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晉代王叔和《脈經》
《脈經》是魏晉著名醫家王叔和畢生潛心研究編撰的重要脈學著作,他結合自己的行醫經驗,將眾多著名醫家,如扁鵲、華佗、張仲景等的脈學思想集結于本書中,是對魏晉以前脈學知識的一次全面總結。
《脈經》進一步總結了肝的生理,明確了肝病的脈位、癥狀和體征,對肝的常脈與病脈做了詳細的闡述,總結了肝腎脈之區別、持脈之輕重、肝之虛實的臨床表現等,對于診脈調肝與治療具有指導性意義。
(一)肝生理概述
《脈經·肝膽部》提出:“肝象木,與膽合為腑。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里。其脈弦。其相冬三月,王春三月,廢夏三月,囚季夏六月,死秋三月。其王日甲乙,王時平旦、日出。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昳。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日入。其神魂。其主色。其養筋。其候目。其聲呼。其色青。其臭臊。其液泣。其味酸。其宜苦,其惡辛。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門。”總結了肝在經絡、季節、時辰的特性及肝之所主等肝之生理。
(二)肝與脈象
1.肝之常脈
書中詳細記載了肝脈的脈位,《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提到“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在《持脈輕重法》指出其持之輕重為“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意思是指診脈時應稍重按至筋方能取脈。
《脈經》繼承了《黃帝內經》《難經》春季常脈為弦脈的觀點,在《肝膽部》中有具體的描述。如:“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在春季,肝脈弦,是有胃氣的表現,“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春以胃氣為本”;“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名曰平脈也”。
2.肝之病脈、死脈
肝本病脈:上文提到春季平脈為弦脈,若在春季脈象無肝脈,甚者出現其他季節的主脈,則預示著疾病的發生。如:“何以知春得病?無肝脈也。”肝脈有“太過”“不及”,“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肋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對于肝病的脈象,《脈經·肝膽部》詳細記錄了肝病脈、肝死脈、真肝脈,利于后世辨證。“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五臟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一臟的盛衰可影響他臟的盛衰,在《脈經·肝膽部》中提出了他臟乘肝之病脈,肺乘肝:“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心乘肝:“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腎乘肝:“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脾乘肝:“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為微邪,雖病即差。”
在脈象主病方面,解析了多種病脈對應的癥狀。如《脈經·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云:“肝心俱至,則熱甚,瘈疭,汗不出,妄見邪。肝腎俱至,則疝瘕,少腹痛,婦人月使不來。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則為腫。肺之壅,喘而兩胠滿。肝壅,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3.肝脈虛實的臨床表現
《脈經·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后脈》記載肝膽虛實的脈象表現。
肝實: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自忿忿如怒狀。”肝虛:“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
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肝膽俱虛:“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
4.肝脈異常的臨床表現
肝脈的異常對應多種疾病,《脈經·肝膽部》描述了多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如“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微澀為瘈疭攣筋。”
《脈經·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提到無肝脈時的疾病臨床表現:“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脈也。苦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經,治陽。”又如《扁鵲脈法》:“脈氣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厭,里急,多言,頭眩目痛,腹滿,筋攣,癲疾上氣,少腹積堅,時時唾血,咽喉中干。”《脈經·肝足厥陰經病證》:“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女人月使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通過辨析不同脈象和臨床表現,對于肝病本身的分型分類有重要意義,是調肝診斷與辨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