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年度案例集成叢書:借款擔保糾紛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
- 國家法官學院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編
- 2785字
- 2025-05-12 16:52:35
004 貸款人違反設立目的或內部規章制度訂立合同的效力認定
——某銀行訴甲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20)京02民終8546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3.當事人
原告(被上訴人):某銀行
被告(上訴人):甲公司
被告:乙公司、丙公司
【基本案情】
2010年7月6日,某銀行與乙公司簽訂《借款合同》,合同尾部簽章處,崔某以乙公司法定代表人身份簽字并加蓋公司公章。甲公司出具的股東會決議載明股東會一致同意甲公司為乙公司提供連帶責任擔保的決議。該決議加蓋了甲公司公章,全體股東簽字處有崔某、鐘某的簽字。后某銀行與乙公司、甲公司共同簽署補充協議,將還款計劃進行了調整。2010年7月7日,某銀行分別與甲公司、丙公司簽訂《保證合同》,兩份合同約定甲公司、丙公司為某銀行與乙公司在2010年7月6日簽署的《借款合同》項下的債務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某銀行按照約定向乙公司放款,乙公司自2010年9月21日起對案涉貸款本息進行還款,一直還款至2017年9月21日。之后,乙公司未有任何新的還款。
案涉《借款合同》簽署時,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崔某,2016年2月24日,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金某。案涉《保證合同》簽署時,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崔某,股東共2人即崔某和鐘某,現崔某仍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
【案件焦點】
雙方簽訂的《借款合同》和《保證合同》的效力。
【法院裁判要旨】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當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受法律保護。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某銀行與乙公司簽署的《借款合同》,未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此后,某銀行依約向乙公司發放貸款,乙公司根據合同之約定還款,以上情形足以證明《借款合同》系某銀行與乙公司之間的真實意思表示,故《借款合同》系有效合同。后乙公司未再還款,已構成違約,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某銀行要求其償還借款本金、利息、罰息、復利的訴訟請求,法院予以支持。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條、第六條、第八條、第三十二條、第五十條、第六十條、第二百零五條、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六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一條、第三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判決:
一、乙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某銀行償還截至2018年4月24日的欠款共計15223321.67元,以及自2018年4月25日起至實際清償之日止的利息、罰息、復利(按《借款合同》約定的標準結算);
二、甲公司、丙公司對判決第一項確定的乙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三、甲公司、丙公司清償連帶責任后,有權在其清償范圍內向乙公司追償。
甲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合同簽訂后,除存在法定無效情形外,應認定為有效。甲公司上訴稱某銀行的借款行為違反某銀行《進口信貸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及其操作規程的強制性要求,亦不符合其在《借款合同》中設置的放款條件,但《進口信貸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及其操作規程并非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某銀行是否違反上述規定發放貸款,均不影響涉案《借款合同》的效力。至于貸款發放是否符合《借款合同》中約定的先決條件,系合同履行問題,與合同效力無涉。《借款合同》系各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未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系有效合同。涉案《保證合同》作為《借款合同》的從合同,因不存在法定無效情形,亦為有效協議。
蓋章與簽字具有同等效力,均系對書面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確認。對自然人而言,簽字與加蓋私章都由其完成,二者具有同等效力。但公司是組織體,需要特定自然人的簽字或蓋章才能實現其意志。而該自然人也是獨立的法律主體,在此情況下,確定該自然人的行為是其自身的行為還是代表公司從事的行為就至關重要,自然人在合同書加蓋公章的行為,即表明該行為系職務行為而非個人行為,應由公司承擔法律后果,而從事職務行為的前提為,該自然人具有代表權或代理權。在我國當前法制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義從事的行為,其后果原則上均由公司承受。本案中,某銀行與甲公司的《保證合同》,在簽署該合同之前,經過甲公司股東會決議討論通過,在簽署時經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崔某簽字并加蓋公章,即便該合同上加蓋的公章非甲公司的真實公章,亦應由甲公司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且在后續合同履行過程中,甲公司參與了借款合同的補充協議的簽署,并曾就主合同項下債務進行代償,在此情形下,甲公司主張《保證合同》無效的答辯意見,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亦違背誠實信用之原則,不予支持。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后語】
合同效力制度是合同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不僅是對當事人之間合意的法律評價,更是保證交易安全、促進交易效率的關鍵一環。本案中,一審法院主要以貸款人已依約放款,借款人前期已依約還款;貸款人在借款人未能提交財務報告的情況下放款的行為視為貸款人放棄合同權利;蓋章與簽字具有同等效力,均系對書面形式意思表示的確認,且保證人參與了主合同借款合同補充協議的簽署,還曾就主合同項下債務進行代償;補充協議將還款期限延期6個月系對債務人債務的減輕而非加重,且保證人甲公司也參與了簽訂補充協議四點觀點,認為甲公司的答辯意見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亦有違誠實信用之原則,不予采信。
二審法院主要以貸款人內部發放貸款的規章制度系非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在《借款合同》中設置的放款條件,系合同履行問題,與合同效力無涉;發放貸款時先決條件是否全部滿足,不構成對借款合同主要條款的變更,亦未加重甲公司的擔保責任三點觀點,駁回甲公司的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一、二審的觀點和判決內容,暴露了市場經濟下各方交易主體存在的關于合同效力認定的“誤區”。無論是銀行還是其他企事業主體,在設立時均會在相關政府部門登記經營或者活動范圍,片面地認為超出經營或活動范圍簽訂的合同即為無效合同,有違民事法律規范的誠實信用原則,也不符合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要求。此外,銀行或其他企事業主體超出經營或活動范圍,從事一般的民事法律活動,應由相關監管部門監管或處理,而非對民事法律活動的相對人產生影響。當然,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違背公序良俗的除外。
本案中,貸款人違反合同中需要借款人達到一定條件才放款的約定,屬于貸款人放棄合同權利,不影響借款合同的效力。但是,筆者認為,如果合同約定需要借款人達到一定條件,這對保證人提供保證是有影響的,可能會影響保證合同的效力,如加重了保證人的擔保義務。顯然,本案中貸款人在借款人未提交財務報告的情況下放款,并不會加重保證人的義務,因為保證人參與了借款合同的訂立,對放款、還款的情況均是知情、認可的,不會對保證人提供保證有影響。
編寫人: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 時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