貿易等方式進口列入《貨物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辦法》附件1“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貨物目錄”中的汽車產品,在向海關申報前,須向商務部或其授權的地方、部門機電辦申領《自動進口許可證》,即不允許擅自進口實行自動進口許可管理的汽車產品;但涉案車輛均不具有《自動進口許可證》。
綜上,被告人陳某從事進口汽車銷售工作,主觀上應當明知汽車產品進口實行許可證制度并應繳納關稅、增值稅,以及涉案車輛的實際收貨人并非使館及外交人員;客觀上,被告人陳某不具有汽車產品進口資質,將在境外購買的車輛或將境外的已購車輛擅自進口,后提供虛假提單通過他人以外交公用或者自用物品的名義免稅向海關申報,運輸國家限制進出境的貨物進境,導致貨物未繳納關稅、增值稅,造成國家稅款損失,系走私行為。針對其他事項的裁判理由略。
評析與辯點
我們認為,僅從法律適用上來說,本案認定為走私犯罪應無問題。以下我們主要就當事人是否偽造了提單及如何認定其主觀故意等兩個問題予以評析。
一、該案中陳某是否偽造了提單?
偽造提單屬于一種常見的違法行為,主要手段有:(1)承運人尚未簽發提單或根本不打算簽發提單或雖簽發提單但完全不發貨或未按時發貨的情況下,出口商利用信用證漏洞偽造清潔提單促使銀行付款以騙取貨款;(2)承運人已簽發與信用證信息完全相符的提單,但僅發運部分貨物;(3)承運人僅簽發不清潔提單[2]的情況下,出口商利用信用證漏洞偽造清潔提單促使銀行付款以騙取貨款;(4)出口商未按時交貨,卻要求承運人倒簽按時交貨的提單,這導致收貨時間與提單日期差異很大,而貨款早已被出口商支取;(5)出口商在單據中就重大事項作虛假的欺騙性陳述導致承運人簽發的提單亦不真實;(6)出口商與承運人均明知出口商的貨物有重大缺陷,但出口商以出具保函為手段來換取承運人簽發的清潔提單。當然,也還有因為提單正副本上所加蓋印章不相吻合或簽發人的簽字不相吻合導致無法提貨而被認定為偽造提單等情形。[3]但本案并沒有發生提不到貨或者貨款被騙等嚴重后果,而且使館工作人員也是知情并同意作為提單“收貨人”的,故不屬于通常意義上的偽造提單。從國際貿易法來看,不記名提單不需要任何手續就可任意轉讓,而指示提單經過背書也可以轉讓,因此,提單上的收貨人不一定非得是真正的買家本人或進口商。雖然從廣義上講,提單上的所有內容的確全部都必須保證真實。[4]但我們仍然認為,本案的提單不宜直接認定為虛假提單,對銀行而言其只對提單進行形式審查,即只審核提單文字記載是否與信用證一致;更為重要的是,公法應對私法領域中的各種規則和成例保有足夠的尊讓,即便嚴格來看有輕微瑕疵的情形,在私法上也未必就一概將其認定為虛假或無效。其實,本案不將提單認定為虛假也并不影響人民法院認定該國際貿易在海關法上足以構成虛假貿易方式。
二、本案應采取何種方式來認定陳某具有走私的主觀故意?
根據《關于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提供虛假的合同、發票、證明等商業單證委托他人辦理通關手續的,除有證據證明確屬被蒙騙的外,可推定當事人具有主觀明知。上述“商業單證”當然包括提單在內。因此,法院在判決中一再指出“被告人陳某在走私過程中偽造商業單證為他人提供方便”,“在進口貨物過程中,以偽造的商業單證向海關申報,逃避海關監管”,因此構成走私犯罪。雖然法院并沒有直接引用上述規定,但已經包含了其實質意涵。如上所述,我們認為本案中的提單很難直接認定為虛假或偽造。因此,能否適用上述規定來推定當事人具主觀故意尚有疑問。
我們認為,要認定某當事人具有走私犯罪的主觀故意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證明;二是間接證明;三是推定。而且,在有條件適用直接證明或間接證明方式的情形下,不允許直接或優先適用推定的方式,同時,還應當以明確的方式向當事人表明司法機關業已窮盡各種證明手段均無法完成證明任務時,才可以考慮適用推定方式。因此,《關于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也明確規定具有幾種特別情形的“可以”認定為明知,而非“應當”認定為明知。
根據在案證據,庭審播放的視聽資料顯示陳某在微信聊天記錄中稱自己銷售的車輛使用了使館指標,不用交稅,但正常進口需要交稅;照片證明被告人陳某與他人對賬及支付使館指標款等情況,陳某以使館人員證件以及通知發貨人更改提單收貨人。陳某的供述顯示其進口的車都是國內車主自己買的,用使館指標在進口的時候都暫時沒交稅,實際車主不是使館外交人員,是實際使用人付的車款。進口汽車要交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用外交官進口指標的車輛在進口的時候均可免交。車主并無免稅資格,買免稅監管車是違法的,利用使館指標進口汽車可以用使館的牌照,暫時不用交稅。從以上聊天記錄、供述等直接證據來看,我們認為本案完全可以采取直接證明的方式來認定當事人陳某具有走私的主觀故意,而無須采取推定方式。
綜上,本案中陳某屬于偽報貿易方式(將一般貿易偽報成常駐機構公用等監管方式)從而偷逃了應繳稅款(當然同時還影響了許可證管理),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
注釋
[1]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5)三中刑初字第00546號刑事判決書、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5)高刑終字第588號刑事裁定書,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0月9日。
[2]不清潔提單,是指貨物交運時,其包裝及表面狀態出現不堅固或不完整等情況,船方可以批注,即為不清潔提單。承運人在裝船時應對承運貨物的外表狀況負責,如發現貨物已經受損或短缺,必須立即通知托運人修補或換貨,或者將這種損壞、短缺批注在提單上,否則在卸貨港交付貨物時,承運人根據提單記載效力的規定,應對損壞或短缺向收貨人負賠償責任。銀行在辦理結匯時,通常不接受不清潔提單。
[3]如某中成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與A航運有限公司、B航運公司馬達加斯加公司、C航運(香港)有限公司、廣東D國際船舶代理有限公司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廣州海事法院(2011)廣海法初字第362號民事判決書。
[4]參見楊良宜:《國際貨物買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7~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