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摩托車發動機的生產與研發
書名: 百年建設工業史話作者名: 艸河魚翁本章字數: 4746字更新時間: 2025-05-03 15:09:07
一、摩托車發動機生產
1993年8月,為做大做強摩托車產業,使建設摩托車在設計、生產上躍入國內摩托車行業前列,建設集團決定建立以摩托車發動機重要零部件加工和發動機總裝為一體的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基地,番號為建設集團第三工廠。
第三工廠的廠房,是1988年在工廠34車間、36車間和能源公司九噸鍋爐房處動工修建的一幢二樓一底共21000余平方米的廠房。1993年8月竣工后,建設集團將新成立的第三工廠設于該廠房。
第三工廠創立伊始,下設四個車間。原第二工廠的51車間,憑借已具備的JS50、JS60系列摩托車發動機離合器20萬件年產量的實力,整體并入第三工廠,成為了第三工廠的主體;以原21車間從事JS50、JS60發動機裝配線的人員為班底,組建了52車間;原3車間的JS50、JS60曲軸、曲銷、連桿生產線及相關人員,則構成了53車間;54車間則是全新組建的車間。在車間分工方面,51車間主要負責JS50、JS60摩托車發動機關鍵零部件、離合器、齒輪等的生產配套;52車間作為發動機總裝車間,在新廠房一樓建了兩條發動機裝配線開展生產;53車間專注于曲軸及曲軸連桿總成的組裝,在新廠房二樓進行生產加工與組裝作業;54車間則位于新廠房的三樓。1993年11月,第三工廠正式投入生產運營,當時擁有800余名員工,成功將原本分散的摩托車發動機零部件加工與裝配環節整合起來,轉型為一家專業的發動機生產工廠。
在第三工廠組建的初期階段,生產業務較為單一,主要承擔建設摩托50、60型以及55T型發動機部分零部件的加工,還有發動機的裝配任務。工廠始終秉持邊組建邊生產的原則,穩扎穩打推進各項工作。通過不懈努力,50、60型發動機裝配單班產量達到800臺,最高日產量更是突破到3200臺。1993年11月和12月這兩個月期間,成功生產出 JS50Q-4發動機52000臺、JS60A發動機12000臺,切切實實達成了邊組建邊生產的既定目標。
1994年4月,依據建設集團1990年制定的開發二沖程踏板車計劃,發動機廠在52車間新增了一條JY55T發動機裝配線。1995年6月,將21車間的一條加工線調整至52車間,順利組建起50、60、55T發動機的箱體、箱蓋加工中心線。1996年8月,54車間整體搬遷至位于解放臺原廢舊回收車間舊址新建的一幢面積達8209平方米的機加廠房,同時,52車間的加工中心及相關人員也劃歸到54車間,使得54車間轉型為專注于發動機機箱體、缸頭等零部件的專業化加工車間。隨著54車間搬遷完成,其所騰出的發動機廠房三樓,由51車間整體遷入,專門用于生產各類摩托車齒輪。1997年10月,第三工廠對52車間原有的60車生產線進行改造,將其升級為新開發的JY110發動機的裝備線。
從1993年8月至1997年,第三工廠生產的發動機主要以二沖程小排量為主。1997年底,建設摩托調整產品結構,二沖程發動機開始減少。1998年1月,建設集團與日本雅馬哈進行了110型摩托車發動機的技術合作,成立了JY110和T105工程指揮部,同時調整內部組織機構,第一工廠至第九工廠統一設置綜合室、技術室、調度室三個職能室,加強對各工廠所屬車間的技術指導和生產協調工作。3月,第三工廠成立T105項目試制小組,開始了四沖程發動機的試制生產。
1999年,第三工廠項目組陸續推出了JS125和100-8等8個新車型和CG125、CB125、C100三種發動機。并形成生產能力、批量上市,填補了建設集團摩托車的品種空白。10月,建設集團與深建摩機構分開設置,第三工廠更名為深建摩公司摩托車發動機分廠。
2000年12月,摩托車發動機分廠更名為發動機公司,并對所轄車間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52車間調整后建成50、55、80和110四條生產線,從51車間和4車間遷入離合器,從53車間遷入缸體生產線。將23車間的發動機生產線整體移交52車間,將23車間的CY80曲軸連桿生產線移交53車間。23車間轉為機加車間。
2001年,將原深建摩生產處80庫房移交52車間管理。發動機公司生產的品種發展到16個品種。生產的產品有50、60、55、80、100、110、125、150和250系列中小排量并存,但總產量不大,只有15.3萬臺。2002年,建設集團生產經營下滑至歷史低谷,發動機公司進入困難時期,摩托車發動機生產總量僅10.2萬臺。2003年3月,建設集團進行機構改革,將原公司制機構恢復為工廠制機構,發動機公司更名為重建摩公司發動機廠,結束了分片搞活、自負盈虧、自發工資的經營模式。
2004年,為擴大生產能力,對原發動機裝配生產線進行了調整,撤銷50生產線,建立ATV250發動機生產線,結束了幾年的低迷狀況,全年生產各型發動機37.2萬臺。2005年,投資780萬元,擴大54車間FG250生產能力,發動機裝配逐步推廣FTT管理,全年生產各類系列發動機47.8萬臺。
2006年,發動機廠落實建設集團的“五芯”戰略,在54車間購進8臺加工中心;4臺YBR箱體專機;在53車間引進一臺數控精密磨床(E/C CNC),組建新的生產線,有效擴大產能。全年共生產各類發動機37.1萬臺,其中僅JY110系列發動機就達21.4萬臺,首次達到了20萬套以上。
2007年4月,建設集團內部采用事業部制的組織架構,原發動機廠撤消。將51車間和53車間合并組建新的51車間;在原54車間基礎上,將原23車間離合器合資合作后剩余的業務作為工段合并組建新的54車間,均劃歸摩托車事業部管理。同年7月,為進一步加強發動機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管理,建設集團又將與發動機相關的人事經營、生產配套、技術品質等職能從摩托車事業部調整出來,成立了發動機事業部。2007年,全年共生產各類發動機47.2萬臺,其中JY110系列34.3萬臺,創歷史新高。
2008年,以YAMAHA《生產管理標準》為對照依據,實施標準轉化,建立了167項標準。參照YAMAHA對各項目的評價標準,對現行生產管理狀況進行評價,使生產實現可量化管理。逐步引入YAMAHA采購管控模式(包括管理流程、能力評估、績效評價)并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并實施有效的供應商能力評估體系(包括基礎情況普查、現場監察、績效指標跟蹤),分批次、系統性地導入競爭機制、提升規模效應,切實優化配套體系。全年共生產各類發動機49.4萬臺。
回溯至2008年末,企業整體搬遷之時,建設集團發動機廠以單一建制車間為起始點,踏上了循序漸進的發展之路。在歲月的推移中,逐步發展成擁有三個摩托車發動機零部件加工專業化車間與一個裝配車間的規模。生產線方面,從起初的兩條發動機生產線,逐步升級,蛻變成為具備現代化水準的四條總裝線,還配備了占地3.3萬平方米的寬敞生產廠房。設備層面,數量從最初的63臺,持續擴充到擁有涵蓋多型號、高精度的1210臺(套)加工及檢測設備。
在過去的15年里,該廠成果斐然,累計生產各類摩托車發動機達329.3萬臺,并成功構建起以傳達齒輪配套件、離合器總成、曲軸總成、缸體缸頭、曲軸箱等五大支柱產品為核心的產業架構。不僅如此,還涉足各類微型汽車缸體,以及摩托車缸體缸頭、曲軸箱、齒輪、活塞、軸類零件等多品種產品的生產加工領域,發展成為一家集發動機零部件加工與裝配為一體的綜合性工廠,具備年產各型摩托車發動機120萬臺的強大產能,在全國摩托車發動機生產領域中占據重要位置,成為全國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基地之一。
二、摩托車發動機開發
建設集團發動機開發主要在引進開發的基礎上,吸收技術、獨立仿制開發。在車型上:引進開發的產品有:CY80、JY110和SR150Z發動機;仿制開發的機型有:80PY、90cc、FC系列、FB系列、FG系列、F6、F28、JY55T(商標引進)、F3等發動機。自行開發的產品有:35cc、50CC/60CC發動機、F1、F13發動機等。在機型上:有兩沖程發動機和四沖程發動機兩類。兩沖程發動機包括35CC、50CC/60CC、JY55T、CY80、JS80PY。兩沖程發動機的開發均在20世紀80年代。其中,50CC、60CC和CY80發動機均是當時建設集團的主銷產品。這兩款機型功率大,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很適合當時中國剛剛起步的摩托車市場。四沖程發動機中、小排量包括100cc系列、JY110cc系列、CG125cc系列、CG150、CG175發動機等。建設集團在該排量段的發動機開發上除了JY110外,其他機型的開發均不是YAMAHA的技術路線,而是本田系列,屬于跟風機型。100cc發動機在1999年開發完成,CG125發動機在2000年開發完成。該兩種機型自從開發投入市場以來,反反復復經過了很多的質量攻關和質量改善,始終沒有成為建設的支柱產品。四沖程發動機大排量包括FG(ATV250)系列、F3(ATV400)系列發動機。該機型是學習YAMAHA技術,自主仿制研發的大排量發動機。FG發動機從1999年開發,2001年底投入試生產,2004年實現穩定批量生產。在成功開發250CC發動機的基礎上,開發出400CC發動機,經過兩年實現量產。
摩托車發動機開發的大致情況:
20世紀70年代末,建設集團在實施軍轉民,生產摩托車產品的過程中,自主開發了50系列兩沖程發動機。
20世紀80年代初,建設集團從YAMAHA引進開發了CY80摩托車及發動機。通過對CY80發動機技術資料、標準的消化和吸收,逐步完善了建設集團發動機開發的技術手段和試驗方法。20世紀90年代,從YAMAHA引進了JY110發動機技術。JY110發動機對于建設發動機開發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由于該機型是四沖程發動機,它的技術為以后建設集團在四沖程發動機的開發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90年代末至2002年,由于建設發動機產品基本是從YAMAHA引進,技術上有優勢,但成本價格上沒有優勢,而且產品單一,在此情況下,建設集團的發動機開發采取了以項目的方式進行開發。在這期間,相繼開發了FC系列、FB系列、FA系列、FG系列等發動機。但此階段開發的產品,由于市場上反映的技術問題較多,導致建設摩托的銷量不大。
2003年至2005年,建設集團逐步進入吸收YAMAHA技術,依靠自身的發動機開發實力進行仿制開發和自主開發的階段。在這期間,研制出250系列(F1等)、F3(ATV400)發動機、F13、F6發動機,并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發動機的開發人員。
2006年至2009年,建設集團提出打造以YAMAHA技術為平臺的“五芯”發動機戰略規劃。公司的發動機研發整體走向YAMAHA技術路線,消化、吸收YAMAHA發動機技術,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產品。先后開發出了F27、F28、F29、F33發動機,形成了公司騎式芯、彎梁芯、太子芯、踏板芯、ATV芯的五芯發動機平臺,在行業內率先走出了同質化的誤區。F28項目使公司125CC發動機實現由低技術含量的CG機向高技術含量發動機的升級換代,F27項目的開發將結束公司無125CC踏板車發動機的歷史,F29項目的開發將使公司ATV發動機從普通型向運動型轉變,F33項目完成新產品技術空白水冷發動機的生產準備工作,從而實現了國內摩托車市場從成本領先到技術領先的跨越。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明確了集團發動機研發的技術方向,儲備了技術資源和基礎數據,鍛煉了研發隊伍。2008年,JS100型及以上排量發動機評為“重慶名牌產品”。
建設發動機開發主要是消化和吸收了YAMAHA產品的技術特點,逐步形成了建設發動機自主開發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上,自主完成了250、400等發動機的開發工作,能夠完成從產品資料繪制、零部件試制及評價、試驗評價等工作,形成了較完備的開發能力。
三、摩托車發動機主要產品
自摩托車發動機廠組建以來,直至順利搬遷至巴南新廠區,這15年的征程中,建設集團在發動機生產領域始終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步伐。創業初期,發動機生產的排量范圍較為局限,主要集中于50CC與60CC,產品類型相對單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技術的積累,集團逐步實現突破,已具備強大的裝配能力,可覆蓋35CC至400CC的廣泛排量區間。其產品線不斷豐富,主要產品現已涵蓋16個系列,多達70余個品種,充分展現出建設集團在產品研發與創新方面的卓越實力。
在技術提升方面,建設集團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日本雅馬哈開展了深度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此次合作,集團在二沖程發動機技術、成車設計理念、工藝流程優化以及生產管理體系等多個關鍵領域,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顯著成果使得建設集團成功躋身行業先進水平之列,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有利地位。
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方面,建設集團始終將建設摩托的國內市場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全力保障產品供應,確保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同時,秉持著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集團先后與國內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其提供優質的配套服務,共同推動了國內摩托車產業的發展。不僅如此,建設集團的主要發動機產品憑借其卓越的品質與性能,成功打開了海外市場的大門,產品遠銷至東南亞、歐洲、非洲以及美洲等多個海外市場,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中國摩托車發動機的風采,為國家的出口創匯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