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道路交通事故

一、道路交通事故概念

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第5項規定:“‘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

法律所規定的交通事故的概念包含如下三個方面含義:

(一)車輛

“車輛”是構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體。只有涉及車輛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才能構成道路交通事故。沒有車輛在道路上發生任何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均不能稱為道路交通事故,如行人被路邊倒塌的廣告牌砸傷、行人掉入道路上沒蓋的窨井、行人在道路上相互碰撞摔倒受傷,又如飛行器墜毀造成道路上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等。

《道路交通安全法》以“車輛”取代了《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的“車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這不僅是字面上的表述不一致,從不同側面上強調道路交通事故的主體,而實質上也有所區別。前者強調道路交通事故發生主體使用了“車輛”,車輛與車輛之間的道路交通事故、車輛與行人之間的道路交通事故;后者強調道路交通事故主體的參與人員,這些主體人員均與車輛密切相關。道路交通安全法對主體無限制,既包含自然人,也包含非自然人,非自然人是指道路建設、維護部門、車輛保養單位,以及其他非自然人因過錯造成的事故,而原事故責任主體僅限于自然人。

(二)過錯和意外

1.過錯

過錯是交通事故當事人在交通事故所發生過程中的主觀方面的表現,包括故意和過失。交通事故絕大部分為過失所致,也存在極少數的交通事故為故意所致。

過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事故結果的發生在主觀上存在過失?!缎谭ā返?5條第1款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交通肇事罪就是典型的過失犯罪。

過失不排除交通事故當事人“故意”違反交通安全法律和法規,但不希望發生交通事故的損害后果。

故意是指交通事故當事人故意違反交通安全法律和法規,并且積極追求交通事故的損害后果的發生。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往往構成故意犯罪。如駕駛車輛故意撞擊行人,可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用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如故意制造事故造成機動車輛損失,可構成保險詐騙罪、損毀公私財物罪等。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僅造成肇事人本人的生命健康的損害及其財產損失,沒有社會危險性,也無須對他人承擔民事責任,也構成道路交通事故。

2.意外

所謂“意外”是道路交通事故肇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避免的。如山體滑坡致使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橋梁突然斷裂致使橋面上行駛機動車輛墜入水中等。如果能夠預見事故的發生,因為輕信能夠避免,稱之為過于自信過失;如果應當預見事故的發生,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稱之為疏忽大意過失。如果有辦法避免事故的發生,因為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事故發生的措施,也應當認為屬于過失。無法預見、無法避免不是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所能認識到的,與是否違反交通安全法律和法規無因果關系。

(三)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

如果車輛與車輛之間發生輕微碰撞,沒有駕駛人員受傷和財產損失,不能稱之為道路交通事故。如果車輛撞倒行人,行人沒有任何損傷,也不能稱之為道路交通事故。沒有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這就是民法上所說的“無損失,無賠償”即“等價有償”的原則,那么,也就不存在任何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

二、道路與車輛

(一)道路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第1項規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钡缆钒韵路秶?/p>

1.公路,是指經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定的城間、城鄉間、鄉間能行駛汽車的公共道路(包括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公路網,由各級組成的網狀系統。全國公路網分為干道網和地方道路網。在我國,干道網內有國家干道和?。ㄗ灾螀^)干道。國家干道包括國際性公路和聯系國內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國內。省(自治區)干道工礦聯系?。ㄗ灾螀^)內各重要城市、較大工礦企業的國內。地方道路網包括聯系縣內城鄉的公路和農村道路。

我國公路根據其使用任務、性質和交通量情況分為五個等級:

(1)高速公路,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和線型標準;

(2)一級公路,連接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通往重點工礦區,供汽車分道行駛并部分控制出入,部分立體交叉;

(3)二級公路,連接政治、經濟中心或大工礦區等地的干線,或運輸任務繁忙的城郊公路;

(4)三級公路,溝通縣及縣以上城市的一般干線;

(5)四級公路,溝通縣、鄉、村的支線。

2.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具備一定技術條件的道路、橋梁及其附屬設施。1996年6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對城市道路規劃、建設、養護、維修和路政管理作了詳細規定。

3.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如鐵道路口、渡口、工礦廠區、建筑工地、田間、機關、學校、企業等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道路。

4.公共廣場,是指城市規劃在道路用地范圍內,專供公眾集會、步行和交通集散的場地,一般分為城市中心廣場、站前廣場、民用航空候機室前廣場、交通廣場等。

5.公共停車場,是指規劃在道路用地范圍內專門劃設出來,供車輛停放的車輛集散地,是道路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車輛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第2項規定:“‘車輛’,是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第3項和第4項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作了明確規定?!皺C動車”,是指以動力裝置驅動或者牽引,上道路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者用于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專項作業的輪式車輛?!胺菣C動車”,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驅動,上道路行駛的交通工具,以及雖有動力裝置驅動但設計最高時速、空車質量、外形尺寸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

“電動自行車”為非機動車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動自行車的速度和重量已達到摩托車的水平。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發生率遠高于其他車輛,包括非機動車和機動車。有些地區將部分電動自行車納入“機動車”管理,并且將電動自行車發生的交通事故按照機動車的交通事故進行處理。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7)第3.6.2條有關電動輕便摩托車的規定:最大設計車速不大于50km/h,電機額定功率總和不大于4kW。

《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GB 17761—2018)第4.1條規定電動自行車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a)具有腳踏騎行能力;

b)具有電驅動或/和電助動功能;

c)電驅動行駛時,最高設計時速不超過25km/h;電助動行駛時,最高設計時速不超過25km/h。電動機不得提供動力輸出;

d)裝配完整的電動自行車的整車質量小于或等于55kg;

e)蓄電池標稱電壓小于或等于48V;

f)電動機額定連續輸出功率小于或等于400W。

《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第6.1.1.1條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車速應不超過25km/h。第6.1.3條規定,整車質量,應不大于55kg。

不符合以上“技術要求”規定,是電動自行車檢驗的否決項目。

三、道路交通事故的構成要件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構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要件。

(一)車輛要件

道路交通事故的主體是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與交通活動無關的人員不能成為交通事故的主體。在交通事故的主體中,一方或多方使用了車輛,車輛包括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沒有車輛不能構成道路交通事故。

(二)道路要件

交通事故應發生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道路上。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在判斷事故是否發生在道路上時,應著重勘查確定事故發生時車輛所在的位置是在道路上。

(三)運動要件

在道路上車輛必須是運動時發生的事故,車輛行駛或停放過程中是運動,車輛停車后溜滑也是運動。車輛的運動可由自身動力驅使,也可由外力驅使。例如,車輛停車后溜滑、停在路邊的車輛被過往車輛碰撞或刮擦發生的事故是道路交通事故。又如,駕駛員在道路上推動摩托車撞傷行人、乘車人在車輛行駛中從車上跳下受傷也是道路交通事故。但乘車人在車輛停穩后才從車上跳下摔傷,則不屬于道路交通事故。

(四)后果要件

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必須造成一定損害后果,有人身死亡和或財產損失,財產損失為直接損失,正常不包括間接損失。沒有損害后果則不能算是交通事故。雖然有損害后果,但不一定是交通事故,只有損害后果與交通事故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若與交通事故無因果關系,則不是交通事故。在特殊情況下,財產損失包括間接損失。如果受害人以被損車輛正用于貨物運輸或者旅客運輸經營活動,要求賠償被損車輛修復期間的停運損失的,按照《民法典》的規定,事故責任者應當予以賠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张家港市| 乡宁县| 石家庄市| 桃园县| 杭锦后旗| 时尚| 樟树市| 德江县| 山阳县| 土默特右旗| 藁城市| 龙南县| 灵石县| 佛冈县| 淳安县| 建始县| 南投市| 德昌县| 华安县| 石首市| 夹江县| 锡林浩特市| 增城市| 聊城市| 永城市| 旌德县| 阳西县| 陕西省| 泸定县| 左贡县| 遵义市| 漯河市| 平湖市| 北川| 天柱县| 潼南县| 仪征市| 新河县| 长宁县|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