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道路交通事故報警的受理與處理

一、報警的受理

(一)報警

報警是報告警情的簡稱。它是指報警人向公安機關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揮中心或者值班室報告發生交通事故有關情況的過程。

1.報警依據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以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公安部第146號令)等相關法律規范的規定,下列情況當事人應當保護現場并立即報警:

(1)發生死亡事故、傷人事故的;

(2)發生財產損失事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駕駛人無有效機動車駕駛證或者駕駛的機動車與駕駛證載明的準駕車型不符的;

2)駕駛人有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嫌疑的;

3)駕駛人有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嫌疑的;

4)機動車無號牌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號牌的;

5)當事人不能自行移動車輛的;

6)一方當事人離開現場的;

7)有證據證明事故是由一方故意造成的;

8)當事人對交通事故事實及成因有爭議的。

發生財產損失事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車輛可以移動的,當事人應當組織車上人員疏散到路外安全地點,在確保安全的原則下,采取現場拍照或者標劃事故車輛現場位置等方式固定證據,將車輛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點后報警:

1)機動車無檢驗合格標志或者無保險標志的;

2)碰撞建筑物、公共設施或者其他設施的。

載運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品車輛發生事故的,當事人應當立即報警,危險物品車輛駕駛人、押運人應當按照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有關操作規程的規定,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

2.報警方式

目前,報警方式主要是電話報警,即報警人用電話撥打專用的交通事故報警號碼(122或110)來報警,由設區的市、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揮中心或者值班室(以下簡稱指揮中心)設專人負責24小時負責值班備勤,負責接受交通事故報警。

3.報警的形式和時間

(1)發生交通事故后,當事人當場報警,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事故當事人在事故現場立即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報警。

(2)發生事故后,其他人當場報警,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其他車輛駕駛人、乘車人或者過往行人等其他人在事故現場,立即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報警。

(3)當事人撤離事故現場后報警,是指交通事故發生后,當事人沒有在事故現場即時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報警,而是相隔一段時間,撤離事故現場之后再報警。

(二)接警

接警是接受報警的簡稱,是指指揮中心接到道路交通事故報警后,記錄報警和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有關情況的過程。交通事故接警來源于巡邏民警發現、監控器攝錄、當事人報案、群眾報案、群眾檢舉(如逃逸事故)、其他部門聯動等渠道。

指揮中心接到道路交通事故報警的,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16條規定的內容進行詢問并做記錄,制作《受案登記表》。《受案登記表》應記錄下列內容:

(1)報警方式、時間,報警人姓名、聯系方式,電話報警的,還應當記錄報警電話;

(2)發生或者發現道路交通事故的時間、地點;

(3)人員傷亡情況;

(4)車輛類型、車輛號牌號碼,是否載有危險物品以及危險物品的種類、是否發生泄漏等;

(5)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還應當詢問并記錄肇事車輛的車型、顏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逃逸駕駛人的體貌特征等有關情況。

報警人不報姓名的,應當記錄在案。報警人不愿意公開姓名的,應當為其保密。

二、報警的處理

(一)處警預案

處警預案是指根據預測,對潛在的或者可能發生的交通事故的類別和影響程度,而事先制訂的應急處置方案。它屬于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計劃的一類,且具有專一性、專業性、周密性、時限集中性等要求。

依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規定,交通事故處警預案包括以下內容:

(1)需要適用一般程序處理的,通知事故處理民警趕赴現場,并調派支援警力趕赴現場維護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

(2)需要現場救援的,立即通知相關單位救援人員、車輛趕赴現場;

(3)屬于上報范圍的,立即報告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并通過本級公安機關報告當地人民政府;

(4)需要堵截、查緝交通肇事逃逸車輛的,通知相關路段執勤民警堵截或查緝過往車輛,通報相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布控、協查;

(5)載運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品車輛發生事故的,立即通過本級公安機關報告當地人民政府,通報有關部門及時趕赴事故現場;

(6)營運車輛、校車發生人員死亡事故的,通知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

(7)造成道路、供電、供水、燃氣、通訊等設施損毀的,通報有關部門及時處理;

(8)屬于應急處置范圍的,指揮中心應當立即報告公安機關有關負責人,并啟動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

(9)屬于重大敏感的道路交通事故,指揮中心應當及時通報公安機關新聞輿論部門、網絡安全保衛部門及其他相關單位,同步做好輿情導控等工作。

(二)處警記錄

指揮中心處置道路交通事故警情時,應當記錄下列內容:

(1)處警指令發出的時間;

(2)接受處警指令的人員姓名;

(3)處警指令的內容;

(4)通知聯動單位的時間;

(5)向單位領導或上級部門報告的時間、方式以及批示和指示情況;

(6)處警人員到達現場以及現場處置結束后,向指揮中心報告的時間及內容。

(三)道路交通事故出警

出警是指交通警察接受出警指令后,離開當時所在的場所,趕赴事故現場的行為過程。需要派員到現場處置的,一般由指揮中心指派就近執勤的交通警察立即趕赴現場進行先期處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2條第1款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到交通事故報警后,應當立即派交通警察趕赴現場,先組織搶救受傷人員,并采取措施,盡快恢復交通。”

1.值班備勤制度

由于交通事故發生具有偶然性、突發性等特點,因此,為了保證能夠及時趕赴交通事故現場,《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第13條規定,設區的市、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事故處理機構應當建立24小時值班備勤制度,并根據轄區道路交通事故情況,確定值班備勤人數。值班備勤民警不得少于二人。

2.快速出警

根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出警法定依據,接到出警指令后,按照“就近處警、先期處置”原則,下達“先期處置出警”指令和“根據分工出警”指令,白天應當在5分鐘內出警,夜間應當在10分鐘內出警。趕赴事故現場的民警根據需要攜帶下列裝備:

(1)穿著反光背心,夜間佩戴反光或者反光器具。遇有載運危險物品車輛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據需要穿著防護服,佩戴防護用具。

(2)事故現查勘查車,并裝備下列器具:

1)警燈、警報器、擴音設備等警示器材;

2)現場勘查工具、宣傳照明設備等勘查器材;

3)車輛破拆工具、急救包等救援工具;

4)反光或者反光錐筒、警戒帶、警告標示、告示牌等安全防護器材;

5)其他必需的裝備。

(3)勘驗用具,勘驗用具通常包括:

1)放大鏡、痕跡物證提取工具、物證收集袋等勘驗工具;

2)標記用筆、測量工具、指南針、現場勘查筆錄紙、繪圖紙、筆、尺等記錄、繪圖用具;

3)攝像機、照相機等拍攝照片用具;

4)詢問、訊問筆錄紙、印泥等現場調查用具;

5)其他必需的用具。

(4)約束帶、警繩、手銬、警棍等其他警用器材。

3.出警報告

交通警察到達事故現場后,應當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第18條的規定,及時向指揮中心報告到達時間和事故發生地點、事故形態、車輛類型、乘載人員、道路通行、初查后果等現場簡要情況,需要增加救援人員或者裝備的,一并報告。

三、特殊交通事故報告要求

特殊交通事故是指群死群傷、經濟損失特別巨大、裝載危險物品車輛、高速公路多車相撞、涉及特殊人員或特殊車輛的傷人事故和死亡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到特殊交通事故報告后,應當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逐級上報。

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情形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立即通過本級公安機關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并逐級上報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1)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

(2)接送學生、幼兒車輛發生事故造成學生、幼兒受傷的;

(3)高速公路上發生單起或者連續發生多起事故涉及五輛以上機動車的;

(4)傷人事故涉及現役軍人、公安民警或者軍車、警車的;

(5)造成外國人、港澳臺人員受傷的;

(6)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要求上報的其他情形。

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情形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立即通過本級公安機關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并逐級上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1)一次死亡五人以上的;

(2)載運危險物品的車輛發生泄漏、爆炸、燃燒的;

(3)發生大中型客車翻車、墜車、燃燒的;

(4)接送學生、幼兒車輛發生事故造成學生、幼兒死亡或者五人以上受傷的;

(5)高速公路上發生單起或者連續發生多起事故涉及十輛以上機動車,或者造成單向或雙向交通中斷的;

(6)死亡事故涉及現役軍人、公安民警或者軍車、警車的;

(7)造成外國人、港澳臺人員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傷的;

(8)應當上報的其他情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漳平市| 恩施市| 乳山市| 泰顺县| 安达市| 子长县| 武定县| 河东区| 宜昌市| 张家口市| 江达县| 襄樊市| 黄龙县| 建平县| 彭泽县| 华亭县| 娄底市| 敦煌市| 灵丘县| 淮南市| 和平区| 若羌县| 司法| 桦川县| 靖宇县| 枣庄市| 镇平县| 寿光市| 句容市| 游戏| 榆树市| 高平市| 青河县| 江阴市| 乾安县| 丰宁| 唐山市| 临泽县| 静安区|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