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近代仲裁剪影
公元十五世紀末,西班牙在資助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通過對新大陸的瘋狂殖民掠奪,一躍成為世界強國、海上霸主。十六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線和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擁有百余艘戰艦、三千余門大炮、數以萬計的士兵的強大海上艦隊。這支艦隊橫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無敵艦隊”。
西班牙的成功引起了英國的垂涎,伊麗莎白女王向海盜頒發私掠許可證,于是,打劫西班牙或葡萄牙商船在英國成為一項合法的行為。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吉利,英西海戰爆發,英國海軍以逸待勞,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大敗“無敵艦隊”,從此西班牙一蹶不振,霸主易位,開啟了世界經濟的大英帝國時代。
英國代替西班牙控制了海上交通線,國際貿易迅猛發展,貿易糾紛也越來越多,在英國王室法庭法官們的眼里,商事仲裁成了一塊香噴噴的大蛋糕,但這塊蛋糕被民間的商人法庭牢牢抓在手里。怎樣才能奪過來呢?這些“身經百戰”的法官們心里明白,習慣的力量很難改變,唯一的方法是弱化商人法和商人法庭本身的權威。王室法庭想出了一招釜底抽薪的方法:通過立法規定,對商人法庭判決不服的,可以向王室法庭上訴。上訴機制建立后,在實際仲裁案件的操作中,商人法庭的裁決看起來便不再那么具有決定性,商人法庭的權威不斷被削弱。
1609年,商人法庭對維納爾案(Vynior's Case)的裁決被王室法庭撤銷,終審法官愛德華·柯克勛爵在法官意見中寫道:盡管一個人必須服從仲裁裁決,但他仍可撤銷仲裁裁決,仲裁員的目的是尋求一個適當的妥協,而法官的目的是對案件的是非曲直進行裁決。該案實際上撤銷了根據商業法仲裁商事糾紛的保證。從此以后,商人法庭在英國基本消失,在其他國家也難以幸免。1803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最高法院開始駁回那些他們認為不符合法律和事實的仲裁案件。1807年,紐約州規定,商人陪審團不應再涉足商事案件。后來,美國各州陸續由法庭接管商事糾紛,取得了對執行商事糾紛裁決的壟斷權。在隨后的半個多世紀里,民間商事仲裁基本沒落。
在英國商人法庭和王室法庭爭權奪利得不可開交的時代,明王朝的萬歷皇帝依然堅定不移地執行著先祖朱元璋制定的《教民榜文》:民間戶婚、田土、斗毆、相爭一切小事,不許輕便告官,務要經本里甲老人斷決,若系奸盜、詐偽、人命重事,方許赴官陳告。若不經由者,不問虛實,先將告人杖斷六十,仍發里甲老人理斷。里甲老人的職能相當于漢代的鄉三老,中國人歷經了一千八百年的風風雨雨,糾紛解決由本族德高望重的老人來仲裁的機制仍然沒有改變。歐洲工商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中國還在堅持數千年來重農抑商的傳統,直到工業化的英國人的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朝國門,這頭東方睡獅才漸漸蘇醒。
再來看看西方,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占據優勢的北方軍對南方軍進行了海上封鎖,南方種植園的農產品在銷往英國的過程中出現大量被扣押或擊沉等不可控因素,因購買、運輸、銷售農產品而產生的合同訴訟堆積如山,需要花費數年才能審理完畢,商人們無法容忍如此漫長的訟期,便又想起已經銷聲匿跡兩百多年的商人法庭,其快捷廉價的審判對商人們來說無疑是久旱之甘露:利物浦棉花聯合會首先在合同中載入仲裁條款,其他商會也紛紛跟進和采用。短短數日內,從大宗商品(玉米、油菜籽、棉花、咖啡等)的交易開始,到倉儲商、物流商、生產商,再到建筑、工程、房地產、服務商等,紛紛重新啟用民間仲裁制度,保障交易的糾紛不進入官方法庭。
初期的南北戰爭只是為了促成國內的統一,但后來,它不但演變成了一場解放黑奴的種族革命,還從側面促進了仲裁制度的復興。1889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的仲裁法,1892年11月23日,世界上第一個仲裁常設機構——倫敦仲裁院成立。隨后數十年里,各國紛紛響應,1917年,瑞典建立了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1921年,日本建立了海運集會所,1926年,美國建立了仲裁協會。
盡管在某段特定的歷史時期里,行政和人為對仲裁的干預取得了一時的勝利,但并未敵過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現代仲裁制度歷經波折,終于迎來了破繭成蝶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