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交通事故檢驗鑒定與賠償實務全書(上冊)
- 邱云亮 戴曉明主編
- 2796字
- 2025-05-14 15:46:31
第三節 道路交通事故現場保護
一、道路交通事故現場保護的概念及作用
交通事故現場保護,是指為了交通事故現場保持事故發生后的原始狀態,使痕跡、物證免遭破壞,對事故現場采取的一種保全措施。即保護事故現場的肇事車輛、傷亡人員、各種物品、痕跡物證的原始位置和狀態不被改變。
交通事故發生后,現場往往有大量的圍觀者和過往車輛,在不同程度上會給現場勘查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甚至使事故現場遭到破壞,痕跡被踐踏得模糊不清,又易發生連鎖事故或者偷盜、哄搶物品的治安案件。因此,應當保護好現場,盡最大努力使現場保持原始狀態,使痕跡物證免受破壞;防止二次及連鎖事故的發生,保護勘查人員、當事人、圍觀群眾等現場人員的安全;保護現場遺留的相關物品,以保證現場處置工作有序、順利進行,提高現場勘查、調查取證的工作質量,為交通事故處理依法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二、交通警察保護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的方法
(一)適用簡易程序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的保護
1.交通警察應穿著反光背心,駕駛警用摩托車的應戴安全頭盔,開啟警燈。
2.交通警察應注意檢査事故車輛是否設置警告標志或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如果當事人沒有這樣操作,應及時責令當事司機在車身后設置警告標志或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夜間還須責令當事司機開啟示廓燈、尾燈并按規定設置明顯標志,同時要將司機及乘車人疏導到路邊,保證其安全。
3.有條件的應及時引導事故車輛停到不妨礙交通的安全地方。
4.如果必須在道路上處理該起事故,警用車輛應停在事故現場來車方向50米的地方,摩托車橫向、警用汽車斜向停放,以防止其他駛來車輛撞到警車,導致警車駛向事故現場對其中的人員造成傷害。如果事故現場靠近路邊或中央隔離帶,車輛停放時應與路邊或中央隔離保持1米左右的距離,為交通警察、事故當事人留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5.如需對現場進行勘查,應根據有關規定設置發光或反光錐桶、警告標志、告示牌等。
(二)適用一般程序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的保護
1.交通警察到達事故現場后,要迅速設置警示標志、警示牌,停放好警車,劃定警戒區,在現場周邊設立警戒隔離帶,并根據現場區域情況設置負責警戒的交通民警。
2.負責警戒的交通民警必須穿反光或發光背心,持發光指揮棒,面向來車方向觀察情況,發現危險立即通知勘査人員撤離。
3.負責警戒的交通民警應同時兼顧指揮疏導來往的車輛,慢行通過。有條件的可使用車載可變信息屏顯示文字、標志,引導車輛、行人繞行。
4.需要丈量或勘査路面痕跡時可采取短時間斷流措施,確保現場勘查人員的安全。對視線不良、車速快、交通情況復雜的道路交通事故現場應采取堅決果斷的斷路措施,并在事故現場來車方向的道路進口處設置禁止駛入標志,在道路出口處實施分流。
5.現場勘查警車應停在事故現場來車方向警示標志起始點,并開啟警燈,夜間還須開啟報警閃光燈和示廓燈。救護車、消防車等參與現場急救的車輛停在便于采取措施、盡量不破壞現場的地方。其他參與現場工作的車輛,應停放在現場防護范圍內不影響現場勘查的地方,有警燈的要閃爍,直到現場清理完畢。
6.警示標志的設置應參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第33條的規定:
交通警察到達現場后,應當根據現場情況利用警戒帶、錐筒等劃出警戒區,白天在距離現場來車方向50~150m外或者路口處放置發光或者反光錐筒和警告標志,并指派專人負責現場安全警戒,指揮疏導過往車輛。夜間或雨、雪、霧、冰、沙塵等特殊氣象條件下,應當增加發光或反光錐筒,延長警示距離。遇有群死群傷的交通事故現場,應當擴大警戒區范圍,在現場警戒區外圍設置緩沖區或者預警區,防止無關人員靠近警戒區。
高速公路應當停放警車示警,白天應當在距離現場來車方向200m外,夜間或雨、雪、霧、冰、沙塵等特殊氣象條件下,在距離現場來車方向500~1000m外,設置警告標志和減(限)速標志,放置發光或者反光錐筒。
事故現場道路不具備條件的,可以適當縮短標志、錐筒的設置距離。
(三)特殊事故現場的安全防護
1.運載易燃、劇毒、易腐蝕、放射性等危險物品的車輛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現場保護的方法。
(1)交通警察立即通過本級公安機關報告當地人民政府,盡可能查清泄漏物的種類、屬性和泄漏源,向消防部門、醫療急救、工程搶修和環保等部門通報現場初步情況并通知有關部門及時趕赴事故現場;
(2)根據危險物品泄漏的程度,或可能造成的損害范圍劃定現場警戒區域,實施道路交通管制,禁止車輛和行人進入警戒區域;
(3)在現場開辟專用通道,供公安、消防、急救、搶險、環保等部門的車輛通行;
(4)在有關部門到達之前,做好現場保護和有效控制工作,勘查人員不得擅自進入現場,待安全隱患排除后,才能進入現場勘査取證。
2.對載運傳染病病原體的車輛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現場保護的方法。
(1)交警必須穿防護服到達現場;
(2)應限制事故當事人離開車輛;
(3)在事故現場周圍小范圍內設置內層警戒帶,勘查現場的民警也不得進入;
(4)車輛可以繼續行駛的應放行,對于不能行駛的車輛應通知有關部門進行處置。
3.有爆炸可能的事故現場保護的方法。應立即通知有關專業部門到現場處理險情,同時迅速疏散現場人員到安全區域,并切斷交通。
4.事故現場如有瀕臨倒塌和墜落的建筑物、電桿、樹木、車輛和其他物體時,應首先通報有關部門及時處理,疏散建筑物內人員和圍觀人員,然后再設法固定。對要倒塌的建筑物、電桿、樹木等,可以用木棍鐵架等支撐,對無法支撐的應劃定警戒范圍,禁止人員進入。對要墜落的車輛、物品可以用起重車起吊,用繩索捆綁或者用石塊塞墊,在操作時要注意安全。
(四)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微量物證的保護
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留下的微量物證主要包括油漆、纖維、橡膠顆粒、血液痕跡及毛發等與事故有關的微量物質。這些物質雖然數量較少,但對于認定事故的性質、確定事故的責任卻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微量物證數量較少,在現場勘查時不易發現,且容易被破壞,使得微量物證的保護顯得格外重要。由于微量物證不易發現、保護,但容易提取,因此,發現微量物證應及時提取。如果不便提取,應用明顯的標記加以標示。遇有下雨、下雪、刮風等天氣,可以用席子、塑料布等遮蓋物加以遮擋。在對現場進行保護的同時,還應兼顧現場搶險與現場急救的需要,對于變動現場應分清哪些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哪些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變動現場是否出于逃避責任的目的等。
(五)對需要移動的物證、物品的保護
對現場因搶救和疏導交通需要移動的受傷人員、尸體、車輛、物證等應注意標記其所在的原始位置以及形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拍照或者攝像后描繪其在道路上所處的位置。
三、車輛駕駛人及乘車人的交通事故現場保護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條的規定,在道路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位置。乘車人、過往車輛駕駛人、過往行人應當予以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