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文化的被決定性與相對獨立性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文化是人類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認為文化不是一種孤立于經濟、政治的完全獨立的現象,而是一種社會的、歷史的、發展的現象,是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在自己的生產、生活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即同他們所處的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物質生產力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結構,既有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又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4]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發展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創造相應的思想觀念、原理范疇、道德意識、法律制度、文學藝術等。“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15]

馬克思還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16]

恩格斯也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17]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十分明確,認為“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著……而且生產者也改變著,他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18]。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體制以及依附于其上的意識形態或思想上層建筑,諸如哲學、法、科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其終極根源都在于其所依賴的社會存在。普列漢諾夫說:“一定的‘心理’是在人們之間的一定的關系的基礎上出現,這是再明白不過的了。……而哲學思想和藝術創作的一定派別則是在這種‘心理’的基礎上發展的。”[19]

馬克思主義把人的新觀念、新語言、新的交往方式的產生及其原因牢牢扎根于社會現實,這個社會現實就是人的生產方式、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是現實的、客觀的,改變著人自身,也生產著“文化”本身。這種對文化的唯物主義解釋和說明,“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區別于其他文化理論的根本之點”[20]。所以,在馬克思那里,人類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最終決定性因素,它的發展變化也決定和影響著文化的內容及其變化。

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理,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并非是純粹的、簡單的、消極的被決定物,而是有著自己的特有形式和自身內在發展的獨特規律。社會意識雖然依賴于社會存在并被社會存在所決定,但它是以自己固有的觀念形式、運行邏輯去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也就是說,“文化”一經形成,就是作為一種相對于社會存在而具有獨立性的存在形式,并對社會存在產生著影響和反作用。

每一時代的“文化”的形成,除了來自那個時代的社會存在,另一個重要來源就是繼承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化”就是在這樣兩種來源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發展的。“文化”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其不是對社會存在的一種絕對的依賴,而是一個具有自身特殊發展規律的相對獨立的系統。一方面,人們是根據自己時代的社會存在去理解、對待、選擇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精神文化成果的;另一方面,人們又是在繼承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精神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去反映、認識、開拓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存在的。“文化”的這種相對對立性,使得文化自身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未必完全同步。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往往與經濟發展的水平之間具有不平衡性,往往表現為滯后性、適應性和超前性三種形態。經濟發達國家的文化未必就一定是最進步的,而經濟上落后的國家的文化也未必就是落后的,如19世紀的德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雖然遠遠落后于英法,但德國的哲學、法學、文學、政治學等領域名家迭出,這也是最先進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能在德國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我們認識“文化”產生的根源和文化的特性及其作用提供了科學指導。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就會認識到,一種思想文化之所以在一個社會是主流,能夠占據主導地位,表面上看是統治階級在維護它、支配它,但在這背后的決定性原因卻是“物質的力量”在起主導作用——一種社會形態的經濟生產方式,即統治階級占有生產資料。社會不平等和階級沖突的根源,在于經濟地位的不平等,統治階級占有生產資料,經濟上占據統治地位,并利用這種不平等來控制政治權力,并進一步以此控制這個國家的暴力工具,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思想文化上也極力維護這種關系。

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思想觀念上的反映,它是為資產階級經濟基礎服務的。對于被壓迫的無產階級來說,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具有欺騙性和虛偽性,發揮著“牧師的職能”。“牧師的使命是安慰被壓迫者,給他們描繪一幅在保存階級統治的條件下減少苦難和犧牲的前景……從而使他們順從這種統治。”[21]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通過文化與經濟(如生產方式)、政治(如階級關系)的關系來理解“文化”及其意義的分析視角,對于深入理解文化的本質、文化的功能,無疑有著科學的指導意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經濟因素被視為決定性因素,被視為首要因素,所以他被一些人稱作“經濟決定論者”,應該說這帶有一定的偏見。社會的實際發展是紛繁復雜的,馬克思主義僅僅為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一般模式,將抽象簡化的理論模型套用在復雜的社會現實時,必然會發生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式的荒唐現象。在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眾多因素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強調經濟關系的基礎作用和決定性影響,但并未否認其他因素、其他關系對社會的影響。

恩格斯曾針對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狹隘理解做出過評論,他說:“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否則把理論應用于任何歷史時期,就會比解一個簡單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神木县| 武胜县| 卫辉市| 仪征市| 西昌市| 轮台县| 平原县| 台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平谷区| 邻水| 东兴市| 木兰县| 阜南县| 砀山县| 浙江省| 连云港市| 德阳市| 葵青区| 涟水县| 确山县| 平泉县| 合山市| 安陆市| 沅江市| 象州县| 彰武县| 台南县| 县级市| 会同县| 梁平县| 章丘市| 墨竹工卡县| 南漳县| 中方县| 清水河县| 什邡市| 炎陵县| 南开区|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