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年度案例集成叢書:借款擔保糾紛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
- 國家法官學院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編
- 3264字
- 2025-05-12 16:52:38
014 依法酌定金融機構的違約責任,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某銀行訴貿易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9)京02民終9981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3.當事人
原告(反訴被告、上訴人):某銀行
被告(反訴原告、上訴人):貿易公司
被告:宋某霖、于某祿、馬某英
【基本案情】
2014年,某銀行與貿易公司簽署金融借款合同,約定:貸款額度為340萬元,期限為三年,還款方式為按月還息,逐年歸還等比例本金;貿易公司沒有違反本合同和擔保文件項下的義務和責任,沒有發生本合同項下的違約事件,經某銀行合理判斷,貿易公司財務狀況沒有出現可能危害、延誤或阻止其履行本合同以及擔保文件項下義務和責任的不利變化時,在額度有效期限內,貿易公司可循環使用貸款額度;貿易公司信用狀況下降、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不強時,某銀行有權與貿易公司協商補充貸款發放和支付條件,或視情況自行停止貸款資金的發放和支付。同日,某銀行與于某祿、馬某英簽訂了兩份抵押合同,約定于某祿、馬某英以其所有的兩套房產為貿易公司的債務提供最高額抵押擔保,雙方辦理了抵押登記手續;某銀行與宋某霖、于某祿、馬某英分別簽訂保證合同,約定宋某霖、于某祿、馬某英對貿易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保證。
隨后,某銀行向貿易公司發放了貸款330萬元,貸款期限為自2014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20日。
貸款發放后,貿易公司每月均按時足額償還貸款利息。2015年4月1日和2016年4月6日,貿易公司分別償還貸款本金110萬元。
2015年4月、5月,貿易公司員工多次催促某銀行客戶經理辦理循環放貸手續。此外,宋某霖曾主張,如果無法辦理續貸手續,希望某銀行解押一套抵押房產。但某銀行一直未給予貿易公司回復。
2015年6月,某銀行向貿易公司發送電子郵件,要求貿易公司簽署電子郵件附件《補充協議》。該協議擬約定:貿易公司確認并同意,某銀行有權隨時撤銷貸款合同項下貿易公司尚未使用的額度,并拒絕貿易公司的提款申請。貿易公司沒有簽署《補充協議》。
2017年3月20日,貿易公司未能如期償還剩余貸款本金110萬元。
另查,根據評估,2015年4月,于某祿提供抵押的一套房產,市場價值為307.07萬元。
【案件焦點】
1.某銀行拒絕貿易公司循環使用貸款額度的行為是否構成違約;2.金融借款合同未約定金融機構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時,如何確定違約金數額;3.金融消費者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是否能夠得到支持。
【法院裁判要旨】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某銀行拒絕貿易公司循環使用貸款額度的行為已構成違約,理由為:第一,貸款合同確實約定了一系列某銀行拒絕貿易公司繼續使用剩余額度的情形,但上述情形主要限于貿易公司違反合同約定,貿易公司財務狀況出現可能危害、延誤或阻止其履行合同義務的不利變化,以及貿易公司出現信用狀況下降、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不強的情形。在2015年6月時,貿易公司并無違約行為,且根據某銀行提交的現有證據,不足以認定2015年時貿易公司財務狀況存在惡化的可能。縱使2015年煤炭能源行業總體處于下行趨勢,也不必然意味著貿易公司本身即存在信用狀況下降、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不強的情形。第二,貸款合同對于具體還款日期約定不甚明晰,縱使貿易公司存在逾期5天還款的違約行為,但這一違約行為顯著輕微,且貿易公司已經及時履行了償還本金的合同義務,沒有擴大某銀行的損失。同時,貿易公司2016年的逾期還款,不能改變2015年某銀行構成違約的事實。第三,貿易公司為訴爭貸款提供了兩套房屋作為抵押擔保,該擔保足以確保某銀行債權的實現,某銀行沒有拒絕貿易公司繼續使用剩余貸款額度的事實依據。
鑒于貸款合同并未約定某銀行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貿易公司提交了一系列證據,證明某銀行的違約行為造成了貿易公司的可得利益損失。對此,法院認定,貿易公司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其可得利益損失與某銀行的違約行為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是,法院亦認定,雖然貿易公司無法證明其實際遭受了損失,但是貿易公司舉證不能并不意味某銀行不需要承擔任何違約責任。貸款合同是某銀行提供的格式合同,在該合同的簽訂過程中,某銀行屬于談判能力較強的一方。該合同未約定某銀行的違約責任,其對此存在過錯。因此,法院酌定某銀行應承擔的違約責任,為自2017年3月21日起至貸款實際清償之日止貿易公司應承擔的貸款利息、罰息、復利。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二百零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十八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判決:
一、貿易公司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某銀行剩余貸款本金;
二、某銀行有權以于某祿、馬某英名下的兩套房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前述兩套房屋的價款優先受償;
三、宋某霖、于某祿、馬某英對本判決書確認的貿易公司的金錢給付義務承擔連帶責任保證;
四、駁回某銀行的其他訴訟請求;
五、駁回貿易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某銀行、貿易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同意一審法院裁判意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后語】
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是金融審判領域的熱點問題。《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在“五、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的審理”中明確,法院在審理金融服務的提供者與金融消費者之間形成的商事案件時,應堅持“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原則,依法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范賣方機構的經營行為。
具體到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的審理,由于金融借款合同多由金融機構提供格式合同,在合同締結的過程中,金融機構作為談判能力較強的一方,往往在合同中少約定或不約定金融機構的違約責任。法院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也常面臨金融機構的違約情形難認定、違約責任的具體數額難確定的問題。
在認定金融機構是否構成違約方面,應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第四百九十八條關于格式合同條款理解和適用的規定,對借款合同約定的金融機構的權利范圍和履約標準作出有利于金融消費者的解釋。若金融機構的行為在客觀上確實會造成金融消費者的損失,縱使金融消費者受制于法律意識水平及舉證能力,無法證明其確有損失,亦應認定金融機構構成違約,從而推動形成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交易秩序。
在認定金融機構存在違約行為后,即應對金融機構應當承擔的責任數額進行認定。在審判實務中,金融借款合同往往不會對金融機構的責任范圍進行約定。因此,在本案訴訟中,金融消費者提供了一系列證據,擬證明其因金融機構的違約行為遭受了“可得利益損失”。判定是否支持金融消費者的可得利益損失,是本案審理的一大難點。對此,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制定了一系列的認定標準。具體而言,認定可得利益損失,第一步,應基于交易性質、合同目的等因素,判斷可得利益損失屬于生產利潤損失、經營利潤損失或轉售利潤損失。第二步,應結合可得利益損失的性質,判斷該利益是否為金融機構不違約時,金融消費者必然可以獲得的利潤。換言之,即判斷金融消費者未獲得利潤,是否與金融機構的違約行為存在因果關系。第三步,金融消費者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應扣除金融機構違約時不可預見的損失和因金融消費者自身過失造成的損失。由于金融消費者的可得利益損失,往往屬于金融機構在違約時無法預見的損失,因此法院在認定相關數額時,應持較為審慎的態度。
如金融消費者確實無法證明其因金融機構違約而遭受損失的數額,且金融借款合同確沒有對金融機構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進行約定,法院應當結合借款合同的放款金額、還款方式、已還款金額、尚欠款金額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衡量,以公平、公正為基準,充分發揮自由裁量權,靈活酌定違約金的數額。總之,法院對于此類案件的審判理念,應促使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形成利益平衡,不應使金融消費者因金融機構違約而獲利,亦不應使金融消費者因舉證能力不足而無法獲得救濟。
編寫人: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 高亢
- 法律法規新解讀叢書:民法典繼承編解讀與應用(2023年版)
- 最高人民法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釋(二):理解適用與實務指南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條文精釋與實務指南:合同編(上冊)
-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釋義及實用指南
- 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釋義
- 刑法修正案(十一)條文要義:修正提示、適用指南與案例解讀
- 房屋拆遷
- 中國法院2020年度案例:雇員受害賠償糾紛(含幫工損害賠償糾紛)
- 中國法院2016年度案例:物權糾紛
- 中國法院年度案例集成叢書:借款擔保糾紛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解讀與適用
- 知識產權:技術顛覆背后的法律智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釋義
- 商事合同風險及其防范:以案說法
- 法律法規新解讀叢書:民法典物權編解讀與應用(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