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下為公:中國人的大公政制理想
如上所言,中國古代哲人政治思考的對象與范圍,在其問題意識的最高層次上乃是以天下為單位的,而不是僅僅局限于以國家為單位,這充分說明并體現了中國古代哲人的政治價值觀蘊含著一種最具普世性意義的政治訴求與公共理性精神。對他們來講,天下治平的根本目標便是建立一種和諧統一的世界秩序,這是一個包括所有人在內的天下一家的倫理共同體。這樣一種政治信念,從根本上必然要求超越以家庭和國家為中心的狹隘自私的人類情感與生活習慣,追求實現一種世界大同的理想愿景。當然,中國人歷來就十分重視家庭宗族生活及親人之間的血緣倫理親情,中國古代哲人也一直重視和強調家庭生活和倫理關系的根本重要性,將家庭視作整個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和天下國家秩序的重要根基,同時也不否認國家在維持社會治理秩序上能夠發揮強大而有益的政治功能與作用。然而,他們亦清醒地認識到,狹隘的家庭和國家觀念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上也引發了無窮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紛爭、暴君污吏對人民的殘暴統治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災難。早在兩千多年前,正是這后一種認識激發了古來中國人對天下和平統一的政治秩序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的永恒追求和向往。
“天下為公”一語出自儒家經典文獻《禮記·禮運》篇。所謂“天下為公”,一是指天下為全體人民所公有,意即天下應為天下所有人所共有共享,所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呂氏春秋·貴公》);二是指天子之權位屬于一種公共性的職位,應通過禪讓的方式授予具備圣德之人,而不是自私地傳授與自己的子孫,意即治理天下的統治者(天子)應通過選賢任能的方式來產生,并通過和平禪讓(禪位讓賢)的方式來實現統治者(天子)及其權位的更替與接續。“天下為公”是與“天下為家”相對而言的,與“天下為公”正相反,“天下為家”是指將天下視為一家一姓的私有之物,所以統治者也只將天子的權位傳授給自己的子孫,而不是有賢德和能力的人。在古來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這樣一種禪位讓賢的政治理想與制度安排,在上古圣王堯、舜、禹等統治的時代確曾實行過。禹之后,中國歷史進入了“天下為家”的時代。
根據中國的上古傳說,在堯的時候,天下曾經發生過一場大洪水。那時,洪水泛濫,草木繁茂,鳥獸眾多,但天下人民飽受洪水之害,無法過上安定的生活。這讓堯深感憂慮,于是他尋訪天下的賢能之人,發現并把舜選拔了出來,讓舜擔當起治理天下的職責。舜擔當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后,選拔任命禹領導人民開掘、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得到疏導和治理,為此禹一連八年在外奔走,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不進去,最后終于平治了天下的水土。舜又讓后稷教百姓種植莊稼,栽培谷物,等人民過上了溫飽安逸的生活,又派契教導人們人與人正確交往與和睦相處的道理和行為準則,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五種倫理關系及其交往相處之道,即父子之間要相親相愛,君臣之間要有禮有義,夫婦之間要男女有別,長幼之間要尊卑有序,朋友之間要講求信用。因為蠻夷侵擾,盜竊亂賊、奸宄不法之徒時有發生,于是舜又命皋陶掌管刑法以治理犯罪行為。就這樣,在這些圣賢人物的治理下,人們終于在古老廣袤的中原大地上過上了幸福安樂而富有倫理教養的生活。
因為舜治理天下功德卓著,堯在晚年便主動把天子的位子讓給了舜;因為禹平治水土有功,舜晚年又把天子的位子讓給了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堯舜禪讓的故事。后來,禹建立了夏王朝,契的后代建立了商王朝,后稷的后代建立了周王朝,這就是所謂的夏、商、周三代,自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天子權位世襲傳子而不傳賢的“天下為家”的時代。夏、商、周三個王朝各自延續了數百年的歷史,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桀,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紂,是中國歷史上兩位有名的暴君,他們的統治分別被商湯和周武王用武力征伐的方式所推翻,史稱“湯武革命”。在古來中國人的政治觀念中,堯舜禪讓乃是一種最合乎理想的通過和平方式來實現政權更迭的途徑,然而,這一方式和途徑只適用于圣賢統治的情況,歷史上總難免會出現暴君統治的局面,一旦出現這樣的政治局面,中國的先人亦承認圣人領導人民反抗暴政、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暴君統治的正當性和合理性。除了禪讓和革命,古來中國人在某一個王朝的統治長期延續的正常情況下,也會接受和承認最高統治者將天子權位傳給子孫即天子權位世襲的權威合法性,但其統治的方式必須要合乎道義。
圣人孔子曾經盛贊堯之為君的偉大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意思是說,堯之為君真是偉大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堯能學習效法天。作為天下之君,堯的偉大正在于他能夠則(效法)天而治,天的偉大在于其博大、公正而無私,堯的偉大也在于他能夠選賢任能而治天下,尤其是他能夠不貪求壟斷天子權位,乃至占天下為私有而獨享專斷的權力,而是能夠在自己身體和智力衰惰的晚年將天子的權位主動禪讓授予富有賢德和治理能力的舜,正所謂“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說苑·至公》)。意即,古代能夠實行大公政制的人,就是帝堯,他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發現有賢德的舜并將天子之位傳授給他,而不是把天下私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來,舜又將天子的權位主動禪讓給了禹。總之,就天子權位的和平禪讓而言,它一方面體現了禪位者的博大、公正與無私,另一方面則要求受禪者必須是一位具備受任天子之位的正當資格的有德者。
對于天子權位的非暴力的和平禪讓方式,孔子是明確抱持一種充分肯定和贊賞的政治立場和態度的。繼孔子之后,亞圣孟子(名軻,鄒國人,約公元前371—前289年)對于堯舜禪讓的問題又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對于堯舜之間天子權位的更替轉移問題,不能從純粹個人之間私相授予的角度來理解,而必須從“天與人歸”(天意授予和民心歸往)的正當性和合法性角度來解釋。也就是說,堯舜之間天子權位的更替轉移需要在堯讓舜擔任治理天下之責而其能力又確能經受住天意民心的實際考驗之后,才具有其正當性和合法性。事實上,這給天子權位更替轉移的和平方式又增加了一個嚴格的限制條件,所謂的“天與人歸”是根據擔任治理天下之責的人的道德表現和實際政治作為來評價和判定的。因為治理天下的根本職責,乃在于為天下人謀福祉,應獻身于天下的公共利益而不是謀求一己之私利,這也正是中國古代先哲所明確提出的“天下為公”的崇高政制理想和政治信念的題中應有之義。歷代中國人之所以汲汲于追求和向往上古堯舜三代之治,其根本用意即在于推崇和強調統治者的這一根本性的公共政治職責,他們認為正是堯舜三代的統治者為此樹立了一種永恒的道德典范和政治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