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良資產處置與催收法律實務
- 莫非編著
- 7字
- 2025-05-14 15:19:06
第一章 債權轉讓
一、債權轉讓快速入門
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非金融機構的不良債務催收,債權人通過債權轉讓來變現,都是高效的處置方式。
根據《民法典》第545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法定情況的除外。第546條規定,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轉讓的通知不得撤銷,但是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第547條進一步規定債權人轉讓債權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是該從權利專屬于債權人自身的除外。受讓人取得從權利不因該從權利未辦理轉移登記手續或者未轉移占有而受到影響。
1.債權轉讓的客體
不良資產大致上可分為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和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
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經營中形成、通過購買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貸資產和非信貸資產,如不良債權、股權和實物類資產等[1]。在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中,占比最大的是不良貸款。根據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的《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銀發〔2001〕416號)[2],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即為不良貸款。
而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是指非金融機構所有,但不能為其帶來經濟利益,或帶來的經濟利益低于賬面價值,已經發生價值貶損的資產(包括債權類不良資產、股權類不良資產、實物類不良資產),以及各類金融機構作為中間人受托管理其他法人或自然人財產形成的不良資產等其他經監管部門認可的不良資產[3]。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認定較為復雜。對此,《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開展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特別強調,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符合“真實”“有效”“潔凈”三個原則。如果無法達到該標準,那么以化解不良資產名義實質進行融資的資產轉讓將會認定為無效。[4]
實踐中的不良資產,以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為主。非金融機構的債權也可以使用類似的機制進行轉讓。
2.收購不良資產的相關主體
不良資產收購的主體方一般稱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m,AMC),目前國內AMC行業呈現“5+2+AIC+N”的多元化模式。
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際,中國的銀行信貸資產出現危機,于是,為化解金融風險,1998年,國務院籌劃設立不良資產專業處置機構。同年4月,信達資產在北京掛牌成立,成為國內首家AMC,承接建設銀行3730億元不良信貸資產。緊接著華融資產、長城資產和東方資產也在同年10月相繼成立,并分別承接工行、農行和中行4007億元、3458億元和2674億元的不良信貸資產,四家AMC合計接收了約1.5萬億元的不良貸款。[5]在此后長達20年的時間里,一直維持著四大全國性AMC的格局。2020年3月16日,原銀保監會[6]批復,同意建投中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轉型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并更名為中國銀河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5”代表以下5家全國性AMC,包括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長城資產管理公司、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后來成立的銀河資產管理公司。
“2”是指根據原銀保監會規定,每個省最多可設置2家地方性AMC。截至2022年3月,全國地方性AMC共59家。
此外,“AIC”(Financial Asset Investment Company)是指國有五大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N”代表眾多未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復,非持牌從事不良資產業務的民企和外資AMC。
3.債權轉讓的方式
(1)批量轉讓與單戶轉讓
批量轉讓不良資產(3戶/項以上)是金融企業對一定規模的不良資產進行組包,轉讓給不良資產經營主體的行為。根據一系列規定[7],“批量轉讓不良資產”的范圍為金融企業在經營中形成的不良信貸資產和非信貸資產,即認定為次級、可疑、損失類的貸款、已核銷的賬銷案存資產、抵債資產、其他不良資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根據2021年1月7日,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個人不良貸款已被納入可批量轉讓的范疇之中,批量受讓個人不良貸款不受區域限制。參與試點的個人貸款范圍以已經納入不良分類的個人消費信用貸款、信用卡透支、個人經營類信用貸款為主。針對批量受讓的個人不良類貸款,資產管理公司應當建立完善與試點業務相關的催收制度,投訴處理制度,并配備相應機構和人才隊伍,在清收方式上,資產管理公司針對批量收購的個人貸款,只能采取自行清收、委托專業團隊清收、重組等手段自行處置,不得再次對外轉讓,禁止暴力催收不良貸款。
于當前監管要求,批量轉讓系指3戶以上、2戶以下的不良資產轉讓均應屬于單戶轉讓,單戶轉讓較為簡單。《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參與該試點工作的不良資產轉讓銀行為18家,即6大國有商業銀行和12家股份制銀行,試點參與不良資產收購的機構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符合條件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根據該通知要求,參與試點的商業銀行可以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受讓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內的銀行單戶對公不良貸款。
(2)公開轉讓與非公開轉讓
不良資產的轉讓方式可以分為公開轉讓與非公開轉讓兩種類型。
對于不良資產的一級市場交易,也即不良資產批量從金融機構轉讓至持牌不良資產經營機構這一過程,必須采用拍賣、招標、競價等公開轉讓方式進行。
對于不良資產的二級市場交易,也即五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銀行系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外資資產管理公司在受讓不良資產后的對外轉讓過程中,可以采取非公開轉讓的方式即協議轉讓。但根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修訂)》(財金〔2008〕85號)的規定,未經公開競價處置程序,即便在二級市場交易,也不得采取協議轉讓方式向非國有受讓人轉讓資產。對于持有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債權資產進行出售時,應提前15天書面告知國有企業及其出資人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
(3)跨境轉讓
目前,不良資產收購轉讓業務主要集中于境內,但不可否認的是,跨境轉讓也逐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2014年后,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相關監管部門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開展不良資產涉外轉讓業務進行了特殊規定,其轉讓流程被極大地簡化。如《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改進和調整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匯發〔2014〕2號)中,就對境外投資者受讓境內不良資產外匯管理進行大規模的簡化:
●取消國家外匯管理局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外處置不良資產涉及的外匯收支和匯兌核準的前置管理。
●簡化境外投資者受讓境內不良資產登記手續。有關主管部門批準境內機構向境外投資者轉讓不良資產后30日內,受讓境內不良資產的境外投資者或其境內代理人應持規定要求的材料到主要資產所在地外匯局或其境內代理人所在地外匯局辦理境外投資者受讓境內不良資產登記手續。
●取消外匯局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收入結匯核準,改由銀行直接辦理入賬或結匯手續。
●取消外匯局對境外投資者處置不良資產所得收益購付匯核準,改由銀行審核辦理。
●因境外投資者受讓境內不良資產導致原有擔保的受益人改變為境外投資者的,該擔保不納入對外擔保管理。而且境外投資者受讓境內不良資產后新發生的對外擔保,按照現行對外擔保外匯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同時,《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外處置不良資產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5〕3號)規定,經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外處置不良資產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收到對外處置不良資產的對價款后,可持規定要求的材料直接到銀行辦理入賬及結匯手續。但因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外處置不良資產導致原有擔保的受益人改變為境外投資者的,以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外處置不良資產后新發生的跨境擔保,按照現行跨境擔保外匯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外處置不良資產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5〕3號)還規定,經主管部門批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外的其他境內機構對外處置不良資產,可參照該通知辦理。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布的《關于做好對外轉讓債權外債管理改革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外資〔2016〕1712號)規定,境內金融機構向境外投資者轉讓不良債權,形成境內企業對外負債,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推進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有關規定[8],統一納入企業外債登記制管理。境內金融機構對外轉讓不良債權登記需要提交的申請材料,境內金融機構收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出具的登記證明后,可向外匯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外債登記及資金匯兌手續。由此,在債權外債管理簡化的助推下,對外不良資產轉讓業務的口徑逐漸打開。
國家還鼓勵部分省市采用試點地區試行方式對不良資產跨境轉讓業務進行區域性探索。其中,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于2020年3月30日頒布了《關于外匯管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15號文),明確指出,按照風險可控、審慎管理的原則,允許粵港澳大灣區內試點機構對外轉讓銀行不良貸款和銀行貿易融資,并配套了相應的操作指引。15號文是對2018年批準廣東金融資產交易中心開展不良資產跨境業務試點的進一步延伸。
2020年4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保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提出穩步擴大跨境資產轉讓業務試點,探索擴大跨境轉讓的資產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