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不治,人主不德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78年,也就是西漢文帝二年,這一年十一月的晦日(最后一天),發生了日食,在古人看來,這是一個異常而重大的天文現象。它象征和意味著人世間的政治事務和國家治理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上天降下自然災異以示譴責和警告。因此,異常天象的發生要求統治者必須及時作出回應,對自己政治上的過失進行認真的自我反省,并積極采取各種措施、調整政策以便安撫人民、重新穩定國家的治理秩序。
于是,文帝頒布詔書,他在詔書中首先宣稱的便是:“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意即,我聽說,上天化生繁育人民,并為他們置立君主,置立君主的目的就是要讓他擔負保護、養育和治理人民的職責。如果君主不修養自己的德性,施政不均平,那么,上天就會降下災異以示警戒。
文帝在詔書中接著說:“既然朕身為天子,就應當擔負起天下治亂的責任。而朕卻不能治理、養育人民百姓,以至于發生日食而導致日月星辰失去光明,朕之不德實在是太大了。作為朕的輔佐和股肱,執政大臣們都應反思朕的過失,以及朕知見不及之處,并直言不諱地告訴朕。另外,舉薦賢良方正和直言極諫之士,以便輔助、匡正朕政治上的不足。而且,務必要減省徭役費用以便利民生。”(《史記·孝文本紀》《漢書·文帝紀》)
文帝的這一詔書可以說開啟了漢家帝王重日食而下罪己之詔的先例,在今人看來,這種在天象與人事之間建立起密切的交互關聯性的政治思維方式不過體現了古人的一種幼稚和迷信,然而,它背后的思想脈絡和義理信念卻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特別關注的。文帝詔書宣示了中國人的一種古老的義理信念和政治信仰,即君主的統治權力及其政治合法性來自上天或天命,君主擔負著治理天下或代天養民治民的公共而神圣的政治職責,為此君主必須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應法天修德而施政均平,并主動為天災人禍承擔罪責,即天下不治乃是人主失德所致。
說到底,古人是在以天的神圣名義或借由神圣性的天命信仰,來彰顯君主治理天下的公共性政治職能。在古來中國人的思想脈絡和政治話語中,天、天下、人民、君德、君職等都是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或關鍵詞匯,中國人的政治思考或政治話語正是圍繞著這些核心概念或關鍵詞匯而展開和形成的,而我們只有深切體會和領悟了這些核心概念和關鍵詞匯的深層意涵,才能透徹地了解中國人獨到而殊異的政治智慧。
- 陜西人民出版社70年大事記(1951-2021)
- 中國形象:歷史演進及跨文化傳播路徑
- 人民共和國
- 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向縱深
- 青島實踐: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社會建設與管理創新
- 走向統一:西南與中央關系研究(1931~1936)
- 2017年上海精神文明發展報告(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海外中國學理論前沿:中國與世界(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茶路萬里:歷史上“一帶一路”那些事
- 現代國家建構: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及論爭
- 中國后妃政治
-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貫徹與落實案例選編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匯編
-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思路、難點與制度建設
- 牢記使命 走在前列: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