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涵與特征》:“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涵
- “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研究
- 郭躍軍 趙蘭香等
- 3820字
- 2025-04-23 14:51:28
“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指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與創新要素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新形態,它并不是把兩者簡單加起來,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平臺,讓新媒體技術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度融合起來,形成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生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優化和促進作用,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各領域之中,建立跨界連接,突出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現實實踐與虛擬實踐有機連接,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新形態。
正確理解“互聯網+”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并進行創新性研究,必須首先明確幾個基本概念,在概念把握的基礎上才有共同的研究起點。
一 “互聯網+”
比較早地提出“互聯網+”概念的是2012年易觀國際集團董事長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博覽會上發表以“互聯網+”為主題的演講,他認為“互聯網+”即任何傳統行業或服務被互聯網改變,并產生新的格局。之后,李克強總理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35]李彥宏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時認為,“互聯網+”指的是互聯網和其他傳統的一種結合的模式。[36]阿里研究院認為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37]馬化騰認為“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大力促進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38]
對于“互聯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從詞義的角度看,“互聯網+”的互聯網可以是一種渠道、一種平臺,抑或一種思維方式,如免費思維、跨界思維、共享思維、流量思維等,“+”是一種連接,包括政策的連接、技術的連接、人才的連接、服務的連接,從而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從哲學的角度看,“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再一次證實并拓展“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觀點,展示聯系的多樣性與條件性,實現聯系的無限可能性,創造發展的超時空性;它推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推動認識的發展,并運用新的認識來指導實踐;它滿足人的主體性要求,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從技術的角度看,“互聯網+”突破技術主導型的1.0時代,是對“+互聯網”的提升,它以互聯網為媒介,但不拘泥于互聯網,實現人聯網、物聯網、企聯網、政聯網等的高度融合,從而進入交互主導型、私人定制型的2.0時代、3.0時代,完成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華麗轉身。
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等是“互聯網+”的基本要求。“互聯網+”指的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39]。“互聯網+”當中的“+”是傳統的各行各業,傳統應用和傳統服務都會因為互聯網的發展而發生革命性的改變。“互聯網+各傳統行業”并不是互聯網和具體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將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各業跨界融合,從而衍生出新的產品、新的服務和新的模式,呈現出“萬物互聯”的新生態。
二 “互聯網+教育”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提出與頒布,引起社會各領域的廣泛關注,教育界也不例外。尤其是新時代我國教育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多元化、個性化、優質、終身教育的需求與標準化教育供給之間的矛盾,迫切需要我們進行教育革命,從班級授課式、標準化教育走向靈活、多樣、開放的終身個性化教育。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堅持應用驅動和機制創新的基本方針,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實現更加開放、更加適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續的教育,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子。[40]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就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
什么是“互聯網+教育”呢?它并不是兩者的簡單連接或相加,此處的“+”不僅僅是“加”,而是“化”,同時“化”的不僅是教育之身,也包括教育理念、目標、內容、方法、平臺、模式、評價等。這是立足新發展階段,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了教育與互聯網之間的流通、交互與滲透,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教學實踐在互聯網中的信息與價值的傳遞和共享。同時,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互聯網+教育”也在不斷向“互聯網+智慧教育”轉變。尤其是2017年首屆智慧教育國際研討會發布了《智慧教育宣言》,明確指出,人類社會正由信息時代走向智慧時代,當今教育亟須以智慧時代創新、創意、創造特征進行重塑,重構為智慧教育[41]。
“互聯網+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是我國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重要戰略舉措。實施“互聯網+教育”必須堅持四大原則。第一,育人為本。以信息化引領教育改革,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促進教育的公平化,提高教育質量,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融合創新。充分發揮虛擬現實、人工智能、5G、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從融入到融合、從融合到創新的新發展。第三,互聯互通。為實現教育的全面系統化變革,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育人目標和信息化發展需求,兼顧點與面,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平臺互通,實現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促進教育的公平化。第四,引領發展。以教育的變革帶動人才發展進而引領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數字資源、優秀師資、教育數據、信息紅利的有效共享,形成教育的新形態、新模式、新業態。
三 “互聯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互聯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結合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正立足于社會發展實際提出來的科學命題。創新需要“土壤”,明晰“互聯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征,可以為今后的“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打下基礎。
“互聯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指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與創新要素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新形態。既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開發網絡教育平臺、運用網絡技術、實施網上網下互聯互通,將大水漫灌改為精準滴灌,又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建立跨界連接(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現實實踐與虛擬實踐),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新形態。
“互聯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要內涵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受眾的廣泛性。“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具有人人參與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參與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學習中去。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學院派、研究派,而是真正實現大眾化,讓所有的人都有機會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民族素養的提升。同時受眾也可以成為教育者、傳播者,實現主體、客體的相互轉化。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互聯網發展了人、塑造了人,更教育了人;它將所有人“網”在一個相互傳播、相互溝通、相互教育、相互學習的天地里,實現教育的最廣泛性。
二是場域的延展性。“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能夠具有全時空性,它借助于網絡平臺、信息技術,推翻傳統意義上的“圍墻”,延展課堂邊界、突破教學時空,實現溝通無極限。[42]它實現了資源的高度共享,追求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它越來越傾向于參與體驗式學習,打造沉浸式全息互動體驗;它追求個性的差異化教育,以“大數據+推薦算法”助力于因材施教。它實現了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線上環境與線下環境的完美結合。
三是教育內容的時代性。“互聯網+”條件下,隨著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虛擬世界、元宇宙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以往人們只擁有現實世界這一個生存空間,現在則分化出一個新的生存時空——虛擬世界。虛擬世界以其獨特的本質屬性為人類社會帶來劃時代性的變革,逐漸演化出人的虛擬存在方式,并具化為虛擬實踐、虛擬交往、虛擬認識等,必須在虛擬世界中演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在“互聯網+”下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是教育形式的鮮活性。“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具有生動活潑的特性,可以縮短空洞枯燥的說教和強制性灌輸的教育使大眾產生的距離感,有利于形成“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局面。[43]它實現了自我教育與他人教育的結合,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傳遞—接受”模式;它實現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以“情感共鳴”完成“知識傳授”;它實現了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結合,搭建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互聯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一個創新式教育,應包括內外兩個向度,一是由“互聯網+”所帶來的外部創新,也就是運用互聯網帶來的發展成果進行創新;二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所產生的內部創新,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內核與動力,創新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內部創新應是重點及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