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

馬繼興等考證馬王堆漢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所出土醫書大致在戰國至秦漢之際。從兩部脈灸經記載可見,在先秦時期,古人在經脈方面已有初步認識,為《黃帝內經》的肝經脈理論體系奠定基礎;調肝方面,雖未明確提到調肝治法,但遣方用藥已體現調肝思想。

(一)兩部脈灸經對肝經脈的認識

馬王堆漢墓醫書所載足厥陰脈的循行及病癥均為《黃帝內經》所述之雛形。《足臂十一脈灸經》關于經脈循行,言“足厥陰脈,循大趾間,以上出胻內廉,上踝八寸,如“疽病,上入?間。”關于主病,言“?搔,多溺,嗜飲,足跗腫,疾痹。諸病此物者皆灸厥陰脈。皆有此五病者,又煩心,死”。若上述足厥陰脈所主五種病皆有,且煩心者,預后不良。《陰陽十一脈灸經》關于經脈循行,言“足厥陰之脈,系于足大指叢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五寸,而交出于泰陰之后,上出魚股內廉,穿少腹,大眥旁”;關于主病,言“丈夫則疝,婦人則少腹腫,腰痛,不可以仰,甚則嗌干,面驪”,所生病“熱中,癃,,偏疝”。其中很多描述與《黃帝內經》中足厥陰肝經的循行以及“是動病”及“所主病”相近。

(二)《五十二病方》載調肝之方藥

《五十二病方》成書于先秦,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方書,記載了52種疾病的用方。書中未明言“調肝”,但某些疾病的組方用藥法度與后世調肝治肝思路相合,包括睢(疽)病、痙病等。如“疽病:冶白蘞、黃蓍、芍藥、桂、姜、椒、茱萸,凡七物。”方中伍以芍藥以酸斂柔肝,川椒、吳茱萸以暖肝散寒,從而治療疽病。又如痙病的治療:“傷痙:痙者,傷,風入傷,身伸而不能屈。治之,熬鹽令黃,取一斗,裹以布,淬醇酒中。……一方:傷而痙者,以水裁煮李實,疾沸而抒,浚取其汁。”痙病可見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有外感內傷之別。此方以李實酸甘化陰,柔肝緩急,制剛強暴戾之肝風,以治療內傷之痙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泾源县| 新田县| 汾阳市| 清水河县| 增城市| 扶沟县| 广东省| 青田县| 聂拉木县| 健康| 九龙城区| 宁陕县| 富蕴县| 尚志市| 璧山县| 习水县| 响水县| 涿鹿县| 景泰县| 军事| 岗巴县| 霍山县| 揭西县| 安义县| 格尔木市| 泗洪县| 双流县| 岗巴县| 曲水县| 宣汉县| 呼伦贝尔市| 延津县| 吉安市| 鄄城县| 连江县| 辽源市| 睢宁县| 历史| 麻江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