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殘碑現世
嘉靖三年秋,紹興府田家莊的老佃戶在清理水渠時,鐵鍬突然撞上一塊青石板。石板上的刻痕被淤泥覆蓋了百年,用水沖洗后,露出“知行合一“四個遒勁大字,落款竟是“田豫“二字。
田家現任族長田弘毅聞訊趕來時,書院的山長王陽明已經蹲在渠邊,手指正摩挲著碑文凹陷處。這位剛被貶黜的兵部主事穿著粗布直裰,發髻松散,可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刀。
“田公可知道?“王陽明頭也不抬,“漢末戍邊名將田豫駐守北疆時,曾在給曹魏將領的信中寫過'兵無常形,知行合一'八字。“他指甲刮過碑上苔蘚,“這塊碑,怕是當年田豫留給江南支脈的傳家寶。“
田弘毅心頭劇震。田豫正是他們這一支的始祖,但族譜在元末戰亂中殘缺,這段往事早已湮滅。此刻夕陽西沉,碑文在余暉中泛著血色,仿佛先祖從時光深處遞來一把鑰匙。
第二節夜叩柴門
三更梆子響過時,田弘毅正在書房校勘《傳習錄》的手抄本。忽然窗欞輕響,王陽明竟翻墻入院,衣擺還沾著夜露:“田公,白日人多耳雜——“他解下背上包袱,露出半截泛黃的竹簡,“我在碑下三尺挖到了這個。“
竹簡上密密麻麻寫滿古篆,田弘毅剛辨認出“陰符“二字,手中油燈便猛地一晃。這分明是族老口中失傳的《陰符七術》殘卷!傳說當年田氏分家時,北支帶走了全本,南支只留口訣。
“陽明先生,“田弘毅聲音發緊,“您可知私藏兵書是何等罪名?“
王陽明卻笑了。他展開竹簡最后一截,露出“田豫補注“四字:“當年田將軍將兵法融入儒家心學,寫下'兵道即人道'。如今朝廷禁私學,可若把兵韜藏在心學里傳播……“月光漏過窗紙,在他臉上切出明暗交錯的光影。
第三節密閣論道
田家祠堂后的密閣里,兩盞油燈照出滿墻藏書。王陽明撫摸著《陰符七術》上“謀攻篇“的批注,突然背誦起《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田公可看出關聯?“
田弘毅盯著竹簡上“謀定后動“四字,如遭雷擊。先祖竟將兵家“謀攻“與儒家“知止“相勾連,難怪王陽明說這是“兵儒合一“的孤本!
“當朝閣老欲禁天下私學,“王陽明壓低聲音,“但他們不敢禁心學。若將《陰符》精髓化入《傳習錄》……“
窗外忽然傳來瓦片輕響。田弘毅吹滅油燈,從暗格抽出一把短劍。卻見王陽明擺擺手,從袖中取出書院生徒的名冊——最新添的“李東陽“三字被朱砂圈住:“錦衣衛的暗樁,今日在碑刻旁轉了三趟。“
第四節茶鼎藏鋒
五更天,田家后院茶室飄起廬山云霧的清香。王陽明用茶筅攪動建盞,沫餑上浮現的紋路竟似行軍陣圖:“田公請看,點茶如用兵——擊拂太急則沫散,太緩則茶沉。“
田弘毅看著茶湯里的倒影,忽然想起先祖田豫“以茶代兵“的典故。他取來一枚和田玉鎮紙,壓在名冊“李東陽“的名字上:“陽明先生,書院明日講學,不妨用用'聲東擊西'之計。“
晨光微露時,王陽明揣著《傳習錄》手稿告辭。田弘毅送到柴門口,發現昨夜挖碑的土坑旁,多了一行新栽的湘妃竹——竹竿上刻著“知行合一“,墨跡未干。
第五節講臺驚變
次日未時,稽山書院擠滿了聽講的學子。王陽明剛講到“致良知“,突然有衙役闖進來高喊:“奉旨查抄違禁兵書!“
藏在人群中的“李東陽“露出冷笑。卻見王陽明不慌不忙展開《傳習錄》:“大人明鑒,下官講的都是圣賢道理。“衙役翻遍書院,只找到幾冊《論語》和《孟子》。
而此時田家莊的密閣里,田弘毅正將《陰符七術》殘卷藏入特制的《朱子家禮》封皮。書頁間夾著王陽明留下的字條:“心學為體,兵學為用,當如竹筍破土——“后半句被茶水暈開,唯見一枚指印深深摁在“行“字上。
第六節血脈重光
三個月后的深夜,田弘毅在密閣燭光下翻開新刻的《傳習錄補注》。書中“格物篇“的批注看似講心性修養,實則暗含《陰符》“察微知著“之妙;“事上磨練“章更是化用了“謀攻篇“精髓。
閣外忽然傳來三長兩短的叩門聲。開門見是滿身風霜的王陽明,懷里抱著半截殘碑:“令先祖的'知行合一'碑,我請石匠補全了下半截。“
月光照在碑文新刻的“行勝于言“四字上,與原有刻痕渾然一體。田弘毅撫摸著冰涼的碑面,忽然明白王陽明為何冒險夜訪——這補全的不僅是塊古碑,更是田氏家族斷裂七百年的精神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