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鋼老三
- 我在北大教考古
- 莫韃
- 5932字
- 2025-05-06 23:51:17
提問環節結束,北農的報告會理論上來說,也要結束了。
然而,實際上對于蘇亦來說,卻沒法結束。
他被人圍住了,沒法脫身。
“蘇亦同學,你再跟大家交流一下,好不好。”
“對的,蘇亦同學,你再多講一講你考古發掘的經歷嘛。”
“蘇亦同學,你什么時候,到我們學校做報告啊?”
“蘇亦同學,我們現在邀請你去我們學校做報告,可不可以?”
圍觀他的人,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甚至以外校居多。
聽到現場圍觀的同學,紛紛對他發出邀請,然后報出他們學校的名字。
蘇亦有些懵。
啥情況,外校的學生咋都跑來北農聽他的報告了?他們又怎么知道他在北農做報告?
結果一打聽,才知道真相。
“我們是從中青報得知你的故事,去北大文史樓找你,結果你們北大的同學發布公告,說你今天在北農跟北鋼有報告會,我們就過來了。還有部分的學生,提前過去北鋼等你了。”
難怪總覺得報告會有些不對勁,總透露著詭異的氣氛。
原來這就是真相啊!
面對大家的熱烈請求,蘇亦能夠怎么辦?
當然,是拒絕了。
開啥玩笑。
都講快兩個小時了。
還要繼續講,那下午北鋼的報告會咋辦?
更不要說,待會還要跟北農農史研究室這邊有一個小型的學術討論會呢。
然而,人家慕名而來。
又不好太過于冷漠,那咋辦?
蘇亦想了想,就道,“抱歉,真的沒法延長交流環節,我后面還有其他的安排,大家也知道,我下午在北鋼還有一場報告會,大家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繼續去聽。”
“真的不行嗎?”
“太遺憾了。”
“我下午還有課。”
“所以才特意趕到北農的。”
“是啊,我下午還有其他安排呢。”
“真太遺憾了!”
聽到這些話,蘇亦哭笑不得。
自己又不是明星,也不是偶像。
這些人也不是自己的粉絲。
他確實不需要承擔什么責任。
然而,別人偏偏是因為中青報的報道,慕名而來。
不管人家的出發點是為啥。
是好奇,是崇拜,是求知,還是啥。
既然來了,總不能讓別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吧,更何況,人家是先去了北大再趕來北農的。
確實不容易!
于是,他求助似望向俞偉朝。
俞偉朝無能為力,“我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他望向其他小伙伴,其他人也懵。
沒法子,蘇亦只好說道,“要不,我給大家簽個名,當做留念吧,如果大家不嫌棄的話。”
大家當然不嫌棄。
于是,蘇亦就提議,“大家既然是因為中青報的報道而來的,那么大家把今日份的中青報帶在身上的話,可以拿過來簽名,當然,沒有的話,也不要緊,本子什么的,都可以簽的。”
聽到這話,北大眾人都笑起來。
因為在中青報上簽字這一幕,他們在文史樓也經歷過。
然而,蘇亦還是小看了自己的影響力,不對,應該是小看了中青報的影響力。
從外校趕來的學生,足足有三百多人。
這人數相當多了。
要知道才復校的北農,學生也就一千人而已。
這一簽,就半個小時以上。
他原以為把中青報帶在身上的人,并不多,沒有想到竟然還有幾十個人把報紙帶在身上。
再加上帶本子的人,差不多要簽一百多份。
失策了!
其他那些沒有帶報紙,又沒帶本子的外校生,則一臉沮喪跟懊惱。
蘇亦只能安慰,來日方長。
以后歡迎大家去文史樓找他交流。
甚至,有人一咬牙,就決定繼續跟到北鋼。
簽完字,蘇亦也覺得荒唐。
他又不是作家,又沒有出著作,因為一篇報道,卻搞出簽售會的場面,這算怎么回事啊。
因為報紙報道,而給讀者簽名的,估計學界只有他這么一號人了。
想想都覺得羞恥!
哎,這時候,自己要有著作出版,就好了。
北農這邊見到蘇亦被耽擱太長時間了,也無奈取消后續的學術交流環節。
這一天,真的是狀況百出。
但總的來說,上午的報告,還是挺成功的。
回到圖書館休息室,副校長跟兩個系主任已經離開。
剩下王毓湖先生跟團委領導。
團委領導之所以留下來,就是因為中青報的關系。
蘇亦是中青報的重點宣傳對象,屬于先進人物先進事跡。
而偏偏中青報又屬于他們系統的喉舌。
因此,北農這邊,還想繼續邀請蘇亦過來做報告,好家伙,來一次不行,還要繼續來第二次?
蘇亦哪里能答應,連忙拒絕。
但是拒絕的也很委婉,說自己這段時間需要做報告的單位太多,再加上還有外出發掘任務,短時間內可能真的抽不出時間來。
團委領導表示理解,然后一臉遺憾地離去了。
蘇亦才松了一口氣。
王毓湖見狀,笑道,“實際上,領導還是很希望你過來繼續做報告的。”
“我也想,但是真的沒有時間。”
“沒事,你沒有時間,我們有時間,到時候,你來不了,我們可以過去北大找你嘛!”
“您老太客氣了。”
“不是客氣,是真的想跟你繼續做農業考古方面的交流。你今天的報告,給我很大的啟發。甚至可以說,給我們指明了相關的研究方向。我發現,你這一次報告,跟在北大的時候,有很大的差別,更加聚焦在農業考古方面?”
“因為場地臨時更換,再加上聽眾大部分都是農大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沒有接觸過考古學,所以沒有辦法跟大家深入探討科技考古的概念,只能偏向稻作起源,偏向農業考古,還希望您老見諒。”
“該說抱歉的是我才對,不過今天是意外情況,誰也沒意料到。總體來說,報告會的反響很不錯,就連沈副校長也給予很高的評價。剛才離開前,他直夸你后生可畏。還鼓勵我們農史研究室在農業考古方面跟你們北大考古教研室多多交流合作。”
說到這里,王毓湖話鋒一轉,“實話實說,關于農業考古方面,咱們兩個單位現階段,也只能局限于學術交流。
更進一步的合作,恐怕比較難。我們研究室并沒有人懂得考古發掘,至于你提倡的浮選法跟孢粉分析,更不是我們研究的范疇。
因此,我們能夠給你們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最多只能在歷史考古方面給你們提供一些文獻方面的支持。”
“有您老的支持,就很難得了。任何學科的建立從無到有,都是很困難的。我跟陳文驊先生也只是提出一個方向,也沒法立即落地,還需要跟王先生你們多多學習。”
王毓湖笑,“你就不要謙虛了,梁嘉勉教授對于你的贊譽,就不需要我再復述了。農業考古這樣的交叉學科,確實更加適合你這樣的年輕人來推動,我們這些老家伙太循規蹈矩、墨守成規了。”
雙方定下后續到北大交流的時間,也沒有在圖書館這邊久留,開始移步食堂解決午餐。
期間,又有不少北農的學生把中青報拿過來找他簽字。
好家伙,肯定是他給校外學生簽名的事情流傳出去了。
一想到這,去北鋼估計也要上演這一幕,蘇亦就頭疼。
真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作自受啊!
告辭王毓湖以及農史研究室的一干師生,蘇亦等人再次朝著北鋼出發。
他們的身后,還跟著不少校外慕名而來的學生,使得隊伍越發龐大。
對此,蘇亦也沒法干預,愛咋滴咋滴吧!
倒是快到北鋼的時候,俞偉朝特意把蘇亦拉到一邊叮囑道,“一會做報告,你需要注意了,不能什么話都說。”
蘇亦疑惑。
俞偉朝說得更加直白,“比如,你之前說的‘好像考古工作就是單純的辨土色、劃地層、對陶片搞排隊分期,許多應該獲得的信息因為沒有自然科學工作者、技術科學工作者的參與而丟掉了’這話就很有爭議,如果不明就里的人,很容易就以為你在大放厥詞。”
被俞偉朝這么一提醒,蘇亦也覺得有問題。
辨土色、劃地層指的是啥?指的就是考古地層學,奠基者就是梁思永先生
而對陶片搞排隊分期,指的是啥?指的就是考古類型學,奠基人就是蘇秉琦先生。
前者是他考古學啟蒙老師,后者是他北大的師長。
結果,他卻對考古學兩大理論支柱,提出質疑。
要是被有心人做文章,這完全就是大逆不道啊!
蘇亦剛想解釋。
俞偉朝就擺了擺手,“我知道你的本意不是如此,但是你這些話一流傳出去,就相當于得罪國內大部分的考古人。并不是每一個考古人都有你這樣超前的意思,在現階段,考古發掘大部分就是辨土色、劃地層、對陶片搞排隊分期。
就算這些傳統的手段,也不是每一個考古人都全部掌握。
你對新考古探索是好的,但不要輕易去抨擊這些行業現狀,就算這些都是真實存在,需要去抨擊,也是由我們這些作為師長的人頂在前面,而不是由你來。
不然,你會招來巨大的非議。
大家也知道梁思永先生當年在哈佛留學受到的是人類學體系下的考古學訓練。
甚至李濟先生學的就是人類學,然而,自從他赴臺以后,很多年輕一代的考古人都不知道他是誰。
而你出身廣東,又受到中大梁釗濤教授人類學思想的考古學影響。
雖然你沒有明說,但是大家都知道你推崇史語所實行的科學考古,這也無可厚非。
然而,這些在當下都是非常敏感的。
過去的那些年,輿論都在批評蘇秉琦先生搞的器物排隊分期‘見物不見人’,因此,我們現在更注重‘透物見人’的研究。
多學科合作是一件好事,但行業內的很多老前輩,都覺得它們只是輔助手段,是在我們傳統的考古學手段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才會選擇多學科合作,而不是一來就選擇多學科合作,然后開始考古發掘。
這里面涉及到一個誰主導的問題,直白來說,就是學科話語權,你現在倡導的多學科合作以及交叉學科的創建,本質上來說,就是把學科話語權給拱手相讓。這對于某些遵守學科傳統的老前輩來說,就有些大逆不道了!
我說這些,你能明白嗎?”
聽到俞偉朝語重心長地一段話。
“明白!”
蘇亦也覺得自己是欠考慮了,連忙道歉,“一會的報告,我會注意的。”
俞偉朝見狀,也松了一口氣。
他不是蘇亦的導師,卻一直把蘇亦當成自己弟子看待。
然而,對方年紀太小。
他又生怕少年人意氣用事,他這么一勸慰反而適得其反。
見到蘇亦認同自己的說法,他才繼續說道,“實話實說,你的觀念跟夏先生更加相近,反而跟蘇先生的治學思想相去甚遠。”
蘇亦又想解釋。
俞偉朝卻擺手,“我不是責備你什么,你的啟蒙老師是梁思永先生,你秉承史語所科學考古的思想,并沒有什么錯。
提倡多學科合作也很好,夏先生也在提倡,不然他為什么要找北鋼的柯浚教授做商代銅鉞鐵刃的分析。
但是這件事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過去推廣不起來,是因為客觀條件制約。以前的史語所發掘殷墟,可謂是舉國之力來發掘,甚至還需要尋求國外學者的支持。
就好比你提及的德日進,他就是法籍耶穌會士,并非咱們國家培養出來的。
甚至民國時期,史語所大部分學者都有留洋背景。
而現在,你看看考古所,除了夏鼐先生,還有誰有留洋背景?思永先生已經去世,李濟先生因為歷史原因,在咱們大陸已經成為禁止提及的人物。當年的吳金鼎、曾昭燏兩位先生同樣早已離世多年。
除了一些老先生,剩下就是建國以后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比如我們這一代人,原本我跟張忠培以及楊建芳三人跟隨蘇先生讀副博士,是打算去蘇聯留學的,結果,后來中蘇交惡,出國的事情,也不可能了。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跟思永先生夏鼐先生他們那一代人不一樣,我們沒有機會出國,歐美主流的考古理論與方法,我們是隔著一層的。夏先生當然懂,他不僅留過洋,這些年也沒少出國交流,就算如此,他也在循序漸進,你就更不能著急了!”
面對師長如此苦口婆心的勸誡,蘇亦要是不聽勸,就太不識好歹了。
俞偉朝說的這些,他都懂。
就是沒經歷過,感觸不深。
所以在說話的時候,難免有些隨意。
以后,確實要多注意了。
所以,報告會開場之前,蘇亦只能虛心求教。
“俞老師,那一會的報告,我還需要注意什么。
“該說的不該說的,我剛才都說了。”
說到這里,俞偉朝也苦笑起來。
剛才很多話,都是關起門來,跟親近的人說的。
要是再往前幾年,他都不敢輕易跟別人說起。
現在嘛,一切都過去了。
也沒有那么多顧忌了。
再說,他也經歷那么多磨難,對于一些事也看得比較開,也覺得沒有必要像過去那樣太過于謹小慎微了。
“我只能提醒你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具體到報告的內容,需要你自己把關。你提出的術語,不管是農業考古,還是科技考古,都需要你慢慢地去推動,我沒法越俎代庖,坦率地來說,我跟你們宿先生一樣,也不太懂這些。甚至還需要深入學習一些歐美考古學方法與理論。”
說到最后,俞偉朝感慨,“還是你們好,趕上一個最美好的時代。一上學,國家就開始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口號,甚至還呼吁跟國際接軌。這種情況之下,你們年輕一代誰能快速適應這個時代誰就能快速脫穎而出。你小子,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后,說不定你老師我都只能做你的追隨者呢!”
“俞老師,您就不要開我玩笑了。”
“不開玩笑,真心實意,聽說你給宿先生列一份書單,回頭別忘了也給我列一份。”
好家伙,誰這么八卦啊!
這件事,也傳到俞老師的耳中了。
對此,蘇亦能拒絕嗎?
當然不能!
……
在海淀,有一條主干道,南起學知橋,北至清華東路,全長2.7公里,這條路就是學院路。
而它之所以叫學院路,就是因為在它兩側存在著赫赫有名的“八大學院”。
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于是,北醫、北鋼、北油、北農機院、北航、北地院、北礦院、北林八大學院應運而生。
甚至,在建校之初,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窮石油、富鋼鐵、了不起的大礦業”。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北鋼在八大學院之中的特殊地位。
蘇亦一行人,剛進入北鋼就被他氣派的建筑群沖擊到了。
一水的蘇式風格的建筑物,尤其是主樓,足足有六層,一看就挺拔大氣、整齊莊嚴。
相比較之下,北農就落魄太多。
就連王訓等人都感慨,“難怪,以前就有‘北大、清華、鋼老三’的說法,相比較其他學院,北鋼確實有錢。”
俞偉朝解釋,“初創時期的鋼鐵工業學院就是以莫斯科鋼鐵學院為藍本。其建筑都是按照莫斯科鋼鐵學院設計的圖紙修建的。主樓雖然沒有蘇式建筑風格中最具標志性的木質大頂尖與紅五星的浮飾,但仍然是典型的蘇式建筑風格。可以說,當年鋼院就是咱們國家新建高校的樣板間,得到國家重視和大力支持,它的發展也始終與咱們國家鋼鐵工業的發展緊密相關。不少國家領導人以及外賓都經常過來這邊視察,建筑群挺拔大氣是正常的!”
眾人恍然!
蘇亦也感慨,這個年代,北農跟北鋼確實沒法比。
因為有時間緩沖,北鋼方面的準備比北農充分多了。
蘇亦他們到的時候,報告會的會場已經布置完畢,跟北農一樣,都是露天報告會。不過北鋼這邊是安排在主樓前面的廣場,人數比北農那邊更多。
沒法子,誰讓北鋼在學院路之中呢,八大學院的學生都聞訊趕來。
北鋼想要安排在室內會議室都沒有辦法。
因為蘇亦他們在北農耽擱了一些時間,趕到北鋼的時候,時間剛好。
流程跟北農差不多,先是跟冶金史組的師生相互熟悉,接著就是領導們過來,又是一陣客套寒暄,然后大家移步會場。
跟北農一樣,北鋼這邊對于蘇亦他們也非常重視,除了之前打過交道的冶金史組的組長丘良輝出席報告會,柯浚教授也親自出席。此時,他正是北鋼的副院長,百忙之中,抽出空來聽報告會,確實難得。
這也是蘇亦第一次見到這位后世的科技考古大佬,他的年紀比蘇秉琦先生年輕一些,62歲,正是科研的黃金年齡段,雖然有些微禿,但精氣神非常好。
一見到蘇亦,就主動過來握手寒暄,相當熱情。
不僅副院長熱情,學生也非常熱情。
相比較北農那邊,這一次,蘇亦剛出現在會場,人群之中就響起熱烈的掌聲。
甚至,還有人在喊蘇亦你好。
這拂面而來的熱情,蘇亦想忽略都難,只好朝著人群之中揮了揮手。
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
丘良輝是本次報告會的主持人。
他先是介紹本次出場的領導,接著又介紹俞偉朝跟蘇亦。
然后,輪到蘇亦登臺的時候,掌聲可謂達到了高潮。
這一刻,不禁讓蘇亦有些恍惚。
啥時候,他變得這么受歡迎了。
自己怎么不知道啊!
于是,在這種過分熱烈的氣氛之中,北鋼的專場報告會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