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老年人權益理論基礎

人生而平等,在任何階段都有生而為人的權利,而法治社會的永恒主題就是對人和人權的研究。法治國家的內涵在適應社會變遷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其發展歷程表明了現代法治的核心精神,即對基本人權的尊重與保障。[8]人從嬰幼兒發展至成年個體再步入老年時期是無法逆轉的,即使是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衰退的時候,老年人仍是擁有權利的個體,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依舊是社會的參與者,也依舊是潛在的創造者。維護老年人的尊嚴與權利,是老年人權益中的核心理念。老年人基于其合法權利的享有,獲得應有的利益。權利與利益結合研究是老年人權益研究之所在。

一、老年人權益的基本內容

(一)老年人的界定

老年人作為特殊群體而享有權益,如何劃分權益享受主體資格是必要的。雖然國際上有通用的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判定標準,但各國法律對于老年人身份的界定并不一致。老年時期作為生命中的一個階段,是人體組織及器官生理功能逐漸退化的過程。由于個體差異,從生理上很難準確認定每個人從壯年期進入老年期的界線,且現今醫療技術日趨發達及生活環境不斷優善,人類的壽命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國家統計局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發布的報告中提及,70年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至77歲。[9]由此可見,老年期的進入界線是浮動的。

各個國家基于其傳統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提出了諸多的老年人身份界定學說,如年代年齡說、生理年齡說、心理年齡說和社會年齡說等。各種學說都有其合理依據,對日后老年人法律的完善具有參考價值,但最重要的劃分立足點是實際的國情需求,將對法律概念的辨析放在法律法規中,以法律法規為依據。我國立足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情、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不同[10],規定了特殊的老年人身份年齡節點。《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六十周歲以上的公民。”故在我國,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是由我國的人均壽命和傳統文化決定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公民人均壽命的逐步增長,退休年齡及老年人的年齡界定標準也應順勢變化,保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趨勢。

(二)老年人權益的分類

保障老年人的權益,不僅是為了維護老年人自身,也是為了維系家庭,更是為了社會安定以及國家發展穩定。老年人權益的保障,實際上是保障老年人的各項合法權利與利益。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指老年人在我國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應該享受的各種權益。[11]而老年人的權益保障是否得到充分體現,標志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我國法治現代化的發展。對老年人權益進行理論分類,了解在各層次中老年人的需要,有針對性地保障老年人權益。至于老年人的權益究竟包括哪些內容,理論界有不同的意見。

老年人作為社會群體中特殊的一部分,具備一般公民的普遍權益和作為老年人應該享有的特殊權益。[12]公民的普遍權益主要可以分為生存權和發展權,其中又包括人身權、居住權和言論自由等國家法律規定的所有公民都應享受的權利和利益。另外,老年人還是社會的特殊群體,其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的特點要求社會對其進行特殊的保護。因此,老年人同時還享有某些特殊的權益,比如被贍養的權利和退休的權利等。

從權益性質的角度出發,可以將老年人權益分為基本的生活權益和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益。基本的生活權益是指老年人為了維持其基本的生活所享有的權益,和一般公民的基本生活權益區別不大,而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益則往往為老年人所特有。這類權益的出現主要是考慮到老年人身體機能和勞動能力衰退,無法再參與到經濟社會的建設中,但是,如果因此不讓老年人共享發展的成果,就無法實現實質意義上的公平,對曾經為了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老年人也不公平。給予他們特定的權益,使他們能夠分享到社會進步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這項權益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三條中有明確的規定:“國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權益。老年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享受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的權利,有參與社會發展和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禁止歧視、侮辱、虐待或者遺棄老年人。”從該條文中也可看出,目前我國法律上對老年人權益的界定主要包括:受贍養的權利,包括享有物質和精神上的慰藉的權利;醫療權,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衰退,較年輕人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擾,因此,對老年人在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等方面都應當有相應程度的保障;參與權,指的是老年人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可以選擇進行的參與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權利;發展權,指的是老年人為自我的持續發展而學習知識文化、技術能力的權利;文化權,國家和社會應采取有關措施,開展適合老年人的文體活動。上述權利中,前兩種比較普遍,也是老年人應當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屬于生存權。后三種則是在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中逐漸加深認識和完善的,是發展權的范疇,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個體以及群體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加強老年人權益保護的需要。

基于老年人需要結構的分類:生存性需要、發展性需要和價值性需要[13],可將老年人權益分為基礎性權益和發展性權益。具體體現為老年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生存權是發展權的基礎,發展權是生存權的延續。[14]老年人的需要可比作金字塔,生存性需要是金字塔的底座,其側重于老年人的生存權利,包括經濟、健康、安全等方面,以此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發展性需要位于金字塔的中部,其偏向于老年人情感方面的需要。情感需要的來源為家庭、社會,尊老愛老是發展性需要的重要支撐。金字塔的頂端為價值性需要,老年人在其老年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老有所用、老有所成是此需要的核心追求。基礎性權益對應的是生存性需要,生存權是此需要的內涵。發展性權益包括發展性需要和價值性需要,兩者的具體表征為發展權。

從上述內容可知,盡管老年人權益的基本內容有諸多分類,但核心內容是相同的:老年人生活質量與老年人發展需要。換言之,保障老年人權益不能脫離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老年人發展需要的滿足。因此,老年人權益保障的著眼點應放在老年人生活質量以及老年人發展需要這兩個方面。

二、老年人權益的理論根源

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權益緊密相關,龐大的老年人數量,使我國成為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國家,這是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且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敬老尊老”的美德是祖輩相傳的特質,老齡化社會中保障老年人權益亦是必然的社會要求。對老年人權益這一概念的發展有其理論根源,主要來自人道主義精神、法治社會中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以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以人為本”的思想

人道主義,亦可譯為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西方人道主義思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漫長的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了古代哲學的人道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17和18世紀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人道主義、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費爾巴哈的人本學等不同階段和形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終于揭開了“上帝”的神秘面紗,回歸將人作為世界中心的道路,一改歐洲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思想。近代,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肯定個人成為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主體,通過理性確證人的存在,卻最終建構的是抽象邏輯體系。直到費爾巴哈的人本學,西方的人道主義思想把人的存在提高到本體的高度,才真正確立了以人為根本的人本理念。但以抽象的人性論為理論基礎的近代人道主義實際上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和結果,存在嚴重的局限性,由此決定了將會被更適應時代發展的人道主義形式取代。“以人為根本”若被定位為人道主義的核心思想,究其本質是一種人的自我意識,是人的自我生成和歷史發展的哲學理論表達。在歷史中,能更明顯地表達此思想本質的是馬克思的人道主義,馬克思的人道主義被更廣泛地稱為馬克思“人本思想”。馬克思人本思想與上述傳統的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區別關鍵在于:馬克思人本思想不是抽象的,永恒不變的,而是歷史的和具體的,價值理想的確立在每一階段是具備前提和背景的,不脫離社會客觀存在。馬克思人本思想中的“人”是現實的,是生活在社會中,與社會發生千絲萬縷關系的獨立個體,具有明顯的社會性、歷史性和實踐性。馬克思在關于人的本質中曾強調:“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活動。”[15]換言之,人類的個性產生于人的實踐,注重共性發展的同時也尊重個性。因此,堅持以人為本,不僅要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人人平等,更要從個性的特性出發,保障個體的利益。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意味著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諸領域、各方面與全過程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此思想的影響下,要求對人加以尊重和關懷。每個人都置身于社會中,和周圍的人發生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在現代生活中,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維護他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也非常重要。正視老年人群體的權益并加以保護,既符合上述思想,也是社會良好運行與和諧發展的要求,是現代文明的重要體現。因此,應當認識到,老年人由于體力、精力衰弱,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對老年人群體的保護,在法律的設計上要注意考慮老年人群體的特殊性,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保護。

(二)法治社會中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

人權是人生而為人應有的權利,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在于人權的核心價值是尊嚴,而人權中的尊嚴體現為人權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不論人的國籍、性別、出身等的差異性,人權是人就應享受的,且人權是普遍認同的。人與人之間要尊重彼此的人權,也同樣享受平等的人權。實質上,人權的普遍性同時反映了人權的平等性。人權的平等性經過發展、提升,由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形式平等以抽象的人格為出發點,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宗旨,強調法律對人的一體、無差別的保護[16]。但形式平等認為平等是自然狀態的,未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以及每個人權利實現手段的差別。實質平等糾正了形式平等的不足,從實質的人出發進行差別性保障,實現實質意義上的平等。人會集成群體,群體與群體聯系成社會。根據人的差異性,形成強弱對比,少數人群相較于多數人群在社會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這些少數人群被稱為“弱勢群體”。為實現實質平等以及弱勢群體享受基本人權,對其進行保障是必然的,這不僅是人權基本價值的要求,也是法治公平性和法治普遍性的要求。老年人由于生理的變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慢慢地失去話語權,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極大的脆弱性。根據人權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對其生存權、發展權進行法律保障,有利于社會關系的調整,實現法治社會的公平正義。

國家權力來自人民,擁有公權力的國家同時要履行滿足人民需要的義務,積極服務人民,維護人民的權利。政府是國家公權力的外在實質表現,政府需要解決社會上的各類問題,合理實現人民的權益,是政府責任必然存在的現實基礎。弱勢群體處于社會的不利地位,為避免弱勢群體的人權長期得不到保障造成不良群體事件的發生,政府解決弱勢群體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是責任的體現。在法治社會中,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護是對政府的必然要求,法律是政府維護弱勢群體權益的有效手段,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人權必須要依法給予例外對待和特別保護,通過相應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縮小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差距。[17]老年人權益法律保障是對老年人人權的尊重,是實質平等的體現,其基本權利滿足需政府利用法律手段介入,充分體現出法治社會公平、公正的價值追求。

(三)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擁有五千多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許多博大精深的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積淀已久的精神追求,滋養著中華民族繁衍生息。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曾講:“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18]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土生土長的精神糧食,在這片黃土地上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這個世界文化涌動的時代,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作為新時代的中華兒女要以中華文化而自豪。尊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中的贍養和敬養老人是中國傳統孝道的重要內容,更是中國老年人法律權益保障體系中的主要內容。[19]孝的起源有眾多學說,發展至今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孝”文化新時代的內涵,是老年人權益法律保障中所需的文化傳承和倫理道德基礎。

法與道德的關系具有多維性。在價值層面上,法律應服從道德評判和倫理價值取向,法律只有與社會倫理價值取向基本吻合,才能獲得實際的普遍效力。[20]被譽為司法鼻祖的皋陶,在舜時期根據舜的要求以孝入律,此理念奠定了后世以孝入律的法理道德基礎。這時期的舜孝道思想是中國傳統孝道的思想之源。舜孝道養老思想不僅涉及家庭義務養老法理道德基礎和當今中國社會養老的法律道德要求,也包含物質保證和精神保障的法理基礎。舜孝道思想中提及尊敬父母,進而尊敬所有老人,孝敬父母,必須嚴格按照禮的規定去侍奉雙親,并禮孝天下人。[21]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反映了這一傳統思想。我國的傳統文化追求的是“天下大同”的理想,在老年人的保護方面,提出了“老有所養”的目標。在家庭的微觀層面,我國一直把“孝”列為百善之首,而孝順的重要之意就是善待父母、祖父母等長輩。通過微觀、最基礎的家庭組織層面善待老年人,在社會上、在國家范圍內推行以孝治天下,在社會上形成善待老人的風氣。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體現和貫徹了孝的理念和傳統。

社會上曾有質疑:中國雖然是GDP(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第二的國家,但人均GDP低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具備實行西歐高福利制度的條件。社會福利的限制對老年人權益的保護是有影響的,可我們也不能漠視老年人權益,解決兩者的沖突是困難的。著名法學家龐德曾指出:“法律必須穩定,但又不能靜止不變”,而要使其“對穩定性的需要和對變化的需要方面這種相互沖突的要求協調起來”,就必須研究和把握法律與道德的關系。[22]肯定舜孝道文化中的法理道德基礎,積極與當下老年人權益保障的法律結合,探索構建適合中國的老年人特色權益保障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河县| 巴彦淖尔市| 府谷县| 泰顺县| 阿拉善左旗| 承德县| 丰县| 临泉县| 河间市| 惠水县| 永兴县| 忻城县| 潜江市| 正蓝旗| 普宁市| 大同县| 宕昌县| 日照市| 巨鹿县| 广南县| 阜城县| 沾化县| 泸水县| 介休市| 佳木斯市| 雷波县| 囊谦县| 永吉县| 商丘市| 泰宁县| 江油市| 克什克腾旗| 兴国县| 九江市| 德州市| 革吉县| 陕西省| 安顺市| 渭南市| 余庆县| 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