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北京大學早期政治學發展的局限

雖然1949年前北京大學在政治學的課程體系、學科體系以及學術建設上,對學界有重要貢獻,但也有明顯局限。

首先是時代局限,中國沒有現代政治學的學科體系,雖然那一代中國政治學人已經具備一些研究和解決中國問題的認識和責任,但他們的精力很大程度上還是啟蒙和介紹,沒有完成原創政治學理論這個任務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大多是在國外學了幾年就立刻搬回國內。仔細看他們的著述,書名都不錯,但仔細看內容大多是編譯外國的書,或者是自己在國外的上課筆記、自己的學位論文等。就像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所說的“以西洋為標準”,在當時知識情形下,這是不得不然的。

其次是缺少中國現代化的學術實踐和政治經驗,學者缺少緊迫感,缺席了中國重要的理論構建。當時雖然產生了“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這樣比較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理論和政權理論,但北大政治學學者均沒有直接參與,這些政治理論和政治方案主要不是由政治學學者幫助提出的。蔣介石的《中國的命運》,雖然主筆是北大政治學系系主任陶希圣,但這是在他離開北大去南京做幕僚時所寫,也不是以政治學學術形式出現的。

最后是研究隊伍不穩定。北大政治學早期對教師的引進偶然性很大,有美國留學回來的老師可能就加一門關于美國的研究課程,有留學歐洲回來的老師就加一門關于歐洲的研究課程。有因人設課的現象,不能完全做到因課聘人。后來出于經濟原因、戰爭環境和政治因素,教師的流動又太過于頻繁,尤其是1927年南京政府的成立和中央大學的建立對教師有很大的吸引力;1927—1928年北方九所大學合校,北京大學被“撤銷”也使大批老師流失。一些教員為了生計在不同大學和城市之間調動,北京大學政治學系的系主任和任課教師,走馬燈似地換,來來去去。在1928—1929年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可以看到政治學系的學生喊某某教授回來上課的呼吁。這種頻繁的流動,影響了北京大學政治學系學術傳統的形成和學術的積累。有些成果,是政治學系的系主任和教師到了別的學校和研究所才出現的。所以北大政治學的學術貢獻還需要認真梳理。

綜上,對1949年以前北京大學政治學對中國政治學學科體系構建的自主性貢獻,我的評價是,這是處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的一種努力。


[1] 金安平,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华阴市| 和平区| 湄潭县| 翁源县| 大邑县| 上虞市| 凤城市| 泸定县| 布尔津县| 凌云县| 介休市| 比如县| 靖安县| 焉耆| 青浦区| 山阴县| 洱源县| 延吉市| 会东县| 侯马市| 京山县| 德昌县| 东安县| 灯塔市| 漳平市| 灌阳县| 乃东县| 阿坝县| 和田市| 苍溪县| 龙川县| 恩施市| 中山市| 颍上县| 晋中市| 剑阁县| 满洲里市| 锡林郭勒盟| 隆子县|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