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事前無通謀即便提供過多次幫助亦未必構成走私犯罪故意
- 走私犯罪判例釋解與辯點分析(第二版)
- 晏山嶸
- 2744字
- 2025-05-09 16:02:31
案件名稱
韋某某等涉嫌走私普通貨物(香煙)案[1]
裁判要點
韋某某等3被告人事前雖然沒有與走私分子有通謀行為,但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為犯罪所得贓物予以轉移時,仍為其承運。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韋某某、陳某B、劉某某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不能成立。
案情簡介
1999年9月的一天下午,被告人宋某某分別給被告人韋某某和被告人劉某某家打電話,通知他們把車子開到海口金盤實驗小學附近,等待拉貨,并商定付給韋某某運費每趟300元,付給劉某某運費每趟800元。當晚9時許,韋某某按約駕駛一輛小“柳州”貨車,劉某某妻子按約派司機彭某庭駕駛一輛“東風”欄板車停放在金盤實驗小學對面的金南苑小區路口。當晚11時許,一個叫“徐某”的雷州人(在逃)帶韋某某駕車到海口市東宇路接“雷州人”和民工,然后讓韋某某直接開車到海口市長流鎮粵海鐵路碼頭附近。“雷州人”和民工則下車步行到海邊,從已靠岸的一艘“大飛”艇上卸下160件南洋“紅雙喜”香煙,并將香煙裝到彭某庭開來的“東風”貨車上。第二天凌晨2時許,彭某庭將煙拉回金盤實驗小學門前停下,宋某某馬上通知金南苑小區的保安將大門打開,被告人陳某某和“雷州人”到停車處將香煙從“東風”貨車上轉搬到韋某某的小“柳州”貨車和宋某某的五十鈴小貨車上并拉回金南苑小區倉庫存放。第二天上午,宋某某又給韋某某、陳某B打電話,約兩人到金南苑小區和海口生產資料公司道客村倉庫裝運貨物。商定付陳某B運費每趟2800多元。韋某某按約于上午9時開車到金南苑小區倉庫,幾個“雷州人”則到倉庫用宋某某事先從廢品收購站購來的舊紙箱把原裝香煙重新包裝,偽裝后再把香煙搬到韋某某的小“柳州”貨車和宋某某的五十鈴小貨車上運到道客村倉庫,直接轉搬到陳某B的五十鈴大貨車上。當天下午3時許,陳某B和其雇請的司機黎某才(已作行政處理)和隨車押煙的陳某某一起搭乘海口至蛇口的輪船過海,次日中午從深圳蛇口上岸,通過邊防檢查后直接將車子開往廣東順德區大良鎮,下午到達大良鎮后,陳某A便和接煙人聯系,后把香煙卸到接煙人指定的地點。此次走私南洋“紅雙喜”香煙160件,價值人民幣11萬余元,偷逃稅款34萬余元。法院認定宋某某犯走私普通貨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并處附加刑;認定陳某A犯走私普通貨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處附加刑;認定韋某某犯轉移贓物罪[2],判處有期徒刑2年;認定陳某B犯轉移贓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認定劉某某犯轉移贓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2個月。
裁判理由
被告人韋某某、陳某B、劉某某3人系個體運輸戶。韋某某的運輸工具被租用后用于接運民工和轉運貨物。陳某B在明知裝運的貨物不屬合法來源還為其承運。劉某某雖沒有直接到現場運輸,但作為車主派車前往亦應承擔責任。3被告人事前雖然沒有與走私分子有通謀行為,但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為犯罪所得贓物予以轉移時,仍為其承運。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韋某某、陳某B、劉某某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不能成立。3被告人的行為均應構成轉移贓物罪。針對其他事項的裁判理由略。
評析與辯點
根據刑法學原理,一般來說犯罪故意形成于犯罪行為實施之前或實施過程中,而不能產生于犯罪既遂之后。也即,如果故意犯罪已經呈現出既遂的狀態之后,即便此時行為人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些便利或協助,也不應當認為該事后行為還可構成該類故意犯罪。
本案中,韋某某、陳某B、劉某某3人系個體運輸戶,為宋某某提供運輸服務,現無證據證明該3人對宋某某的走私行為在事先有明知或通謀,故不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對此,《刑法》第156條作了如下提示性規定,與走私罪犯通謀,為其提供貨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或者為其提供運輸、保管、郵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論處。其后,《關于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條對此進行了重申和進一步解釋,其具體內容為,通謀是指犯罪行為人之間事先或者事中形成的共同的走私故意。下列情形可以認定為通謀:(1)對明知他人從事走私活動而同意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海關單證,提供運輸、保管、郵寄或者其他方便的;(2)多次為同一走私犯罪分子的走私行為提供前項幫助的。上述兩項規定實際上也是一種法律推定。對于上述第1項規定,我們認為是比較清晰合理的,但第2項規定是否科學我們認為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基礎事實與推定事實之間的邏輯聯系設定是否科學合理及是否屬于常態聯系或合理聯系往往成為決定這一法律推定規則成敗的關鍵因素。境外就有一些因為法律推定規則設定不合理而被判違憲或敗訴的判例。所謂“合理聯系”,是指“只要一個理智的事實審理者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和獨立思維,如果認為根據自己的推理和經驗可以合理地從甲事實推導出乙事實,即使被推定的事實對于構成犯罪是必要的,這種推定也被認為具有合理聯系”。[3]在“特德訴合眾國”(Tot v.United States)一案中,法院第一次采取合理聯系的標準審查了聯邦制定法的一項推定,以基礎事實與推定事實之間不具有合理聯系為由,宣布該推定違憲。[4]
回到《關于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如果第15條第2項規定中“多次為同一走私犯罪分子的走私行為提供前項幫助的”情形也像第1項一樣要求行為人有“明知”,那么第1項規定就足以涵蓋此種情形,實無必要再次重復;如果不要求行為人有“明知”,那么該項推定規則就設定得不合理了,因為無論推定也好證明也好,都不能客觀歸罪,而不問主觀狀態。鑒此,我們建議修改或刪除上述第2項規定。
回到本案,韋某某、陳某B、劉某某3人均為宋某某等提供過4次運輸幫助,但最終因為無法證明他們有主觀明知或與走私人有事前通謀,最終法院并沒有認定該3人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盡管他們客觀上的確曾“多次為同一走私犯罪分子的走私行為提供了運輸幫助”,該結論也進一步印證了筆者上述觀點的正確性。但這個結論反過來推,則不一定具有完全的合理性,也即,我們不能說事前無通謀的多次事后幫助行為一定不具有走私犯罪故意,但我們仍需證明其具有明知的主觀狀態,當然并不一定要證明每一次的明知,如針對同一對象提供了事前無通謀且屬同一性質的事后幫助達3次,如果控方證明了當事人在實施第1次事后幫助行為時是具有明知的,只能推定后2次行為構成走私;如果僅證明了當事人在實施第2次事后幫助行為時是具有明知的,則只能推定最后1次行為構成走私;如果僅證明了當事人在實施第3次事后幫助行為時始具有明知的,則當事人的該3次行為均不構成走私。
注釋
[1]海南省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2000)海中法刑初字第117號刑事判決書。
[2]注意:“轉移贓物罪”已改為“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3]參見黃永:《刑事證明責任分配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頁。
[4]參見[美]約翰·W.斯特龍主編:《麥考密克論證據》(第5版),湯維建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