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血脈》第58章:崇禎末路——北京城化作焦土
(一)末日陰云,紫禁悲歌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北京城的上空籠罩著不祥的陰云。
連日來,西北風卷著黃沙,將這座煌煌帝都蒙上一層灰暗的色調(diào)。紫禁城內(nèi),乾清宮的燭火徹夜不熄,崇禎皇帝朱由檢已經(jīng)數(shù)日未眠。他枯坐在御案前,手中攥著一份份急報——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破居庸關,前鋒直抵昌平;關外的清軍虎視眈眈;而江南的勤王之師,卻遲遲未至。
“陛下,兵部尚書張縉彥求見!“太監(jiān)王承恩低聲稟報。
崇禎猛地抬頭,眼中布滿血絲:“傳!“
張縉彥踉蹌入殿,撲通跪倒:“陛下,居庸關……失守了!李賊前鋒已至德勝門外!“
崇禎的手指深深掐入掌心,鮮血順著指縫滴落在龍袍上。他緩緩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烽火連天的天際,喃喃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二)血色城門,闖王破京
三月十八日,大順軍如潮水般涌向北京九門。
德勝門外,李自成身披赤袍,跨坐烏騅馬,望著這座巍峨的城池,冷笑道:“朱家氣數(shù)已盡,今日便是改朝換代之時!“他揮鞭一指:“攻城!“
霎時間,數(shù)萬大順軍如蟻附般攀上城墻。守城的京營早已軍心渙散,許多士兵甚至主動打開城門。
正陽門上,襄城伯李國楨率最后的親兵死戰(zhàn)。這位老將須發(fā)皆白,手持長刀,連斬十余闖兵,最終被亂箭射成刺猬,仍倚著城垛不倒。
“報——彰義門破!“
“報——阜成門破!“
“報——朝陽門守將獻城!“
一道道噩耗傳入紫禁城,崇禎面如死灰。他換上便服,手持三眼銃,對周皇后凄然一笑:“朕……該走了?!?
(三)煤山遺詔,天子殉國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帶著太監(jiān)王承恩,踉蹌登上煤山(今景山)。
東方已現(xiàn)魚肚白,但北京城內(nèi)火光沖天,殺聲四起。崇禎取出早已寫好的血詔,系在衣襟上: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他最后望了一眼燃燒的紫禁城,將白綾套上歪脖老槐樹。王承恩跪地痛哭,隨后也懸梁自盡。
晨風吹動崇禎的衣袍,那封血詔在風中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一個王朝最后的悲鳴。
(四)烈火焚城,人間地獄
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后,大順軍迅速失控。
這些來自西北的農(nóng)民軍,對繁華的北京城充滿貪婪與仇恨。他們沖入富戶宅院,將綾羅綢緞撕作綁腿;砸碎官窯瓷器當賭具;甚至把典籍字畫當作柴火燒飯。
前明官員被酷刑追贓。大學士魏藻德被鐵釘貫耳,慘叫三日方死;國丈周奎遭烙鐵燙腳,交銀七十萬兩仍被亂棍打死。更有宮女被輪暴后投井,金水河漂滿尸首。
最慘烈的是火藥局爆炸。大順軍為搶奪軍械,不慎引燃庫存,巨大的火球騰空而起,將半條街坊夷為平地。焦黑的殘肢掛在樹梢,空氣中彌漫著人油燃燒的惡臭。
(五)山河易主,血脈不絕
四月,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消息傳來。
李自成在武英殿暴跳如雷,砸碎龍案:“傳令!焚毀紫禁城!“
大順軍潑灑桐油,點燃了這座歷經(jīng)二百余年的皇宮。太和殿的金漆在烈焰中剝落,乾清宮的楠木大柱轟然倒塌。那些象征皇權的龍椅、玉璽、儀仗,統(tǒng)統(tǒng)化作飛灰。
而在城南的某處宅院,幾個書生正秘密傳閱著崇禎的血詔抄本。為首的青年將詔書貼身收藏,對同伴低聲道:“我們?nèi)ツ暇竺餮},絕不能斷!“
他們趁夜溜出燃燒的城門,身后是化作火海的北京城,前方是未知的茫茫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