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國家級人才戰略:新加坡的人才戰略經驗

關鍵詞:社會培養策略;人才趕超戰略;頂層保證;“引進來、走出去”;培養雙基地

新加坡是非常典型的“人才建國,人才立國”的國家。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波圖蘭研究所發布的《2021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中,新加坡位居第二。“治大國若烹小鮮”,新加坡的人才管理實踐,可以給我們的組織帶來有益的橫向啟發。

新加坡國土狹小,資源比較匱乏,主要工業原料、生活必需品需進口,這也構成了他們國民性中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團結協作、勤儉高效。在這樣的環境下,新加坡怎樣才能獲得成功?他們想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才——新加坡最好的資源應該是人才。

新加坡的人才戰略,主要特征有如下幾點。

第一,用社會培養管理人才,保證政府擁有一流的人才。

新加坡要發展,就要讓最好的人才進政府,用優秀人才吸引優秀人才。因此,新加坡的管理人才來源很開放,管理者多半是由擔任過大學教授、公司老板的人才構成,人才進來以后政府會不斷考核、審計,同時引進新人才跟舊人才競爭。新加坡的政府扮演了一個“伯樂”的角色:只要你為新加坡服務,你有才干,我就選拔你。

在這一實踐當中,新加坡的“社會培養策略”獲得了較好的收益。首先,社會培養的人才在各個領域都已經做得很好了,如在管理大型公司、人才培養方面有較好的經驗和影響力,獲得了普遍認同;其次,這些人的社會名譽、經濟狀況較好,對防止腐敗有一定意義;最后,他們認為干部必須是社會的一部分,來自民眾、服務民眾,因此很關注從底層打拼出來的人才。這一點類似于《韓非子·顯學》中提到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在給予管理者較高收益及社會名望的同時,他們認為只用道德來約束自身是不夠的,還要輔以嚴格的考核、審計與競爭制度。

第二,鎖定關鍵人才,對標引進人才,形成“人才趕超戰略”。

在關鍵人才對象上,為了促使新加坡成為亞洲先進的制造、設計、研發、教育和科技交流的中心,他們將“掌握先進技術的科技人才、工業和管理等方面的重點人才”界定為國家的關鍵人才。在專業分布上,新加坡引進的人才不一定要擁有博士學位,他們可以是擁有特定技能的人才,如飛機維修員等。為了引進優秀人才,他們開展了多渠道的人才引進策略。

首先是對標性引進。新加坡認為美國也是移民國家,成功的要素主要也是人才,因此仔細對標美國的人才標準。但在穩定度上,亞洲人的職業穩定度比較高,因此他們也開始注重對亞洲本土人才的引進與長線培養。

其次是開放性,打造“混編軍團”。新加坡的專業人才引進面向全世界,產業研究依靠了很多的國際力量,產業升級依靠很多國際性的人才。在與這群專業人士的磨合中,新加坡管理人員的視野、專業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最后是打造以政府為主導的人才挖獵機構。為了進一步吸引國際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資和生活,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新加坡人力部在2008年共同成立聯盟——聯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在很多國家都有它的身影,定期組織活動,獵聘人才。

在這一系列的人才引進策略中,新加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才趕超戰略”。

在人才引進速度方面。新加坡認為人才完全靠地方培養,則速度往往跟不上組織發展需求,而不少人才都是不可復制的,掌握了獨一無二的技術。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領域,因此人才引進一定要盡早。

在人才引進方式方面。新加坡除了個體人才引進,還經常以“整體收購”的方式,將一家公司的多個人才一起“組團收購”進來,這樣知識體系就整體進來了。

在人才引進成本方面。新加坡為引進的人才提供相對優厚的生活與研究條件。畢竟引進的人才是其他國家培養出來的,實際上引進成本反而是較低的。同時,由于自身市場比較小,他們需要提供更好的條件,外部人才才會加盟。因此,在新加坡,國際人才工資遠高于地方人才工資;同時,由于其稅率較低,外部人才最后拿到手的薪酬通常較高。此舉在激勵外部人才角度具有很大優勢,但同時也造成了收入分配分化嚴重。為此,新加坡政府所建的公共房容納了新加坡80%的人口,從福利保障角度保障民生,基本上緩解了社會矛盾,所以當地人才并不排斥國際人才。

第三,“引進來、走出去”,推動產業升級。

新加坡政府從很早就開始注重引進人才。他們在中學里就開始尋找成績優異的學生,給予獎學金,引進至新加坡。一方面做高潛人才的提前儲備,另一方面跟本地學生競爭,強化競爭意識。

人才引進的同時,新加坡為了推動產業升級,也進行了“走出去”的策略。在醫藥人才方面,挑選最好的學生,送往制藥廠、研究所和學校進修,培養一段時間后再回來,為新加坡帶來先進的產業經驗。

第四,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打造人才培養“雙基地”。

新加坡的大學有兩個類型,一種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大學,偏重書本理論;另一種是以技術實踐為主的大學,偏重于研究應用;還有不少大學著力培養技術人才,想盡量避免低層次的理論重復研究。同時,培養導師也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為實踐教授,類似企業中的“師帶徒”機制,側重于指導學員實踐,技術能力強,而學術能力弱;另一類是研究類型的教授,類似企業中的內部講師,以課程講授為主。這種“雙基地”“雙導師”的思路,是參考了德國和日本的經驗。新加坡認為教育研究一定要與工業化、產業化、城市化相配合,注重應用,才能確保投入產出。

當然,在新加坡人才戰略成功的同時,其未來也面對著一系列挑戰。由新加坡政府公布的《人口白皮書》中曾提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降帶來的挑戰以及保持勞動競爭力,新加坡將繼續引進外來人口,并計劃在2030年將人口規模增加到690萬。這一方案的最大焦點就是引進國外人才。同時,由于面積有限,要解決未來690萬人的安居問題,還要面對引進人才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從人才福利保障、激勵角度如何打造,這也是擺在執政者及人力資源管理團隊面前的一個新挑戰。


[1] 參見《元宇宙賽道以百萬年薪“搶人”未來五大類人才最緊俏》,載《證券日報》2021年12月3日,第B1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竹山县| 七台河市| 乐业县| 祁阳县| 库伦旗| 越西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丘北县| 霸州市| 岳西县| 朔州市| 武乡县| 台山市| 上虞市| 黑水县| 达孜县| 洞头县| 库伦旗| 灵山县| 湘西| 江津市| 北川| 泾阳县| 铜川市| 准格尔旗| 永新县| 高碑店市| 洛川县| 永靖县| 建水县| 大庆市| 隆子县| 稷山县| 会泽县| 望江县| 河南省| 佛冈县| 得荣县| 比如县| 长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