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1949年以前北京大學政治學的自主建設

正是由于課程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知識體系自主建設的難易程度不同,我重點介紹1949年以前北京大學政治學在課程體系、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上的自主性建設。下面從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和學術體系的自主性等角度,梳理北京大學對中國政治學做出的努力。

(一)學科體系

京師大學堂在擁有中國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和大學雙重身份時,有機會為中國設計一套近代大學學科體系。在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章程》里,政治學曾經作為“政治學目”列在“政治科”下。1904年開始,政治學作為“學門”,與“法律學門”一起,有時共列在“政法科”下,有時共列在“法政科”下。1912年10月24日,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大學令》規定了中國大學的學科分類為文、理、法、商、醫、農、工七科,北京大學服從教育部的規定,將法政科改為法科。教育部有了統一規定后,在學科門類劃分方面,各大學幾乎沒有自主發揮的余地。當時也沒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二級學科概念,只有學科門類下的學科組合。北京大學在法科下,嘗試過不同的學科組合,比如法科下出現過政治學、法律學的學科組合;也出現過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和商學在一起的組合;還有過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和史學同在一個學科組的情況。1930年北京大學改設法學院,下設政治學與法律學系。西南聯大時,根據西南聯大常委會召開的第132次會議(1940年1月)的決定,將政治學系設在法商學院下。抗戰勝利后政治學在法學院下一直到1952年。

學科組合并不完全是教育行政管理意義上的,也包含著對學科的認識,這一認識會影響到學科內部的課程安排和培養方案。通常不同學科如果同屬一個學科門類下,就會有相當比例的課程共選。比如,政治學系和法律系課程的高度一致;政治學系有大量的經濟學課程。李大釗的“唯物史觀”課程原本是為歷史系開設的歷史學方法論課程,但由于歷史系、經濟學系、政治學系在學科組合上的關系,再加上李大釗是歷史系和政治學系的雙聘教授,所以“唯物史觀”課程也才同時成了政治學系的選修課。

(二)課程體系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即本科)于1909年獲得清學部批準開辦。但因等待德勝門外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校舍的建設,開學典禮拖至1910年3月才舉辦。但雖然拖到1910年,開學典禮也沒能在新建的分科大學舉行,還是在馬神廟那個老校區舉行的。京師大學堂法政科政治學本科開學時,執行的課程方案是1904年京師大學堂的第三部章程對分科大學各個學門的課程做出的設計,其中政治學門的課程體系由共19門課程組成。

主科15門:政治總義、大清會典要義、中國古今歷代法制考、東西各國法制比較、全國人民財用學、國家財政學、各國理財史、各國理財學術史、全國土地民物統計學、各國行政機關學、警察監獄學、教育學、交涉學、各國近世外交史、各國海陸軍政學。

副科4門:各國政治史、法律原理學、各國憲法民法商法刑法、各國刑法總論。

1903年的《學務綱要》指出:“中國素習,士不知兵,積弱之由,良非無故”,故特別規定“大學堂政治學門,添講各國海陸軍政學”,目的十分明確,即“此等學生入仕后,既能通曉武備大要,即可為開辦武備學堂之員,兼可為考察營務將卒之員”。而“警察監獄學”成為政治學門的學生大學四年每年必修的課程設置,也體現了當時對政治學門學生未來職業能力和生涯職業的考慮,即“警察監獄之學,最為吏治要圖”,這也是對政治學學科培養方向的一種新的理解。

總的來說,京師大學堂政治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有了向現代政治學專業化的學術轉向。算學、物理、化學等格致類的通識性課程不再包括在政治學門的課程中;有了類似現代政治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學概論課(“政治總義”)、中國政治制度(“大清會典要義”)、西方政治(“各國政治史”)、法學基本理論和各國法律、公共財政,行政學、外交學(“交涉學”)以及比較研究(“東西各國法制比較”)等,特別是行政學明確成為獨立的課程,成為政治學中的重要專業。還可以看出政治學與法律學的親近關系,政治學門這套課程與同在政法科下的法律學門的課程有一半是完全一樣的。

在教學要求和教材的使用方面,除了對使用的教材做出明確規定外,還特別倡導采用翻譯教材和自編講義,這是既吸取國外最新學術成果又有學科自主建設的構想和計劃。這后來也形成了京師大學堂以至北京大學的傳統和特色。這套課程體系是北京大學自主設置的。但開辦一年多后,辛亥革命發生,學校一度暫停招生,因而這個計劃實行了不到兩年。

1913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規程》,對大學的學制和課程做出了統一規定,其中第二章第九條規定“大學法科政治學門之科目”為27門,18門主科:(1)憲法;(2)行政法;(3)國家學;(4)國法學;(5)政治學;(6)政治學史;(7)政治史;(8)政治地理;(9)國際公法;(10)外交史;(11)刑法總論;(12)民法;(13)商法;(14)經濟學;(15)財政學;(16)統計學;(17)社會學;(18)法理學。

9門副科:(1)農業政策;(2)工業政策;(3)商業政策;(4)社會政策;(5)交通政策;(6)殖民政策;(7)國際公法(各論);(8)政黨史;(9)國際私法。

查北京大學1912—1914年的法科課表,確實為27門課程,與教育部《大學規程》的規定完全一致,京師大學堂所設計的“政治學門科目”停止執行。這說明,國家教育行政機關對于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有相當的規制權力。

教育部頒布的國家方案在北京大學被嚴格執行了兩年左右。1914—1915學年以后的政治學課程開始調整:一是課時上的調整,即每學年從兩個學期改為三個學期,這樣可以增加一些課程和課時,比如增加了必修課:市政學;選修課:中國法制史、中國通商史和東洋史等。二是實行選科制。1919年北京大學自己進行了教育改革,正式全面實行選科制(所有課程均以1學時/周、修完全年為1單位計算。類似今天的學分)。政治學系學生在政治學系大約105個單位的必修科和15個單位選修科共約120單位的課程中完成80個單位即可畢業(不再實行以前的部頒規定)。

1921—1922年,北大課程自主權完全下放,由各專業制定自己的課程指導。政治學系提出新的課程改革方案,把與就業更相關而不太學術的課程改為選修課,其基本出發點是“入政治系者,其志多不在考試做官,故高等文官考試必要之科目,不可強令人人俱習”。

最有意思的是1923年6月,政治學系大二學生周杰人不滿意政治學系的課程設置,寫了一份《修改政治系課程意見書》,登在了1923年6月16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提出應加修改的主要是:(1)必修科范圍太狹。(2)選修科偏于法律方面而輕于經濟方面,其實政治與法律固有關系,而經濟實為政治變動之本源。(3)特別提出:社會主義日漸膨脹,學政治者應研究其究竟,考察其得失,俾對于國家一切政策中參酌施行,故于第四年選科中添設此課。

系主任陳啟修在《北京大學日刊》上也詳細地回答了該同學的建議,表示會認真考慮學生的建議,修改課程,但他也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見解:“新者未必佳,舊者未必惡”。后來1923年制訂的《國立北京大學政治學系課程指導書》進行了一些調整。這個例子,說明北京大學政治學在課程設置上的自主性。不僅考慮學生就業,還會考慮學生對課程的意見,也會堅持政治學的學術性、科學性。

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北京大學政治學系形成了以政治學原理、國家理論、政治制度、市政理論、外交理論、政策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新課程體系。這個課程體系隨著北大老師的流動,對其他高校政治學的建設產生了一定影響。

(三)學術體系的自主性

在學術比較自由的情況下,當時涉及的研究議題比較廣泛,有的是到今天仍在繼續討論的學術問題;在對政治學知識體系原創性貢獻方面,比如提出了哪些新的概念、方法、范式和議題等,還需要整理挖掘,現在沒有貢獻清單。但是,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張慰慈關于“宗族與國家的起源”的研究以及將城市治理引入政治學,對于中國政治學學科體系而言是貢獻;1922年李大釗對唯物史觀的介紹以及1929年陳啟修基于唯物史觀分析方法的《新政治學》給出了一個在西方政治學體系之外的研究方向。此外,北大政治學學者對政治學學科的中國化本土化也有一定的自覺和努力。

盡管北京大學有課程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自主建設的努力,但卻并未走到政治學知識體系的中國自主性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扎鲁特旗| 晴隆县| 凌源市| 克什克腾旗| 邛崃市| 德兴市| 塔河县| 新营市| 丹凤县| 衡山县| 安化县| 呼和浩特市| 冷水江市| 广水市| 吉木萨尔县| 榕江县| 黄浦区| 稻城县| 吉林市| 浦县| 富阳市| 南汇区| 望奎县| 汶上县| 新干县| 措美县| 卓资县| 日喀则市| 舟山市| 揭阳市| 灵寿县| 蛟河市| 蓬安县| 天水市| 杭州市| 大同县| 余姚市| 台北市| 江口县|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