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基本原則

國家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對野生動物實行保護優先、規范利用、嚴格監管的原則,鼓勵和支持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與應用,秉持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野生動物保護基本原則的規定。

理解與適用

此次修訂中,本條有較大改動。第一,新增“國家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表述;第二,將“鼓勵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修改為“鼓勵和支持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與應用”;第三,將“培育公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修改為“秉持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

一、國家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生態系統(Ecosystem)通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成分(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和非生物(土壤、氣候)成分的集合體,其中每個成分都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功能單位。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黨和政府長期以來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問題予以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的決策部署。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自然資源部于2020年6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作為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指導性規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通過近年來的保護工作,我國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止,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積極成效,自然資源總量快速增長,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效果顯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步伐加快。然而,目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總體仍較為脆弱,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所積累的矛盾仍然部分存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工作形勢依然嚴峻。因此,這次修法在本條中增加“國家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表述,將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通過立法予以明確。

二、保護優先、規范利用、嚴格監管的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規范利用、嚴格監管是開展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基本原則。保護優先,是指在野生動物保護和野生動物利用之間,尤其是當兩者存在沖突的時候,應當將前者放在優先地位,以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保護優先原則最初是2014年環境保護法修訂中確立的基本原則,2016年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時將其納入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訴求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需要。動物利用與保護的關系困境,源于人與動物關系上形成的基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動物利用觀和基于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動物權利觀的對峙。[1]野生動物保護法中保護優先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野生動物的生態價值本位,即野生動物作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構成部分,其存在本身就具有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價值。值得注意的是,保護優先并不意味著絕對禁止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在實踐中要警惕“一刀切”的工作誤區。

規范利用,是指野生動物的利用行為應當符合法律規范。包括依法對各類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所開展的研究、展示、藥用、食用等活動。規范利用原則的明文規定體現了我國對野生動物利用行為的嚴格約束:第一,個人或組織對野生動物的利用應當是正當且必要的,任何人不得出于私利實施利用野生動物的行為;第二,當個人或組織出于必要理由而利用野生動物時,應當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依法利用;第三,個人或組織應當在相應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并采取法律所規定的方式來合理利用野生動物。

嚴格監管,是指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和利用活動,有關機關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予以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在實踐中,嚴格監管的要求主要體現為執法機關在實施相應的監督管理活動時必須經過法律的授權,依照法律的規定積極履行其行政職責,對各類野生動物保護和利用的行為加以監督,確保野生動物保護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得到遵守。根據本法第三十五條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科學研究、人工繁育、公眾展示展演等利用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活動進行規范和監督管理,市場監督管理、海關、鐵路、道路、水運、民航、郵政等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對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交易、利用、運輸、攜帶、寄遞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對于野生動物保護犯罪的案件,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對其進行司法監督。值得注意的是,本法對公眾參與監督也有所規定,如第八條第三款規定,新聞媒體應當依法對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嚴格監管原則的確立,體現了國家對于野生動物有效保護與規范利用的重視程度,不僅是應對野生動物被亂捕獵殺泛濫現象的現實需求,也是確保保護優先和規范利用原則能夠得以貫徹實施的保障性原則。

三、鼓勵和支持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與應用

在此次修訂中,本條在“鼓勵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支持”和“應用”的表述。野生動物保護作為一項科學實踐,需要科學和系統的基礎理論作為支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野生動物展開科學研究不僅是人類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自然的基礎和前提,更是幫助人類科學高效地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與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如“大熊貓科”“白鰭豚科”等觀點的提出以及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區系與高原隆升關系的研究等,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提供了先進的理論支撐。同時必須承認的是,目前我國與野生動物相關的基礎科學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諸如新技術推廣困難、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以及關鍵技術和措施的系統性和長效性不足等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實踐,相關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象。因此,本次修法不僅強調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活動,更強調要將研究成果予以應用,從而更好地服務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四、秉持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

此次修訂將原法第四條的“培育公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調整到第六條第二款,并修改為“社會公眾應當增強保護野生動物和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意識”,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修改為“秉持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理念強調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揚棄。如前所述,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平衡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同時,伴隨著社會媒體的宣傳和教育部門所采取的豐富的教育形式,公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也不斷增強。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任重道遠,當前生態環境還無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優美環境的需求,許多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仍然面臨著被獵捕、殺害的危險。野生動物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構成,必須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對其進行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終目標。

推動綠色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也是新時代下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創新。綠色發展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縱覽世界各國發展歷程,人們對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愈加珍惜和重視,發展綠色經濟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因此,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能源技術革新,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改變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提倡節約、低碳和綠色的生活方式;提高各類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鼓勵和支持新能源的開發與推廣,構建種類豐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促使社會公眾樹立起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發展觀念。

關聯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注釋

[1]張燕:《誰之權利?何以利用?——基于整體生態觀的動物權利和動物利用》,載《哲學研究》2015年第7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新建县| 隆尧县| 公安县| 丽水市| 衡山县| 京山县| 寻乌县| 安远县| 绥江县| 中牟县| 周宁县| 裕民县| 冕宁县| 庆云县| 车险| 延津县| 襄汾县| 崇左市| 绍兴市| 莎车县| 遂溪县| 静宁县| 乌海市| 保亭| 寻乌县| 南部县| 和政县| 永城市| 德令哈市| 安溪县| 宁波市| 随州市| 华坪县| 错那县| 竹北市| 呼和浩特市| 礼泉县| 遵化市| 贵州省|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