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元年冬月,長安東市的鹽價漲到斗米換半兩,比突厥圍城時還要高出三成。蘇寒站在天工監的硝石提煉坊前,看著匠人將渤海灣的粗鹽倒入改良的蒸餾釜,忽然聽見身后傳來陶罐碎裂聲——是運糧車隊被世家私兵襲擊的消息。
“蘇少監,“王玄策渾身是血地闖入,“趙郡李氏聯合江南士族,斷了關中的漕運,現在長安的存糧只夠支撐二十天!“
蘇寒的算籌在掌心捏得發白,忽然想起三個月前崔明薇交給他的《齊民要術》批注,里面詳細記載著河東鹽池的改良曬鹽法。“傳令下去,“他指向新制的水力蒸餾釜,“用渤海鹽熬制精鹽,同時派神火營護送匠人去河東,重啟廢棄的鹽井。“
太極宮的偏殿里,李世民正在批閱各地告急文書,案頭擺著崔宗伯剛送來的《河東鹽池圖》。“殿下,“蘇寒展開染血的漕運地圖,“江南士族的糧船,都藏著范陽盧氏的私兵,他們想用斷鹽斷糧逼咱們廢除匠籍。“
李世民的袖珍銃重重砸在地圖上,槍托震飛了燭臺:“朕早該想到,泰山祭天鼎的光芒,照不亮這些人的私心。“他忽然看向蘇寒,“先生可還記得,在碎葉城用地下水淹了沙缽羅的糧草?“
“臣明白,“蘇寒點頭,“這次咱們要用水力機械,從世家手里搶回鹽糧。“他展開崔明薇連夜繪制的圖紙,“這是改良的'龍骨翻車',用天工監的齒輪組驅動,能讓河東鹽池的產鹽量提升五倍。“
三日后,河東鹽池的蘆葦蕩里,崔明薇帶著三百崔氏匠人潛入。她摸著鹽池邊的青石,忽然聽見蘆葦叢中傳來弓弦聲——盧氏的私兵早已在此埋伏。她立刻吹響銀梭制成的警哨,聲音尖嘯著劃破夜空。
“點火!“神火營的士卒從暗處沖出,手中的連珠銃噴吐火舌。崔明薇趁機啟動暗藏的水力翻車,齒輪組在鹽池底部轉動,將鹵水提升至曬鹽臺。盧氏私兵的弓箭在射程外就被燧發槍壓制,只能眼睜睜看著白花花的鹽晶在曬鹽臺上析出。
長安的米市,蘇寒親自帶著天工監的精鹽入市。雪白的鹽粒裝在繪有火焰紋的陶罐里,旁邊立著公示牌:“天工監精鹽,斗米可換三斤。“圍觀的百姓看見罐底的阿拉伯數字編號,想起去年突厥圍城時,正是這些編號的火器保住了長安。
“大家看!“蘇寒敲了敲黃銅蒸餾釜,“這些鹽不是來自江南,是咱們關中的渤海鹽、河東鹽池的井鹽。“他忽然指向遠處的運糧車隊,牛車上印著“清河坊匠人“的徽記,“糧食也不是士族施舍的,是匠人用連珠銃的槍管改裝成耬車,在關中旱地種出的耐旱粟米。“
士族的眼線混在人群中試圖造謠,卻被百姓圍住質問:“去年冬天,是誰給咱們發的神火銃零件當柴火燒?“、“天工監的匠人,哪次不是把糧食先給咱們?“
太極宮的早朝,盧氏家主盧承慶捧著彈劾奏章,忽然看見殿外抬進整箱的精鹽與耐旱粟米。“陛下,“李世民忽然開口,“朕今天不跟卿家談匠籍,只問——“他指向精鹽,“同樣是河東鹽,為何天工監能熬出雪一樣白的鹽,而卿家的鹽引,卻讓百姓吃帶沙的粗鹽?“
盧承慶的手指掐入掌心,忽然聽見殿外傳來喧嘩——崔明薇帶著河東匠人闖入,手中舉著從盧氏鹽倉搜出的發霉糧食:“諸位大人,這些糧食在盧氏的地窖里存了三年,卻在斷漕運時拿出來高價賣!“
李世民的袖珍銃拍在御案上,驚飛了殿角的棲鳥:“盧卿家,朕給過你們與匠人合作的機會。“他忽然看向崔明薇,“崔匠正,把天工監的《鹽鐵章程》念給大家聽聽。“
明薇展開羊皮卷,聲音響徹大殿:“凡私囤鹽糧者,匠人可憑算籌記錄舉報;凡愿將私倉改為匠坊者,免十年賦稅......“她忽然指向盧承慶,“而盧氏,不僅私毀匠籍文書,還在鹽里摻沙!“
殿中門閥重臣面面相覷,忽然看見殿外走進的安小容,帶著粟特商隊的文書:“陛下,粟特人愿用駱駝隊幫天工監運鹽,條件是......“她忽然笑道,“換咱們的耬車圖紙。“
貞觀元年臘月,長安的雪比往年早了半個月。蘇寒站在天工監的匠藝學堂前,看著崔明薇正在教盧氏的子弟辨認鹽晶純度。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門閥子弟,此刻拿著算籌,認真記錄著“氯化鈉含量九成五“的字樣。
“蘇少監,“明薇忽然遞過個錦囊,里面裝著從盧氏地窖搜出的《河工算經》殘卷,“他們藏起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大禹治水的古法。“
蘇寒摸著殘卷上的水紋,忽然想起李世民說過的話:“世家就像沉積的鹽垢,只有用烈火熬煮,才能析出真正的精華。“他忽然指向遠處的神火營,他們正在用連珠銃的槍管改裝成打井工具,“告訴匠人們,把這些古法刻在井欄上,讓每個喝水的百姓都知道,是誰讓鹽不貴、米不稀。“
是夜,李世民微服來到天工監,看著匠人在雪地里調試改良的龍骨翻車。“先生,“他忽然笑道,“朕剛剛批了崔宗伯的折子,崔氏愿意把江南的私田改作匠田,種咱們的耐旱粟米。“
蘇寒點頭,看著翻車的齒輪在雪光中轉動:“殿下可知,今天在米市,有個老婦人說,天工監的鹽罐,比盧氏的金元寶還實在。“
李世民忽然仰頭大笑,笑聲驚起檐角積雪:“好個實在!等開春,朕要讓天下人知道,匠人的算籌,能算出鹽價米價;匠人的錘頭,能砸開世家的私倉;而匠人的爐火,“他指向天工監的鍛鐵坊,“能鍛造出連門閥都不得不低頭的太平世道。“
貞觀元年的最后一夜,長安的百姓在灶臺上擺上天工監的鹽罐,用新收的耐旱粟米熬粥。蘇寒站在觀星塔頂,看著滿城燈火與天工監的爐火交相輝映,忽然明白,所謂破局,從來不是靠火器的轟鳴,而是讓每個百姓都能在灶臺邊,看見匠人用智慧熬出的雪白精鹽,嘗到匠人用汗水種出的金黃粟米。
當更夫敲響子時的梆子,蘇寒摸了摸腕上的吐蕃銀鐲,忽然聽見崔明薇的銀梭聲從匠藝學堂傳來。他知道,在這個雪夜,無數匠人正在用算籌計算著鹽晶的純度、粟米的產量,而這些數字,終將匯聚成最強大的武器,讓任何斷鹽斷糧的陰謀,都在匠人的智慧面前,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