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所有權及合法權益保護
-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理解與適用
- 李洪雷主編
- 1780字
- 2025-05-12 17:12:35
野生動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
國家保障依法從事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人工繁育等保護及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野生動物資源所有權及合法權益保護的法律規定。
理解與適用
本條沿襲原法條文,未予修改。
一、野生動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
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法上的共有物和公有物理論;此后在大陸法系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法國行政法上的國家公產理論和德國的公物制度。法國國家公產理論認為,公產是依其自然屬性供公眾使用的財產,政府除了保存和維持這種財產之外無須加以干預。20世紀后該理論認為,公產制度不完全排除政府可以取得收益,公產制度和經濟收益不是對立的。[1]德國的公物制度將公共財產認定為不同于私人所有權的一種公法意義上的所有權。
我國明確將野生動物資源歸屬于國家所有。本款條文的上位法依據是憲法第九條的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將保護珍貴動物的內容寫入憲法,體現了我國對于自然資源保護的高度重視。野生動物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生態環境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及社會價值。野生動物資源所有權歸屬于國家,一方面可以強化國家對于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責任和義務,使國家能夠強有力地開展相應的管理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可以約束私人罔顧生態平衡、肆意捕獵的逐利行為。根據憲法以及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野生動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意味著:第一,國家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第二,國家保障野生動物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第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
同時,關于野生動物資源所有權的歸屬在民法典中也有規定。民法典第二百五十一條規定:“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
二、國家保障依法從事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人工繁育等保護及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國家保障依法從事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人工繁育等保護及相關活動。野生動物保護事業需要科學和系統的基礎理論研究作為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的研究組織和人員依法對野生動物開展一系列科學研究工作。對野生動物展開科學研究不僅是人類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自然的基礎和前提,更是幫助人類科學高效地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除科學研究活動外,人工繁育活動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許多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是借助外界力量保證其能夠繁衍存續的活動。根據國家林草局發布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管理規范——總則》的規定,野生動物人工繁育(wildlife husbandry,WH)是指經野生動物管理部門批準,依法從事批準范圍內的野生動物飼養管理,以及出售、購買、利用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經營活動。[2]根據目前已經公示的《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以及《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我國現在有包括梅花鹿、馬鹿和美洲鴕等在內的9種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包括巖原鯉、哲羅鮭和虎紋蛙等在內的35種水生野生動物被納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野生動物的范圍。同時,國家保障依法從事野生動物保護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對于相關組織和個人在開展科學研究、人工繁育等保護活動中所需要進行的一系列必要活動,國家依法予以保障其合法權益。
關聯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百五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利用特許辦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行政許可工作管理辦法》;《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一批)》;《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二批)》;《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三批)》。
注釋
[1]王名揚:《法國行政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頁。
[2]載行業標準信息服務平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