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黃帝內經》

成書于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其所述之“肝”,并非單純的肝臟解剖學概念,而是包括了肝臟象、肝經脈等的生理、病理。初步建立了肝臟象和肝經脈的理論體系,提出調肝的治則治法。

(一)肝臟象

1.肝臟象生理

在臟腑君臣格局中,將肝定位為帶兵作戰、智勇兼備、深謀遠慮的將軍,所謂“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點明肝在臟腑系統中的地位,同時生動描述其主動而善行氣,疏泄而能藏蓄,從而統籌全身氣血津液運行的生理功能。

肝之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膽汁的分泌及水谷精微的敷布,以保持正常的氣血運化。《素問·經脈別論》指出:“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即水谷精微布散于肝,濡養筋脈,說明肝的疏泄功能對水谷入胃后轉化為精微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古代哲學把五臟納入在五行體系中。《說文解字》言“肝,木臟也”,將五臟與五行體系緊密聯系。肝臟象,作為木行的代表,《黃帝內經》許多篇章對其特性均有詳細描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素問·六節臟象論》言:“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指出人體的疲乏勞倦狀態與肝氣推動不足、肝血濡養失常有關。

《素問·金匱真言論》言:“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指出肝之開竅及所主類、畜、谷、音、數、臭、上應星之系列,詳細闡述了肝作為木臟,所對應的色為蒼,味為酸,體為筋,竅為目,聲為呼等木行系統,以應天地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季為春等。《素問·金匱真言論》又言:“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指出肝為陰中之陽臟。

《素問·刺禁論》描述了五臟氣的運動狀態和生理特性,其中肝主生氣而萌發于左:“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由此可見,《黃帝內經》所述之“肝”并非肝臟的解剖位置,而是指肝臟象具有從左生發向上的生理特性。

《素問·調經論》言:“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指出肝臟象具有藏血之能,可貯藏全身血液。《素問·五臟生成》言:“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指出在入寐狀態下,血歸于肝,肝善藏血,養精蓄銳,休養生息;保障在醒后精血上注于目而能視萬物,下輸于足而能行千里,周散于手掌指節則能握取捏攝。《靈樞·脈度》指出肝開竅于目,能辨別五色,即“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2.肝臟象病理

(1)病因病機:

①食酸過度傷肝。酸為肝所主,適度則助其氣;但若太過,則會導致病理狀態,從而引起夭傷。《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②血瘀、怒氣傷肝。《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言:“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跌仆損傷后所形成瘀血,因怒氣誘導而上行,積聚于脅下部位,日久則傷及肝臟。

(2)臨床表現:

在《黃帝內經》中,早已記載了“肝藏血”“肝主筋”“肝開竅于目”“肝脈循行”“肝病脈象”“風氣通于肝”等理論。這些理論促進了“肝系病證”概念的形成。肝系包括肝本身及與肝相聯系的附屬結構(如筋、爪甲、目、胸脅等),肝系病證常表現為這些部位和功能的異常。如:

“肝主筋”,筋脈病證多可從肝論治。《素問·金匱真言論》言:“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發驚駭……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指出肝多驚病,在體多為筋病。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導致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一系列癥狀。若熱邪熾盛,灼傷肝的陰血,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

“肝藏血,血舍魂”,肝系病證或可見到神志異常,神志病也會影響肝系的生理功能。《靈樞·本神》言:“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肝藏血,血舍魂,點明情志變化(悲哀動中)對魂的影響。表現為足厥陰肝經循行之陰囊攣縮,胸脅舒縮失職,易在所不勝的金行季節(秋季)死。“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指出肝氣之虛實也會反過來影響人的情志改變。《素問·方盛衰論》言:“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素問·脈要精微論》言:“肝氣盛則夢怒。”分別講到肝氣虛實對夢境的影響。

“風氣通于肝”。肝為風臟,肝風易動。《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強調肝臟象與風的關系,且內外風易相互引動,指出無論外風、內風,均可從肝論治。

肝臟器是肝系病證發生的物質基礎。《靈樞·本臟》描述肝在小大、高下、堅脆、正偏狀態下的臨床表現。“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肝病所致的經脈病證繁多。《靈樞·經脈》描繪了肝經的循行路線:“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因此肝系病證多見陰器、小腹、肝膽、胃、橫膈、脅肋、頭目等部位的功能異常。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言:“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即描述了因肝病產生的一系列與肝經循行相關的癥候。

肝之脈象上,肝脈為“弦”。臨床上正確把握肝脈弦象與胃氣之多少的關系,對于分析病機、判斷預后有重要指導意義。平肝脈應春時,有胃氣則脈象微弦;脈之胃氣越少,弦象越明顯,預后越不良。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所描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臟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又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言:“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描述肝之真臟脈形。“(春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指出春脈太過與不及分別導致的臨床表現。此外,《素問·大奇論》另提及兩種肝脈預后的差異:“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黃帝內經》中所出現的具體的肝系病證有:肝熱病、肝瘧、肝咳、肝痹、筋痿等。其中論述肝熱病的有:“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素問·熱論》)指出熱病傳變由三陽傳至三陰之時,循足厥陰肝經而為病,故有陰囊攣縮之表現。“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素問·刺熱》)言肝熱病的小便黃、腹痛、身熱等癥狀。論述肝瘧的有:“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素問·刺瘧》)指出了肝瘧的臨床表現和治則。論述肝痹:“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素問·痹論》)言肝痹的臨床表現。論述筋痿:“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肝熱者色蒼而爪枯。”(《素問·痿論》)言筋痿是由思慮過度,房事淫欲太甚而發病。

3.肝臟象疾病治療

(1)藥食五味的運用:

《素問·臟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隨后,這種補脾治肝法引申至飲食五味,即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辛味升散,順肝生發之性,酸味收斂,逆肝外騰之勢,故以辛補酸瀉,治療肝系疾病。

(2)肝傷血枯的治療:

用四烏鲗骨一茹丸治療婦女氣竭肝傷所致的血枯經閉,辛散活血與收斂固澀藥同用。《素問·腹中論》:“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鲗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3)邪在肝的針法治療:

《靈樞·五邪》言:“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邪在肝而內有瘀血,取行間,補足三里,刺絡放血以祛瘀。

(二)肝經脈

1.肝經脈生理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在對經絡的認識方面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靈樞·九針十二原》言肝之原穴出于太沖:“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太沖二。”《靈樞·本輸》言:“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于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注于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俞;行于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指出肝經五輸穴的定位與取穴方法。由此看來,《靈樞·本輸》等《黃帝內經》早期篇章所展現的經脈特點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記述相似,腧穴方面也是只提及五輸穴和原穴。

后期醫家認識到十二經脈首尾相接、如環無端的循行體系,從而逐漸完善為經脈、絡脈、經別等相互貫通聯系的經絡系統。如前述《靈樞·經脈》記載了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又如《靈樞·經別》言足少陽膽經經別最終與足厥陰肝經的經別相合,行于面部,系于目外眥:“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眥也。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于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

2.肝經脈病理

肝經脈病理主要表現為是動病、所生病及經氣竭絕。如《靈樞·經脈》所言,“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氣,而脈絡于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昌县| 中方县| 鹤山市| 嵊泗县| 乳源| 文成县| 额济纳旗| 郴州市| 和田县| 临海市| 内乡县| 新营市| 九台市| 娄底市| 绵竹市| 乐昌市| 襄樊市| 屯门区| 通州区| 玉山县| 甘孜县| 阿勒泰市| 太湖县| 鹰潭市| 开封县| 和顺县| 望都县| 大安市| 屏东县| 仁怀市| 上蔡县| 祁阳县| 嵊州市| 阳谷县| 阜南县| 石泉县| 漳平市| 武乡县| 大关县| 剑阁县| 东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