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綸扉宦夢:黃景昉與晚明政局
- 朱曦林
- 1911字
- 2025-04-29 20:24:58
《綸扉宦夢:黃景昉與晚明政局》序
趙軼峰
政治歷史上的晚明,是一個“天崩地坼”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世間平素雍和景穆的所有制度、關系、觀念、品格等等,都被置于極端沖突的情境中,顯露出終極的本相。很大程度上與此相關,晚明成為中國歷史上受到學術關注最多的時代之一,這個時代對于學術思想者的魅力,亦隨之與日俱增。在眾多關于晚明的研究論著基礎上,今有朱曦林《綸扉宦夢:黃景昉與晚明政局》殺青付梓,為讀者提供了一部值得細細閱讀的新著。
曦林雖屬學界新秀,然而其研究黃景昉與晚明史事、文獻卻已歷10年有余。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即以《黃景昉及其著作研究》為題。其后,他又多年持續鉆研,不斷擴展、深化、打磨,舉世所存黃氏著作,網羅凈盡,直至如今,方得形成這部40多萬字的著作。除緒論、附錄之外,書分六章,分別在晚明政治文化語境下考察黃景昉的家世與早年經歷、仕宦生涯、為政思想、交游著述、經世思想與《國史唯疑》、甲申之變與《宦夢錄》。此書出,中外學術界關于黃景昉其人、其事、其著作的研究,得臻空前完整系統;關于晚明政局的研究,也得進一步深化。
晚明政局由明初政局逐步推演而來,約兩個半世紀間種種國內、國際重大事變皆有后果累加其間。最遲抵于萬歷后期,明朝之趨于崩潰已成定勢,非個別人力可以挽回。這種在歷史回顧時顯而易見的局面對于時人而言,卻并非確定,因而崇禎十七年間的廟堂政治,在每況愈下的氛圍中,仍然貫穿著力挽時艱的種種努力。黃景昉在這樣的時候進入明朝內閣,成為所謂“崇禎五十相”之一,在時代湍流的中心參與了那種努力。所以他親身經歷的事情、他的著作與心境,都為我們了解晚明朝政與整個時局變遷提供具體的信息。然而黃景昉是一個儒者,他鉆研最深的學問,本是《詩經》。其人和平中正,懷著“以道事君”的理想,忠懇地提供朝政運行的建議,勤謹地履行日常職責,卻和大多數儒者一樣并不具有力挽狂瀾的氣魄與狠辣。他所逢際的崇禎皇帝,比明朝中期的絕大多數皇帝都要勤政,本是可以成為“太平天子”的人,卻在內外交困、險象環生的掙扎中,操切求治,深刻多疑,無人可信,“治術專尚刑名,政體歸之叢脞”,終于在有君無臣的孤家寡人境地里國破身亡。這種種逼仄,除了時局推演的外部條件之外,都與明朝廟堂政治體制有關。自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將六部九卿的職事納入皇帝一人乾綱獨斷的直接統籌之下開始,國家政務中樞的功能就殘缺不全了。后來形成的以“備顧問、代王言”、“調和、獻替”為主要職事的內閣并不能補足這種體制缺陷。其長期的后果是,文官士大夫這個中國傳統國家政治中人數最多的中堅人群在最高決策層面難有作為。僅有的如張居正這樣挺身擔當的人物,也遭猜忌和死后的清算,留下的是后來閣臣百計規避的前車之鑒。這其實是在朝所有儒者的尷尬。崇禎十七年統治時期,竟輪番任用了五十位大學士。其中除了溫體仁那樣精心傾軋、導帝深刻的權謀之士,以及孫承宗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少數烈士,大多是揣摩“圣心”,將順折衷,今人所謂“躺平”的人物,而朋黨之爭,卻又在末世的陰影下依樣喧囂。于是,黃景昉的“以道事君”只能以“不可則止”作為了局。他三度入朝為官,終能全身而退,出處進退之際,識見有過于常人者,此亦不待多言。
儒者人生追求,有立德、立功、立言不同境界。黃景昉遭逢亂世,其德不足溥惠天下,差可俯仰無愧于心;無不世之功,然能苦心孤詣、恪盡職守;一旦歸于水邊林下,則只有著述一事為其消磨歲月的唯一寄托。這種寄托卻也苦澀。因為在退出隆武朝局之后,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明朝徹底地傾覆,耳聆新朝推進的鼙鼓,去追憶正在成為“勝國”的明朝之往事。他的《國史唯疑》和《宦夢錄》,是史家力求存真的著述,也是這位成了遺民的大學士心境之投影。他的余生盡皆付諸寫作,所成之書卻又多難刊刻行世。他的嘔心瀝血,流離輾轉,每歸流散,幸而存世者,多為抄本,世人得而讀之,也多在隔世之后了。
晚明是個大時代,黃景昉不能說是小人物,即便如此,他在時代的推演中,除了勉力公事,兼以自保,也只剩下埋頭故紙,淺吟低唱。這種無奈,對于他的同時代人,并無什么特殊之處,所以也沒有什么回響。倒是300多年之后,終于有人在審視他的時代時,逐漸看清了他的經歷,甚至看進了他的夢境。如此說來,曦林竟是黃景昉的一個知音了。
曦林家學淵源,秀外慧中,加以勤奮謹嚴,早在東北師范大學求學期間,我就期其將來大成。他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陳祖武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數年間,師生相得,顯有進境。如今讀其新作,體例嚴整,行文凝練曉暢,言有據而說成理,無論于黃景昉其人其事,晚明政局,乃至黃景昉著述版本、流傳與價值之剖析,皆洞察幽微,絲絲入扣,游刃有余。讀罷掩卷,回味悠長。喜從中來,因有是序。
2022年1月22日于長春