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傳說與傳奇融合的鶴皋巖

在抗戰(zhàn)的熊熊烽火之中,漢陽兵工廠自湖北武漢出發(fā),途經(jīng)湖南辰溪,長途跋涉一路輾轉(zhuǎn),跨越萬水千山,歷經(jīng)千難萬險,最終在重慶市九龍坡的長江九龍灘河畔的鶴皋巖安營扎寨,以開鑿107個巖洞作為生產(chǎn)車間而成為了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山洞兵工廠。自那時起,它便成為了九龍坡從農(nóng)耕文明邁向工業(yè)文明進程中的重要起點,成為了神話傳說與工業(yè)傳奇的融合之地。

一、鶴皋巖的神話傳說

建設機床廠所坐落的鶴皋巖(現(xiàn)今的鵝公巖),地處重慶市區(qū)西南部長江北岸。那是一處呈一線狀、高二三十米左右的陡坡懸崖,靜靜面對著長江之中的九龍灘,與九龍坡火車站(即重慶南站)遠遠地相互遙望。當我們查閱《重慶市九龍坡區(qū)志》《覽勝九龍》等相關文獻資料時會發(fā)現(xiàn),這片作為廠區(qū)的地域,長久以來,一直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1、鶴皋巖與鵝公巖

鶴皋巖是長江岸邊的一處荒山野嶺,早先并無地名。相傳,清乾隆44年,有“清代唐伯虎”、“字狀元”之譽的巴縣名士龔靖皋(《巴縣志》記有:“龔有融,字睛皋,居西里冷水鄉(xiāng)。……有融以乾隆四十四年己亥舉,選山西崞縣知縣。”)進京趕考,打馬還鄉(xiāng)時,從黃家碼頭的小橋過了山溪,爬上數(shù)百級臺階,翻上一個懶陽坡,來到高高的石崗前,龔靖皋選路邊一青石坐下歇息,一邊觀望江景。這里瀕臨長江重慶城區(qū)流域中的最寬江面,直對江中九龍灘那九塊露出江面的礁石。在明媚的陽光下,但見遠山如黛,江上水流湍急,波濤翻滾,岸邊危崖高聳,坡地陡峭,巖下翠竹遍野,山腰黃葛盤根,江、山、林、木錯落有致,風景迤邐。正當他心曠神怡之時,一對白鶴從江上飛來,在巖上山林中翱翔盤旋,鳴叫聲傳遍四野。他觸景生情,想起了孔子《詩經(jīng)·小雅·鶴鳴》中的一句詩“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一時興發(fā),從路邊一堆路人燒過的火堆中撿了一坨木炭,在一面巖壁上揮寫了三個大字“鶴皋巖”。鶴者,白鶴也,皋者,水邊高地也,意思是說這地方是白鶴喜歡的高巖。鄉(xiāng)人知是“字狀元”所書,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在鄉(xiāng)里傳開了。一個開酒店的老板,也是個讀書人,當即籌資募人在巖上刻出。因此,這地方就有了一個很詩意的名字——鶴皋巖。

1939年底,第1工廠來鶴皋巖鑿洞建廠后,使這一帶繁榮起來。因為建廠征地,當?shù)鼐用裰饾u移居地勢較為平坦的楊家坪。楊家坪原只有一條鶴皋路,周邊均為農(nóng)家田地。因人口聚集,又在楊家坪中部修建了一條新街,東北方向起于楊家坪正街,西與西郊路連接,長約200余米,取名“鶴興路”,隱含著從鶴皋巖搬遷來的人們渴望興旺發(fā)達的意思。1940年,為連接九龍鋪飛機場與重慶城里的交通,修建了浮九公路(浮圖關至九龍坡),途經(jīng)楊家坪和鶴皋巖上的謝家灣,楊家坪又逐年形成鶴浮路、鶴九路,均帶一個“鶴”字。

曾經(jīng),鶴皋巖地處偏僻,仿若被塵世遺忘的角落,荒郊野嶺間,鮮有人煙的蹤跡。直至第1工廠自川外遷移至此,一切悄然發(fā)生了改變。工廠開啟日夜運轉(zhuǎn)的模式,全力生產(chǎn)武器,為抗戰(zhàn)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武器彈藥。自那時起,鶴皋巖上,機器持續(xù)不斷的轟鳴聲,輕柔地與雞鴨偶爾的啼叫聲相互交融;高大且枝葉婆娑的黃桷樹,默默地和隱蔽于山洞之中的車間大門相互映襯;下班之后走出山洞的外地工人,緩緩地與擔著糞肥辛勤勞作的當?shù)剞r(nóng)民相互交錯,共同繪就了一幅別具一格、令人難忘的獨特風景線。

在抗戰(zhàn)時期,眾多工廠內(nèi)遷大后方,第1工廠隨廠而來的工人中有許多是湖北人,加之彼時全國各地的民眾紛紛涌入重慶,一時間,重慶市面上南腔北調(diào),各種方言口音交織。重慶話明明說的是“鶴皋巖”,這幾個字,對于被重慶本地人統(tǒng)稱為“下江人”的外來者而言,發(fā)音著實有些拗口,他們聽來就像是“鵝公巖”。由于第1工廠鼎盛之時職工多達6400余人,數(shù)量超過了當?shù)鼐用瘢乙驑I(yè)務往來,出入工廠的下江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稱此地為“鵝公巖”,這個稱呼傳播得極為廣泛,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原本的“鶴皋巖”之稱,叫的人愈發(fā)稀少。漸漸地,對于此地究竟是“鶴皋巖”還是“鵝公巖”,大家也有些分辨不清了。最終,“鵝公巖”取代了“鶴皋巖”,成為了如今廣為人知的地名。在《重慶市地名詞典》中,對謝家灣、鶴皋巖有相關介紹,然而關于“鵝公巖”,卻不見只言片語;《重慶地方志》同樣將此地記作“鶴皋巖”。但由于訛誤流傳的時間太過長久,“鵝公巖”這一說法竟也逐漸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抗戰(zhàn)勝利后,當時的重慶市政府在進行城市規(guī)劃編制時,便有在鶴皋巖建設大橋的構(gòu)想,只是這一設想長期未能付諸實踐。直至建國50多年后的2000年,穿越建設廠廠區(qū)的鶴皋巖大橋才得以建成。在最初的規(guī)劃中,此橋擬定名為“鶴皋巖長江大橋”,可建成之后,卻依照約定俗成的習慣,被命名為了“鵝公巖長江大橋”。

2、九龍灘與九龍坡

九龍坡區(qū)文化底蘊濃厚。《重慶市九龍坡區(qū)志》第二十七篇“民俗宗教”第五章“諺語、民歌、傳說”第三節(jié)“傳說”中,就記載了一個關于九龍灘的傳說故事: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萬歷年間,重慶城南北兩岸都各有執(zhí)事分別管理,南岸也稱南城,又稱南城坪(即今南岸區(qū)的南坪)。兩地都屬巴縣管轄。

相傳南城知縣劉永煌,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十六郡人氏,崇敬佛道,迷信堪輿,任職數(shù)年,很得民心。一天夜間,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覺得自己好像正在衙門內(nèi)堂的樓臺上閑觀了望,猛然看見從南門飛進來九條紅龍,經(jīng)過城中心,由東門飛奔而去;南城坪有兩道門,東門靠近江岸,正與重慶城南紀門對峙,是兩岸往來的水道要沖。劉知縣夢見此狀大為驚駭,一驚而醒,心里頗感疑惑。天近拂曉,他在床上翻來復去思忖,忽又聽見室外有鑼鼓聲傳進來,聽這聲音知是喪家抬靈送葬,不覺心里一動,翻身起床到樓閣高處去看個究竟。

樓閣很高,又處在城中心地帶,站在上面四面景況均歷歷可見。劉知縣見正有一隊送葬的人群,從南門進來,通過市街,一直向東門出去。靈柩后面,跟著披麻帶孝的孝子一行共計大小九人,牽成一線,旗鑼開道,吹吹打打不停。

劉知縣看了這個情景,猛然想起夜間夢幻的奇異現(xiàn)象,不由心中更感詫異,于是立即派遣差役緊隨其后,查看究竟,看送葬的人去到何處,做些什么。不一會,差役回來報告,九個孝子把靈柩送到了河下,上船劃到淺灘前等候時辰,待辰刻時分一到,他們九人便同抬起棺材,拋下水中去了。此外沒有看見別的現(xiàn)象。

原來死者也熟悉堪輿之術,他竟然發(fā)現(xiàn)南城坪斜對岸的淺灘是一脈“龍脈風水地”,如果能葬于此地,便可以獲得九代帝王的幸運。可巧他正有九個兒子,便囑咐他九子待他死后,把靈柩用船運到灘上,等到辰刻,等水花沖起時立即將棺材拋放水中,自然會涌起河沙將靈柩掩埋。九個兒子遵從他父親的囑咐,在他死后一定如是辦理。哪知這件事被當?shù)刂h劉永煌知道了,聽差役報告后他明白了其中的緣故,便親自暗中前往探察。因為劉知縣非常熟悉堪輿,察看之后,心中明了原來如此。

過去君主時代,地方官吏認為這種作法是為叛逆謀反,于是知縣派差役將九子捕捉斬首,并滿門抄斬;據(jù)說九子被斬后化作九條小烏龍落入江中,河水枯退時顯出九個沙灘,灘下九塊巨石形如龍首,由此這里便起名為“九龍灘”。《巴縣志·建置·山川》記有:“王坪山:智里一甲,城西南十五里。坪下巖高十余丈,鐫有佛像,又鐫有‘九龍灘古跡’五大字。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

1987年夏天文物普查,在長江邊建設廠解放臺的鶴皋巖半山腰一南北長約15米、離地高約8米的崖壁上找到了九龍灘石刻鑿痕。該石刻為陰刻行書“九龍灘古跡”五字,開鑿于清乾隆年間,已嚴重風化,僅存“龍”字左半部依稀可辨。1990年9月,由九龍坡區(qū)文化局和國營建設機床廠共同出資進行了修復。修復后的石刻為“九龍灘”三字,橫排從右至左,每字字徑約1.2平方米。

這處位于建設廠廠區(qū),筆鋒蒼勁的“九龍灘”石刻,是如今九龍坡區(qū)區(qū)名的源頭。

二、鶴皋巖的工業(yè)傳奇

建設廠的前身漢陽兵工廠,誕生于實業(yè)救國的特殊年代,起步于民族深陷危亡之際。1939年末,在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硝煙中,懷揣著“漢陽造”的榮耀,從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江城武漢出發(fā),歷經(jīng)長途跋涉,遷移至山城重慶。在長江之畔的九龍坡鶴皋巖開山鑿洞,艱難地恢復生產(chǎn)。到2009年,工廠整體搬遷至巴南花溪工業(yè)園區(qū)。在九龍坡區(qū)的歲月里,建設廠與鶴皋巖相伴了整整70載,在時代的風雨洗禮下,始終秉持著堅忍不拔、奮發(fā)圖強的軍工精神。

無論是香港回歸儀式、澳門回歸儀式,還是一次次威武莊嚴的大閱兵,建設廠的槍械都頻頻亮相;在中印邊境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中越邊境自衛(wèi)還擊戰(zhàn)等歷次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它們更是有著卓越表現(xiàn),從此天下誰人不識君——聲名遠揚的“建設名槍”。

作為中國民族工業(yè)的先驅(qū)、兵器工業(yè)的搖籃,建設廠這一跨越三個世紀的百年老企,宛如綻放在鶴皋巖上的一朵軍工之花。在鶴皋巖上歷經(jīng)幾十年的艱苦跋涉,幾代人的默默耕耘,創(chuàng)造了諸多輝煌成就,鑄就了一座座新的豐碑。不僅憑借“建設造”名槍聞名于世,改革開放之后,積極大力推行“軍轉(zhuǎn)民”政策,“建設摩托”也隨之揚名四海。建設廠一路見證了中國國防工業(yè)的崛起與輝煌,也目睹了重慶直轄市的發(fā)展與變遷,注定要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增添華彩篇章。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建設廠便融入了國家國防工業(yè)體系之中,逐步成長為國家國防建設的重點企業(yè)。在之后的歲月里,建設廠全力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陸海空三軍,精心提供由我國自主設計制造、具備世界先進水準的武器裝備。從那時起直至2009年搬離鶴皋巖的這60年間,建設廠始終懷揣著振興民族工業(yè)的責任擔當,忠實地履行著壯大國家實力的光榮使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攜手同行、并肩發(fā)展,最終蛻變成為軍民融合的國家重點保軍企業(yè)。在此期間,建設廠不僅收獲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更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國防建設與國家經(jīng)濟建設均作出了巨大貢獻。

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的鶴皋巖,石壁如削,裸巖突兀,林木蔥綠,橫亙在長江北岸,與長江中游龍一般波濤洶涌的江水相互映襯,呈現(xiàn)出剛?cè)嵯酀年庩柛窬郑d綿數(shù)十年哺育了長江河畔這片工業(yè)文明的茁壯成長,默默見證了新中國槍械制造的蓬勃發(fā)展,真切記錄下建設廠持續(xù)開拓、邁向新紀元的堅實步伐。風景這邊獨好,那些在歲月長河中演繹了幾十年的傳奇故事,相信還會在未來的時光里不斷流傳,續(xù)寫新的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雅安市| 同心县| 晋宁县| 平山县| 行唐县| 新乡县| 河北区| 宜都市| 漯河市| 乌兰县| 岳阳县| 招远市| 东方市| 酉阳| 云阳县| 汉沽区| 五寨县| 江达县| 信丰县| 平远县| 宜兴市| 陆川县| 正阳县| 金山区| 南康市| 新河县| 福海县| 兰考县| 北川| 航空| 大名县| 安化县| 阳新县| 台安县| 雷山县| 衡山县| 林州市| 台北市| 康马县|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