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軍轉民
- 百年建設工業史話
- 艸河魚翁
- 6333字
- 2025-04-27 17:30:19
一、時代背景
兵器工業作為我國國防工業中規模頗為龐大的行業,于抵御外部勢力侵擾、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以及保障國家整體安全等諸多層面,均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受歷史因素以及國際國內環境的綜合影響,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余年時間里,我國兵器工業施行的是高度集中化的管理體制模式。彼時,生產任務僅聚焦于軍品領域,企業所開展的一切經濟活動與管理行為,也皆是在高度集中統一的指令引導下有序推進。回溯至20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基于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國家為強化軍事工業力量,積極開展擴充行動,大力投入三線建設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兵器行業所安排的項目成為重點關注對象,呈現出建設單位數量眾多、職工人數龐大、涉及范圍廣泛的態勢。
步入20世紀70年代末期,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世界的主流主題,我國推行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方針,將工作重點逐步轉移至以經濟建設為核心上來。在此形勢背景下,國家為全力支持經濟建設,適度縮減了軍費開支。這一舉措致使軍品生產任務量急劇下滑,常規武器裝備的訂貨數額大幅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兵器行業原本龐大的軍品生產規模與當前軍品生產任務嚴重不足的矛盾愈發凸顯。眾多兵工企業因生產任務不飽和,不得不面臨停產或者半停產的艱難處境。
需要注意的是,軍品作為一類具有特殊性的商品,其自身獨特的消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軍品需求存在較大的波動性。若一個兵工企業缺乏較為強大的民品產業予以有力支撐,單純依靠軍品業務來維持工廠運營以及保持較大規模的軍品生產能力,從實際操作層面而言,是極具挑戰性的。由此可見,兵器行業面臨著向“軍轉民”方向進行戰略轉移的必然趨勢。
在1979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國防科技工業領域也做出了一項極為重要的戰略決策,即從以往單純服務于國防建設,逐步轉變為服務于整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同年10月,第五機械工業部于長沙計劃會上表示,要切實貫徹中央關于軍民結合的方針,適度削減軍品任務。1980年1月,第五機械工業部又在重慶召開企業領導干部會議,鼓勵兵器工業戰線的廣大干部、技術人員以及工人,積極認清形勢,統一思想認識,振奮精神,共同迎接這一重要轉變。
1981年,中共中央再次明確指出“發展民品生產的方向是正確的,應作為長期方針,努力搞好軍民結合。”在軍轉民剛剛起步的階段,由于當時的體制是以計劃經濟為主體,所以在民品方向的選擇上,經歷了一番探索與轉變,從最初以生產資料的民品方向為起點,逐步過渡到以豐富市場供應的人民生活資料為切入點。在這個過程中,民品項目大多是企業在市場中自行摸索、嘗試,企業結合自身原有的生產手段,對能做的項目進行論證后就嘗試開展。總體而言,那時還缺乏較為系統全面的行業規劃,部分項目取得了成功,也有一些遭遇了失敗,尚未形成兵器行業的核心民品產業。
后來,兵工部對前幾年民品開發生產的經驗進行了認真總結,進而提出了“兩類并舉”與“四服務”的民品開發生產指導方針。“兩類并舉”指的是堅持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開發同步進行;“四服務”則是為國民經濟重點建設服務,為振興地方經濟服務,為改善人民生活服務,為擴大出口服務。此外,考慮到兵器工業是以機械、光電與化工為主的綜合性工業這一特性,確立了“機械、光電、化工三大系列,車輛為主”的發展戰略,決定將汽車、火車、摩托車等運輸工具作為發展重點,同時兼顧能源機械等領域的發展,先后組織100多家企業朝著這幾類產品進行戰略轉移,并圍繞這個重點開展戰略調整工作。
中國市場發育呈現出一個顯著的特征,即國家組織市場與企業自主創立市場相輔相成。所謂國家組織市場,乃是借助完善市場環境,涵蓋體制性條件、經濟總量以及結構平衡等宏觀經濟要素,以此拓展企業創立市場的路徑,為企業更為充分地遵循市場導向,筑牢物質根基與制度基石。而企業創立市場,關鍵在于構建市場運行的微觀基礎與微觀環境。企業自主運用市場價格機制以及數量調節手段,處理生產進程中的要素投入與流動難題,協調內部資源配置以及各企業間的橫向聯系。國家組織市場的目標,在于推動企業融入市場;企業創立市場的成效,則依賴于國家對市場的有效組織。
步入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國家相關部門將逐步成型的主干民品納入重點扶持的行業規劃范疇,把兵器企業劃分為保軍轉民、軍轉民、全轉民等不同類型,依據產品的產業鏈進行規劃布局,部署民品的主干系列。國家針對軍工企業“軍轉民”所開展的規劃與指導,使得軍工企業軍民融合的各項工作自此邁入全新階段。各企業依照國家規劃與指導,對民品發展規劃予以調整,打破了“產品相似、工藝相近”的固有格局,淘汰了一批盲目上馬、銷路欠佳的民品,實施了一系列耐用消費品民品項目。這些項目大多培育成為日后兵器行業的主干民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逐步發展壯大。擁有具備一定規模的主干民品,企業也就逐步解決了生存問題。即便在軍品任務量較少時,企業依然能夠維持一定規模的軍品生產線運轉,發揮了保軍的作用。
進入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十年,企業從謀求生存的階段邁向如何更好地追求發展的階段。軍工企業在堅守國家安全產業職責的同時,在軍民融合的大政方針指引下,主動投身于關乎國家經濟命脈、行業支柱以及社會公益等產業,切實履行國家央企的社會責任。
二、建設廠“軍轉民”歷程
在1978年之前,國營建設機床廠作為全民所有制企業,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下有序運轉。彼時,工廠的核心任務乃是嚴格依據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全力以赴完成軍品生產任務。計劃經濟體制在工廠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記,無論是工廠的裝備設施、廠房布局,還是人員構成、物資調配,皆圍繞特定類別的軍品生產工藝進行配置與建設。在這樣的模式下,工廠上下已然習慣了單一的軍品生產模式,長期處于高度集中的封閉式管理狀態,內部循環自成一體,與外界市場幾乎沒有直接關聯。
鑒于軍品生產工藝技術具備特殊性,工廠內諸多裝備專業性極強。雖說部分設備在理論上可用于民品生產,但場地的重新規劃、設備的調試改造、工裝的適配更換以及人員的技能培訓與補充,涉及到諸多方面,操作難度極大。即便嘗試推行軍民品混線生產,工廠內部原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短時間內也難以迅速適應新的生產模式。由此可見,“軍轉民”這一轉型之路,確實面臨著一系列復雜且棘手的困難與問題。
然而,由于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隨著我國戰略重心的轉移以及國防政策的適時調整,上級部門在資源支持方面出現波動,“斷奶”現象時有發生。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在面對兵工企業時,也難以再如往昔那般給予強有力且行之有效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工廠所承擔的軍品任務量逐年呈下降趨勢。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擺在眼前:過剩的軍品產能究竟該何去何從?這就迫切要求工廠必須立足當下現有的基礎條件,著眼于長遠的發展規劃,堅定地走上保軍轉民、軍民兼產的道路。秉持以軍為本的核心原則,同時借助民品生產來滋養軍工發展,積極主動地面向市場,以此提升工廠的整體效益。
自1979年起,建設廠面臨著軍品生產任務大幅減少的局面,這一變化致使企業出現較為嚴重的虧損情況。當時,企業所秉持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以及相對單一的產品結構,讓工廠逐漸陷入了極為嚴峻的生存困境之中。1980年,上級分配給建設廠的軍品生產任務,僅僅約占工廠年生產能力的10%左右,這一殘酷的現實,令廠內的干部職工深感震驚,也使得工廠不得不直面市場,探尋新的發展路徑,由此開啟了從自發摸索到自覺轉型的企業轉軌進程。憑借軍工技術以及剩余的生產能力,建設廠大力拓展民品業務,在計劃與市場有機融合的大背景下,走上“軍轉民”的改革發展道路,成為工廠的必然之選。
此次“軍轉民”戰略推動下的民品生產,與工廠在50年代開展的民品生產有著本質區別。50年代的民品生產,是在國家統一規劃部署下進行的。那時,大部分民品都被納入國家計劃體系,原材料由國家統一供應,產品也由國家負責包銷,同時國家還給予諸多優惠政策。兵器工業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承擔了一批國家因資金短缺、技術空白而急需的產品生產任務,有力地緩解了國民經濟的燃眉之急。然而,此次民品生產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的全新形勢下,伴隨著市場經濟逐步發展而起步的。民品生產未能被納入國家計劃,即便情況較好,也僅是處于指導性計劃范疇,多數情況下依靠市場進行調節。開發所需資金需要工廠自行籌集,原材料要自主采購,產品更要靠自己銷售。總而言之,一切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由工廠自主抉擇并承擔相應責任。
為擺脫困境,建設廠于1979年毅然啟動“軍轉民”工作,同年專門設立民品辦公室,著手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組織民品生產。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民經濟正處于全面調整階段,各行業在市場中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對于市場經濟缺乏了解的軍工企業,在選擇民品項目時遭遇重重困難。依照兵器工業部提出的“四不厭”(不厭其小、不厭其少、不厭其雜、不厭其繁)民品開發方針,工廠在民品發展初期采用了較為寬泛的“漫天撒網式”開發策略。先后仿造生產了峨嵋牌JH5801型電動多功能縫紉機以及重慶牌JT50型摩托車,并且恢復了氣槍生產。還針對家用電冰箱、車用空調器、摩托車發動機等產品展開調研與方案論證工作。同時,動員各車間利用閑置的生產能力,為外單位大量開展協作加工業務,并進行一些小型民品生產,如游標卡尺、油印機、皮鞋木中跟、香煙接嘴機、翻水鍋爐、銑床等。這些民品生產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因軍工任務不足所帶來的困難,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收入。不過,由于在選擇項目時較為急切,存在較大盲目性,未能充分發揮軍工大企業所具備的技術與規模經濟優勢。部分產品存在檔次低、批量小、成本高的問題,市場競爭力不足,往往是迅速上馬,又很快下馬。在“軍轉民”的前期階段,由于縫紉機與摩托車尚未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工廠依舊主要依賴軍品維持運營,民品生產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1980年與1981年這段時期,工廠面臨著極為艱難的處境,同時這也是工廠能否突破困境、邁向民品生產發展道路的關鍵節點。彼時,工廠的民品生產模式,也漸漸從最初被動地“尋覓資源”,逐步朝著主動開拓、著眼長遠發展的方向轉變。經過多番深入調研、嚴謹論證以及實踐探索,工廠斟酌再三,決定舍棄一般小型產品的生產,轉而選定摩托車與電動多功能縫紉機,作為“軍轉民”戰略的重要突破口。工廠充分整合軍品生產過程中所剩余的人力、物力等資源,通過增加資金投入、引入先進技術、挖掘內部潛力以及大力開展技術改造等一系列舉措,使得民用產品的生產規模得以持續拓展。
1980年,第五機械工業部批準建設廠開展擴權試點工作,積極鼓勵其大力發展以摩托車為主的各類民用產品。同年1月,在重慶舉行的企業領導干部會議上,做出了建設廠依照嘉陵機器廠所提供的產品圖紙,生產2.5馬力機動腳踏兩用摩托車的決定。建設廠接收產品圖紙后,迅速著手樣車的試制工作。在歷經兩批樣車的試制過程后,根據實際情況對產品圖紙進行了相應的更改設計。到了9月,依據更改后的第一版產品圖進行試制,并在年底順利完成200輛的生產任務,且各項性能均達到技術要求。1981年2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準該產品注冊,其注冊商標為重慶牌JT50型機動腳踏兩用摩托車,簡稱為重慶牌JT50型摩托車。這款摩托車造型優雅,結構穩固,具備出色的加速性能,無論是城市道路,還是鄉村小路,尤其是丘陵地帶與山區等復雜路況,均能輕松應對。自1980年起,建設廠開始生產JT50型摩托車,僅僅到了1981年,便成功扭轉虧損局面。1983年,JT50型摩托車榮獲四川省優質產品稱號。
1983年,工廠再度發力,成功引進并開發出重慶?雅馬哈CY80型摩托車。至1985年,工廠已具備年產15萬輛摩托車的生產能力。
工廠的另一民品——電動多功能縫紉機,于1980年10月開啟試制工作,并在1982年陸續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3月,工廠專門成立了縫紉機車間。1984年,又建立了主要零件的專用生產線。摩托車與電動多功能縫紉機生產線的相繼建成,標志著工廠正式踏入生產現代民用技術產品的全新階段。在此期間,建設廠還積極開展峨嵋牌氣步槍的試制與生產工作,共推出兩個系列、兩種供彈方式,總計8個品種。隨著民品產值在工廠總產值中的占比穩步提升,于1984年首次超過軍品產值,為工廠帶來了頗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助力工廠成功擺脫困境。
1983年,兵器工業部經與重慶市共同商議、統一規劃,要求工廠著手開發車船及公共設施所用的空調器。同年8月,兵器工業部計劃司做出決定,工廠需結合空調器產品的開發,同步開展壓縮機的研制工作,并向定點生產電冰箱的216廠和861廠供應壓縮機。隨后,工廠便與外商就引進壓縮機生產線事宜,展開了技術層面的洽談。與此同時,工廠還派遣人員前往湖北、江蘇、浙江、上海等地,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工作。1984年3月,工廠正式向兵器工業部呈交了空調器調研報告。
回溯至1985年,彼時建設廠所生產的多功能縫紉機,因其具備繁多的功能,致使產品結構頗為復雜,操作上的調整難度較大,給用戶帶來了諸多使用不便之處。這一狀況直接導致該產品市場表現不佳,出現滯銷現象。鑒于此,建設廠經過審慎考量,決定暫停該產品的生產,并以削價的方式將積壓產品內部處理給職工,這一舉措使得企業承受了超過200萬元的損失。在淘汰這款不太契合市場需求的多功能電動縫紉機產品之后,建設廠將目光投向了摩托車領域。摩托車產品市場容量廣闊,使用范圍覆蓋廣泛,產品壽命周期相對較長,既能滿足國內城鄉不同地區的需求,也具備出口海外的潛力,既符合當下市場的急切需要,又有著極具前景的潛在市場空間,故而被選定為建設廠未來發展的支柱產品。
在1986年至1987年期間,國家實施了緊縮銀根的政策,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從國外大量進口了56萬輛摩托車。這一情況對國產摩托車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建設廠也未能幸免,其產品嚴重積壓。在這兩年間,建設廠累計虧損接近4000萬元,成為當時兵器行業中虧損最為嚴重的企業,再次陷入了艱難的發展困境。深入探究其緣由,主要在于工廠生產的JT50車型檔次偏低,且品種較為單一;而CY80車型則存在國產化率較低的問題,這使得成本居高不下,難以適應市場的實際需求。不過,建設廠迅速做出反應,及時妥善處理了滯銷積壓的JT50型低架摩托車,成功收回了部分流動資金。并且,工廠積極開展產品研發工作,成功開發出了適銷對路的JS50Q-2型高架摩托車。此外,建設廠還聯合了全國200多家企業,大力推進CY80型摩托車的國產化進程。到了1987年,CY80型摩托車的國產化率從原本的12.6%大幅提升至77%,成本降低了2650萬元,這一系列舉措使得企業迅速扭轉了虧損的不利局面。在 1988年,工廠的摩托車產銷量達到了20萬輛,實現銷售收入四億八千多萬元,創造利稅六千萬元,出口創匯七百多萬元。在這一年,工廠的產值與利潤水平在西南兵工企業中躍居首位,在全國兵器行業中也進入了前列位置。
從1988年11月至1991年9月,建設廠組織相關人員對日本的電裝公司、柴油機公司、三電公司、精工精機公司以及中央汽車配件公司等進行了考察。經過細致的比較與深入的分析,在1994年5月,由建設機床廠改制而成的建設工業集團,成功引進了精工精機旋轉葉片式車用空調壓縮機的全套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車用空調壓縮機逐步發展成為建設集團的第二大民用支柱產品。
自實施“軍轉民”戰略以來,建設廠先后投入力量開發生產了峨嵋牌JH5801電動多能縫紉機、峨嵋牌氣步槍、50型系列摩托車、CY80型摩托車等民用產品,同時還對電冰箱、空調器和壓縮機等產品展開了開發研制工作。以摩托車為主的民用產品在建設廠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為工廠積累了可觀的資金,也增加了職工的收入,成功構建了企業能軍能民、軍民兼容、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良好格局。這一系列發展使得工廠逐步擺脫了困境,逐步建設成為國內軍民結合的大型摩托車生產廠家之一,成功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建設廠在全國500家骨干企業中的排名,從1989年的170位穩步上升至1994年的84位,成功躋身全國100強企業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