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才是清朝4:雍正王朝(第2版)
- 鹿鼎公子
- 3445字
- 2025-05-12 17:12:22
淡泊是一種策略
這本書我們要講述清朝歷史上較有爭議的皇帝:雍正。
雍正的原名是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的第四子,出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即公歷1678年12月13日。胤禛出生的時候平淡無奇,沒有任何祥瑞。
胤禛是康熙的第十一個兒子,因為前面夭折了不少,所以胤禛排到了第四位,前面有三個哥哥,分別是胤禔、胤礽和胤祉;就排行來說,胤禛算是年長的兒子,這對于他將來競爭皇位是有利的。
我們再說說胤禛的母親吧。烏雅氏是蒙古女人,隸屬滿洲正黃旗,父親威武是個護軍參領。胤禛的母親出身并不高貴,胤禛誕生的第二年她被封為德嬪。不過,胤禛沒有太多的時間享受母愛,胤禛幼年是由皇貴妃佟佳氏撫養的,她是一等公佟國維的女兒,在逝世前被冊立為皇后。康熙為什么把胤禛交給皇后撫養呢?因為這位皇后在胤禛五歲那年生了一個女兒,卻不幸夭折了,喜歡孩子的她悲痛不已。所以,看到胤禛活蹦亂跳的樣子,康熙就想到了應該把他過繼給佟佳貴妃。
佟貴妃對胤禛非常喜愛,視如己出,不幸的是六年后她忽然一病不起。這一年胤禛十一歲。得知佟貴妃病危的消息,康熙在她逝世的前三天封她為皇后。有的讀者可能奇怪了,康熙不是很寵愛佟貴妃嗎?為什么直到她快死了才封她為皇后?
說來,這跟康熙的迷信有關,前兩個皇后都死得挺早,康熙認為自己克妻,就沒有再封皇后。佟佳氏死后,康熙也再沒有封皇后。
佟佳氏一死,胤禛相當于失去了半個母親,佟佳氏雖然不是他的親生母親,但撫養之恩如同生母。之后,有一段時間,胤禛相當憂郁。怕他出什么意外,康熙還特地放下政務陪他。胤禛后來癡迷佛教,可能跟這段經歷有關。
早年,胤禛跟其他皇子一樣,受到良好而又嚴格的教育。在老師們的嚴格管教之下,胤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老師們的水平都是一流的,大都是康熙朝的大官和理學家。這些老師中,對胤禛影響最大的是禮部尚書顧八代。顧八代不僅學識淵博,人也相當正直清廉,胤禛評價他“品行端方,學術醇正”。顧八代退休后,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他死后,家里甚至連辦喪事的錢都拿不出。胤禛得知這個消息后,心里很難受,以學生的名義為老師操辦喪事。
可以說,顧八代對胤禛的思想和精神有很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地影響到后來的雍正治國。
長期以來,胤禛并沒有受到康熙的格外重視,過著一種書齋式的生活。所以,胤禛的古文功底很好,寫了大量的詩。飽讀史書無疑也增加了胤禛的智慧,提升了他的修養,讓他在以后的儲位斗爭中能夠引而不發、韜光養晦。胤禛的詩作跟李白、杜甫等人寫的自然沒法比,但是對仗工整、意境幽美,不是粗制濫造之作,比起“多產詩人”乾隆好上不止一個檔次。
我們不妨看看胤禛在鎮江金山寺題的一首詩:
宿慕金山寺,今方識化城。
雨昏春嶂合,石激晚潮鳴。
不辨江天色,惟聞鐘磬聲。
因知羈旅境,觸景易生情。
詩中充滿了佛教意蘊,反映了胤禛內心深處的另一面。而他內心深處的這一面對他繼承大統有很大的影響。胤禛能夠變成雍正皇帝跟他在兩次廢太子事件中的表現有很大關系。康熙第一次廢掉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覬覦儲位,公開活動,受到康熙責備后,依然沒有收斂。
有時候太聰明了反而會給自己招來麻煩,胤禩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眾皇子中,沒有人比他更會籠絡人心,在這方面連康熙都不是他的對手。朝中的文武官員大都看好胤禩,連大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都與他結盟。這樣一來,太子被廢后,胤禩的人望最高,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對此,康熙是反感的,對兒子拉幫結派的行為他一向深惡痛絕,太子就是因此被廢的。
這時候,胤禛的表現跟胤禩完全相反,他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整日沉醉在佛教和詩詞中。胤禛知道,儲位固然好,皇帝自然尊貴,但爭儲風險太大了,搞不好什么都撈不著,還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康熙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皇帝,跟精明的人玩精明是非常不劃算的策略,與精明的人相處不妨大智若愚,與愚蠢的人相處不妨耍一些聰明。胤禛心術之高明由此可見一斑。
在受封親王的時候,胤禛主動提出降級,說自己本來爵位已經夠高,現在又受封親王,而一些弟弟爵位還不過是貝子,同樣是兄弟,怕他們心里不舒服。
在整個爭奪儲位的過程中,胤禛表現出中立的姿態,既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不反對任何一方,這樣一來,其他各方斗得你死我活,胤禛坐收漁翁之利。我們不知道胤禛沉溺佛法和山水是麻痹康熙和政敵的一種手段,還是他本真的性情,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這種策略確實很有效果,讓他在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風雨中安然走過,最終登上大寶。
胤禛寫過一首詩《園居》:“懶問浮沉事,閑娛花柳朝。吳兒調鳳曲,越女按鸞簫。道許山僧訪,棋將野叟招。漆園非所慕,適志即逍遙。”看到這么具有老莊氣息的詩句,誰能想象得到這個人潛藏著政治野心。胤禛的《山居偶成》則模仿陶淵明的風格,再一次向世人展現自己的“淡泊”:“山居且喜遠紛華,俯仰乾坤野興賒。千載勛名身外影,百年榮辱鏡中花。金樽潦倒春將暮,蕙徑葳蕤日又斜。聞道五湖煙景好,何緣蓑笠釣汀沙。”還有不少詩可以反映胤禛的隱士思想。
這些詩歌既可以看成是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也可以看作它們在部分地反映胤禛的真實心情,因為在儲位的爭奪過程中,他并沒有太大的優勢。他的兄弟們能人實在太多了,要想脫穎而出他不得不小心謹慎,保存實力,直到該出手的時候才能出手。
我們先來說說胤禛的競爭對手十四阿哥胤禵。胤禩受到康熙打壓后,胤禵變得異常活躍。他是胤禛的親弟弟,同母所生,在爭奪儲位的阿哥里年齡是靠后的。他之所以打起了儲位的主意,跟康熙對他的欣賞是分不開的。胤禵知道,要想成為儲君,人緣要好,不僅要皇上喜歡,還得臣下擁戴。
胤禵積極聯絡朝野人士,尤其對德高望重的大學士李光地非常重視。但李光地這個人原則性很強,他沒法拉攏,只好退而求其次,拉攏李光地的門人陳萬策。胤禵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對官員和士人們大肆拉攏,所以當時社會上流傳“十四爺虛賢下士”的說法。明眼人都知道這位十四爺對儲位興致很濃。
不久,西藏發生叛亂,胤禵的表現機會來了,他向康熙請求帶兵平叛。胤禛也提出了這個要求,結果康熙把這個機會給了十四阿哥。康熙對胤禵出征高度重視,他親自主持了祭告禮;臨行前,他在太和殿親自把大將軍印交給胤禵。胤禵騎馬出天安門的時候,康熙率領諸王以及二品以上的官員送行。因為這次出征,胤禵的身份從貝子上升為親王。
康熙將十幾萬大軍的指揮權全部交給胤禵,由此確實可以看出他對胤禵的信任和重視。胤禵也確實有將兵才能,他到了西藏之后沒有急于開戰,而是選擇整頓軍隊。中途,康熙召胤禵回京,跟他討論用兵策略。
離京之前,胤禵對京城中爭儲的事情很不放心,他對胤禟說:“皇父年紀大了,如果有什么好歹,你一定要及時通知我。”胤禵倒不是完全出于關心皇父,而是怕自己錯過儲位。當上大將軍后,胤禵羽翼不斷豐滿,但由于資歷威望甚淺,一時還沒有形成氣候。胤禩知道自己沒有希望,于是希望這個弟弟能夠入主東宮,成為未來的皇帝。胤禟跟胤禩一樣,也在康熙面前夸獎他,說我們兄弟都不如胤禵。
胤禵到前線后,打仗反倒成了次要的事情,擴充實力、延攬人才成了主要的事情。胤禵還請人為自己算命,算命的人吹捧他“貴不可言”,可以當上皇帝。外人的吹捧和支持無疑讓胤禵對皇位更加牽掛在心。對于皇位,胤禵也表現得相當熱切。
胤禵這個大將軍跟一般的大將軍可不一樣,廢太子胤礽曾經就想做這個大將軍,可惜沒機會。胤禵的這個大將軍權勢甚至超過了當年統一中原、平定三藩時的大將軍,炙手可熱,位高權重。后來,胤禛說他:“妄自尊大,做出種種不法的行為,我朝大將軍如此行事者,從未聞之……”可見胤禵的與眾不同,在當時很多人眼里,這個大將軍位不過是登上太子的橋梁,相信胤禵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康熙指望他立下戰功,然后順理成章地封他為王,再過渡到太子。
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還出自雍正。他認為如果康熙真想立胤禵就不會讓他在外帶兵。康熙本身年老多病,如果真想立誰,肯定把他放在身邊,以保萬全。這種說法有道理,但是忽視了一個細節,康熙是一個對自己身體非常自信的皇帝,他從不覺得自己會不久于人世,對他來說,立一個人跟讓這個人在自己身邊沒有太大的關系。
那么,到底誰是康熙心目中最合適的人選呢?說實話,還真沒有特別完美的人選,就個人喜好來說,康熙更喜歡胤禵;但是從理智上來說,他認為胤禛更適合做皇帝。作為一個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年老皇帝,康熙看人還是有一套的。正因為感情跟理智產生沖突,他才遲遲沒有做出決定,他還想繼續觀察,換句話說,他是想多給胤禵一些機會,如果他能抓住機會,立下戰功,并且不斷成熟老練,那么皇位就是屬于他的。
很顯然,胤禵沒有讓康熙特別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