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于19世紀末敦煌卷子出土后,由張大昌先生之祖父購得,原卷子20世紀60年代被毀,現有抄本流傳于世,題為梁代陶弘景所作。馬繼興等專家考證其成書年代不早于南北朝梁代,不晚于宋初。該書重視五行學說,以五行格局經緯五臟用藥,獨具一格。
(一)繼承《黃帝內經》肝病論述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辨肝臟病證文并方》中繼承了《黃帝內經》的相關論述,肝病的臨床表現描述基本與《黃帝內經》一致:“肝虛則恐,實則怒。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目??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邪在肝,則兩脅中痛,中寒,惡血在內,則胻善瘈,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瘈。”陶弘景注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也。”
(二)發展五味補瀉方藥
該書繼承《素問·臟氣法時論》五臟苦欲補瀉理論,按照藥物性味補瀉同用配伍,從而指導遣方用藥,創制了大小瀉肝湯、大小補肝湯。小瀉肝湯:“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時有干嘔者。”以苦寒枳實、酸涼芍藥合用,酸苦涌泄而瀉肝;伍以生姜三兩,辛溫發散而補肝,寒溫并用,從而氣機條達,升降出入適宜,最終瀉肝結之實。大瀉肝湯:“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以枳實、芍藥各三兩、生姜一兩,加甘平之炙甘草,苦寒之黃芩、大黃,瀉濁通腑,推陳致新,以解“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的邪結胸脅,氣郁膽腑之象。小補肝湯:“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運者。”用藥以辛溫之桂枝、干姜,配以甘溫之大棗辛甘發散,補肝升清助陽,配合酸平之五味子,酸味瀉肝,類似于仲景苓桂五味甘草湯治沖氣上逆之法,從而補肝安魂。大補肝湯:“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弱而結者。”在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棗的小補肝湯基礎上,加辛溫之旋覆花、苦寒之代赭石、苦平之竹葉,平沖降逆止嘔,以辛溫藥物為主,補肝助陽,益氣降逆,則干嘔不食、頭暈目眩等癥狀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