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自行研制的產品
書名: 百年建設工業史話作者名: 艸河魚翁本章字數: 4828字更新時間: 2025-04-25 16:32:23
一、63式7.62毫米自動步槍——第一支自行研制的自動步槍
63式7.62毫米自動步槍,是以建設廠為主,聯合相關單位研制的我國第一代自動步槍。回轉式閉鎖,單連發自動射擊,彈匣供彈,彈匣容量20發,折疊式三棱刺刀。是一種擁有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和56式沖鋒槍的火力連續性的“步沖合一”的自動步槍。于1959年開始研制,1963年9月設計定型。由于起點低,基礎差,設計經驗不足,1965年至1968年,建設廠每年小批量試制生產供部隊試用,以便發現問題進行優化。
1959年10月,上級下達關于研制7.62毫米自動步槍的指示。工廠邊設計工藝工裝,邊投料試制,并在未經鑒定定型的情況下就投入大量生產,出現了不少質量問題。1970年,上級為完成生產任務,在全川組織了幾十家工廠進行大會戰,但質量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產品裝備部隊后,反映出槍的精度不好,零件互換性差,故障率高,影響了訓練和戰備。工廠雖然組織過幾次攻關和質量檢查,未能解決問題。1977年,上級決定63式自動步槍停止生產,改用56式半自動步槍裝備部隊。63式自動步槍于是全面停產,工廠重新恢復56式半自動步槍的生產。
二、81式7.62毫米自動步槍——第一支槍族中的步槍
81式7.62毫米自動步槍(簡稱81式自動步槍),是槍族中的步槍。該槍族由步槍、沖鋒槍性能合為一體的步槍和班用機槍組成,有固定托81式自動步槍和折疊托81—1式自動步槍兩種式樣。81式自動步槍性能優良,結構簡單,射擊精度好,火力猛,壽命長,一槍多用,多數零部件都可以在槍族各槍之間互換通用,旋轉式閉鎖,單連發自動射擊,彈匣供彈,彈匣容量30發,分離式劍形刺刀。
56式沖鋒槍自裝備我軍以來,深受部隊歡迎。然而該槍也有明顯的不足,為了突出射擊動作的可靠性,自動機運動能量偏大,射擊時產生強烈震動,難以操槍,射擊精度稍差,點射更難以掌握,該槍質量也偏重。
1979年,以建設廠為主與兄弟廠共同研制了第一代7.62毫米槍族。上級指示工廠,在原研制第二代7.62毫米自動步槍的基礎上,發展沖鋒槍和機槍,組成7.62毫米槍族。1981年10月,7.62毫米槍族設計定型。第一代7.62毫米槍族中的步槍由工廠生產,定名為81式7.62毫米自動步槍。1984年初,列為國慶35周年閱兵項目,工廠組織完成了閱兵產品生產任務。1985年11月正式定型,轉入大量生產,裝備我軍,全面取代裝備多年的56式7.62毫米班用武器。1985年12月,81式7.62毫米自動步槍被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
81式槍族以56式各槍的戰術功能特點綜合研制成槍族。81式自動步槍通過改變接套上的裝配形式,提高了槍機的壽命。主要不足是缺少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的創新及應用,造成外形與56式沖鋒槍很相象。81式輕機槍是在81式自動步槍基礎上,將槍管長度由415毫米增加到520毫米,槍管上附加一個兩腳架,火線高280毫米,使用75發快裝彈鼓。該槍射擊精度好,動作可靠,攜帶方便,槍族(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內零部件的通用率達到78%。另外,該槍在保證武器戰斗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減輕了全槍質量,從而成為當時世界上同口徑機槍中最輕的一種。
81式槍族于1994年停產。
三、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第一支小口徑步槍
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是5.8毫米班用槍族系統的單兵作戰武器,是我國第一支小口徑自動步槍。工廠于1991年7月參與了研制工作,1995年開始投入試生產。2000年通過生產定型。95式槍族為無托結構,導氣式自動方式,機頭回轉式閉鎖,平移擊錘擊發機,可單、連發射擊,供彈為30發塑料彈匣,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95式5.8毫米槍族包括自動步槍、班用機槍及4個配屬產品——白光瞄準鏡、微光瞄準鏡、多功能刺刀及下掛榴彈發射器。以自動步槍為新槍族的主體槍,還先后研制了短自動步槍及折疊托的自動步槍。槍族中各槍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換或通用。95式5.8毫米槍族結構優化設計,布局合理,在制造工藝上采用了槍管精鍛技術,提高了零件精度;通過大量使用工程塑料,減輕了重量。1997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手持95式自動步槍,越過深圳河上的粵港分界線,進駐香港,這是95式自動步槍首次公開亮相。其后陸續裝備全軍。
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定型9年后,經有關部門批準,兵器裝備研究所和工廠共同開展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的改進研制工作,并將新一代自動步槍命名為95-1式5.8毫米自動步槍。
95-1式5.8毫米自動步槍突破了95式自動步槍的原理和結構,大量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彈匣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強度、超韌性的工程塑料,增加空倉掛機功能,增設了空倉掛機解脫鈕。裝上新彈匣后,只要按一下按鈕就能實現子彈上膛,優化了人機功效和勤務使用性能,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先進水平。2001年,槍族中的95B式短自動步槍設計定型;2003年12月,03式5.8毫米折疊托自動步槍設計定型。2004年6月,啟動對95式槍族的改進研制工作,2010年7月1日,改進系統正式通過設計定型,被命名為95-1式5.8毫米槍族系統,2016年,95-1式自動步槍以優異的使用性能、廣闊的應用前景,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2017年6月30日,95-1式自動步槍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活動中精彩亮相,顯示我國步槍的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四、85式7.62毫米狙擊步槍——第一支狙擊步槍
在槍械的領域中,狙擊步槍肩負著射擊遠距離重要目標的關鍵使命。然而,在過往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狙擊步槍在我國步槍發展進程中處于空白狀態。自56式半自動步槍裝備之后,曾嘗試在生產線挑選出一批射擊精度較為出色的槍支,于機匣左側鉚裝燕尾槽插座,并配裝瞄準鏡,試圖以此替代狙擊步槍。但遺憾的是,由于威力不足,在遠距離射擊時的精度也未能達到理想狀態,故而最終并未正式列裝。
1、85式7.62毫米狙擊步槍
1979年6月,工廠承接了仿制蘇聯德拉戈諾夫7.62毫米狙擊步槍的重要任務。此款狙擊步槍采用半自動單發的射擊模式,以彈匣供彈,彈匣容量為10發,配備光學瞄準具,有效射程可達1000米。同年11月,成功仿制出樣槍,并投入小批量生產。1981年,對隨槍工具進行了改進與補充,插線在槍械車間進行生產。1983年,工廠順利建成狙擊步槍生產線,該狙擊步槍也成為工廠的主要產品之一。直至1985年,經過補充生產并完成定型,正式命名為1985式7.62毫米狙擊步槍,它的誕生,填補了我軍狙擊步槍方面的空缺。
2、88式5.8毫米狙擊步槍
我國5.8毫米武器系統完成定型后,1988年,工廠積極參與到88式5.8毫米狙擊步槍的研制工作當中。這款狙擊步槍成為5.8毫米武器系統里極為重要的一員。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我國獨立自主研制的首支狙擊步槍,并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當時獨一無二的小口徑狙擊步槍,具備相當優良的戰術性能。該狙擊步槍為單發、半自動,可實現閉氣射擊,采用彈匣供彈,彈匣容彈量不少于10發,配備簡易且輕便的兩腳架。其射擊精度頗高,槍支尺寸較短,質量較輕,動作運行可靠,使用壽命長,瞄具功能完備,在遠距離射擊時威力較大,后坐力小,整體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外形線條流暢美觀,持槍操作舒適便捷,整體性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自2012年起,工廠生產的狙擊步槍在諸如國際特種兵狙擊手比賽、陸軍輕武器技能大賽等各類賽場上屢獲佳績,聲名遠揚。
五、高射機槍
高射機槍是主要用于對空中目標設計的大口徑機槍,由槍身,槍架,瞄準裝置組成。主要用于殲滅斜距離在2000米以內的敵人低空目標;還可以用于摧毀,壓制地(水)面的敵火力點,輕型裝甲目標,艦船,封鎖交通要道等。按運動方式分為牽引式,攜行式和運載式(安裝在坦克,裝甲車,步兵戰車,艦船上)三種。
1、56式高射機槍
56式14.5毫米四聯高射機槍由工廠生產槍架并總裝,該槍高低從–100~850,方向3600,射擊低空及地面目標,汽車牽引,可在行進中連續射擊。1961年11月,工廠開始試制。1962年8月,產品定型生產。因生產光學瞄準具配套廠供應不上,工廠曾暫時改用自己生產的機械瞄準器具裝配。70年代末才派人到部隊用光學瞄準具更換機械瞄準具。
2、59—1式艦用高射機槍
59—1式14.5毫米二聯艦用髙射機槍,裝14.5毫米機槍2挺,上下排列,無高低機、方向機,不帶座椅,人工直接瞄準,射擊低空目標和海面目標。1963年工廠接收資料開始試制,1964年定型投產,由四、二聯高射機槍車間批量生產。
3、65式艇用高射機槍
65式14.5毫米二聯艇用高射機槍,裝有14.5毫米機槍2挺,水平排列,無方向機、高低機,帶座椅,人工直接瞄準。該產品1965年定型投產,仍在四、二聯高射機槍車間批量生產。
1965年6月,第五機械工業部決定工廠將14.5毫米四聯高射機槍和二聯高射機槍生產線全部搬出,另在四川雅安新建高射機槍廠,工廠將部分人員、設備、工裝調往該廠。
4、69式海雙艦艇通用高射機槍
由于戰備需要,工廠繼續生產并研制四、二聯高射機槍。69式海雙艦艇通用高射機槍是用以代替59—1式和65式兩種二聯高射機槍的通用高射機槍。髙射機槍的結構為兩14.5毫米機槍聯裝,機槍水平排列,有髙低機、方向機、光學瞄準具、帶座椅。該槍于1966年初開始研制,1969投入試制生產。
5、82式艇用高射機槍
82式14.5毫米二聯艇用高射機槍安裝在水面艦艇上,主要任務是射擊距離在20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和12鏈以內的海面、海岸目標,是工廠在69式海雙艦艇通用高射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1980年工廠組織改進設計,1982年設計定型。2004年啟動了1982A式雙管14.5毫米艦用機槍項目的研制工作,于2005年9月通過鑒定。
六、援建工作
1954年6月,工廠順利完成本廠首次改建與擴建任務之后,旋即肩負起援建新廠的重要使命。彼時,工廠精心抽調基建人員,全力支援256廠、807廠和248廠等3個兵工廠的基本建設工作。與此同時,積極配套輸送行政、技術干部以及專業工種工人,為新廠注入活力,充實其力量,這些人員成為新廠開展新產品試制工作的骨干。在此期間,工廠先后向上級機關及新廠輸送干部共計59名,其中涵蓋黨官員1名、副廠長1名以及中層干部6名。
1956年2月9日,第二機械工業部以電令形式,委托工廠負責籌建重慶第二機器制造學校,該校是第二機械工業部培養輕兵器制造專業技術人員的中等專業學校。工廠迅速響應,精心抽調政工、行政、技術干部,有條不紊地開展學校以及實習工廠的組建工作。1957年,學校順利建成并正式開學,工廠廠長譚凱豐兼任校長一職。1958年,該校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直接領導,后又改名為第三機器制造學校。
1958年下半年,在工廠下放地方管理之前,又持續不斷地輸送干部和工人,積極投身于援建新廠的工作。經統計,累計輸送干部371名(其中中層以上干部97名、工程技術干部122名,一般干部152名),工人937名。
1958年至1961年,工廠處于下放地方管理期間,同樣展現出積極擔當的態度,先后抽調干部1200多名、工人3000多名,全力支援地方工業的發展,為地方工業建設貢獻了重要力量。
1961年,第三機械工業部下達指令,工廠再次承擔起援建新廠的重任。在1962-1964年間,工廠與626廠一起先后包建福建975廠和河南396廠,抽調干部和工人200余名。值得一提的是,在包建河南工廠時,還特別抽調了廠級干部1名。
1964年,鑒于當時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國家在屬于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開啟了大規模的“大三線”建設征程。此次建設計劃旨在“在縱深地區,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與此同時,對于各省份靠近內地的腹地(俗稱“小三線”),要求各省、市、自治區在戰時能夠實現“省自為戰”。全國范圍內,地方軍工廠的建設工作也同步展開。依據五機部的指示,工廠陸續承擔起對口支援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35個地方軍工廠建設的艱巨任務。當時,需要援建的工廠數量眾多,且戰備任務極為繁重。然而,工廠始終以大局為重,將支援三線建設視為自身應盡的光榮職責,積極組織開展全套技術資料復制、試制所需物資生產等工作。同時,精心配備生產技術干部以及關鍵工序的熟練工人,經過不懈努力,圓滿完成了地方軍工廠的援建任務。
1965年1月,五機部重慶地區籌備處下達指令,要求工廠包建瞄具生產廠。同年4月,五機部重慶地區籌備處進一步決定,將工廠生產的二聯和四聯高射機槍遷至四川雅安地區,新建雅安高射機槍廠,代號226廠,第二廠名建安機器廠。1969年,該廠脫離工廠,實現獨立運營。
在國內的國防三線建設進程中,工廠先后包建了3個三線廠。此外,為22個省、市、自治區的地方軍工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與工裝保障,累計輸送各類專業人員近2000名,為國防三線建設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